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部诗歌总集诞生

第一部诗歌总集诞生

时间:2023-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诗歌已茁壮成长起来。《诗经》在先秦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为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从《诗经》编成到“楚辞”诞生前,见不到新创作的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诗歌已茁壮成长起来。有人把《诗经》与巫、史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未免失之偏颇,如果用来说明《大雅》和《颂》倒也还能说得过去,但绝对不能概括整部《诗经》,因为这说法并不适用于《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

《诗经》原名为《诗》或称“诗三百”,相传经过孔子删改,列为儒家“六经”之一。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崇《诗》为“经”,称为《诗经》,这个名称就一直沿用至今。不过,今天我们虽然仍称之为《诗经》,已不再有“经”的观念,而是纯粹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了。

《诗》被尊为《诗经》,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幸运的是,地位抬高了,得到大家的重视,可永远避免被焚之灾。不幸的是,明明是文学作品,却用它来说教,失去了原来的文学意义,什么《关雎》为美后妃之德、《螽斯》美后妃子孙多,等等,一通牵强附会,极大地歪曲了诗的原来意义。今天我们读这些诗,一定要拨开迷雾,还其本来面目。

《诗经》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其中最早的《周颂》,为西周初的作品;最晚的是《陈风·株林》,产生在周定王八年以后,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地域上,除《周南》、《召南》为江汉流域的诗外,其馀均为黄河流域的诗,遍及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从作者情况来看,可查考的只有尹吉甫、家父(家甫)、寺人孟子、公子奚斯等四五人,传说还有周公旦、许穆夫人等十几人,但并不可靠。这305首诗基本上出于无名氏之手,十五国国风则基本上是民歌民谣。相传古代有采诗制度,据说为了解风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同时也为了娱乐的需要,中央政府每年派人到全国各地搜集民歌民谣,然后由乐师进行加工整理,配上乐曲,献给天子。《诗经》就是前后经过五六百年采集、整理、筛选,最后编订成书的。但在流传过程中,古代乐谱逐渐失传,这305篇也失却了作为唱词的意义,而成了单纯的文学作品。

《诗经》的编排,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从诸侯国采集来的不同地区的歌谣,其中包括周南、召南(合称“二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总称十五国风,诗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又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其馀大都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其中《商颂》并非殷商时的作品,而是殷商的后代宋国的诗,产生于公元前七八世纪,晚于《周颂》。三颂共有诗40篇。

《诗经》在先秦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为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贵族学习《诗经》主要是为了美化语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在平日交谈中,引用几句诗,以示高雅;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诗经》的教育还有政治和道德意义,可惜独独不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学习与鉴赏。《诗经》被套上了一件神圣的外衣,使得此后数百年,在文学创作上,成了一片空白。从《诗经》编成到“楚辞”诞生前,见不到新创作 的诗。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中,《诗经》也遭到了焚毁,但由于《诗经》是当时贵族学文化时普遍使用的教材,大家已烂熟于胸中,也幸亏秦朝是一个只有15年的短命朝代,到西汉后《诗经》又得以广泛流传,汉武帝时又被尊为儒家“六经”之首,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深广影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