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时期迎来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涌现出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两百年沉寂的局面,在体裁上,五言诗开始兴盛,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在内容上形成“汉魏风骨”。这个时期的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与之鼎立的蜀汉和孙吴集团在文学上成就都不高,在诗歌方面尤其如此。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公,都邺(今河北临漳),于是邺便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的聚会、活动地。这个邺下文人集团主要包括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团体。
第一节 曹氏父子
一、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附近)人。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凭借家庭的势力,年满20即举孝廉,步入官场。黄巾起义时,他参与镇压。董卓之乱中,他加入了讨卓联军。在战斗中,建立了军事力量。公元196年,他奉汉献帝迁都许昌,改元“建安”,自任大将军和丞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他招纳人才,主张“唯才是举”,不注重外在名节,看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这对儒家重视虚名的传统观点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在他招纳的人才中,除军事政治人才外,还有大批文士,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曹操戎马倥偬,横槊赋诗,以诗写所见所闻,以诗表达抱负、吐露情怀,不受束缚,真情流露。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其诗“沈雄俊爽,时露霸气”。后世盛赞的“建安风骨”,也主要体现在曹操诗中。他存诗20馀首,有四言诗、五言诗和杂言,全用乐府古题。
我们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总集《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以后,虽然陆续有人写四言诗,但都不很出色。曹操四言诗虽不多,但写得很成功,最著名的是《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短歌行》之一,其中大段引用了《诗经》中的《郑风·子衿》,这原是一首情诗,曹操在引用时,对它进行了改造,变成对人才的渴求。在诗的结尾,他自比周公。尽管有不少人把曹操定为法家,但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他思想上有很深的儒家烙印。虽然曹操很希望成为周公式的“治世之能臣”,但他生于乱世,最终却成了“乱世之奸雄”。还有其二(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是颂赞周文王和齐桓公的,无疑这是两个他最向往的历史人物,他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那样的人物。另有一首《步出夏门行》,其中四章全为四言体:
一章《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章《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章《河朔寒》: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籁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四章《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曹操以后,虽然也还有人写四言诗,但没有很出色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四言诗在曹操笔下发展到了极致,四言诗至此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此后四言诗几成绝响,间或有之,也未见有可观的诗篇。曹操的创作,成为四言诗光辉的总结,为中国诗史上的四言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曹操最大的贡献。在五言诗和杂言诗的创作上,曹操多用乐府古题以抒写当时的情景,如《薤露行》、《蒿里行》都是当时历史的实录,具有诗史性质。他怀着统一天下、建立不朽功业的雄心,感慨良多,形成了慷慨悲凉、深沉雄壮的风格。他用五言形式,写出不少很成功的作品,例如: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这两首诗真实记录了东汉末年这一段动乱的历史,前一首写何进谋诛宦官失败,导致董卓之乱,京城洛阳被焚,董卓逼献帝西迁长安。后一首写关东各州郡合兵讨伐董卓,然联军各怀异心,战事失败,中原遭劫,致使战祸连年,大批百姓惨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曹操的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形成了慷慨悲凉、深沉雄壮的格调,被称为“建安风骨”。他釆用乐府古题来写当时的时事,反映社会现实,这在乐府诗中前所未有,为乐府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我们在前边引的《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曹操工于心计、善于权谋,可以说是一个奸诈小人;然而在文学上,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确确实实是一位高大的巨人。
二、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依靠其父曹操的势力,建安十六年(221)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嗣位为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冬受“汉禅”称帝,在位7年,死后谥魏文帝。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重视文学创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形式多样,而以五言体与七言体成就较高。他的诗有相当一部分沿用民歌题材,善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语言也带有明显的民歌特点,通俗流畅,写得比一般民歌精致。他工于言情,写得细腻,抒发感情,以委婉细致见长。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其诗以七言《燕歌行》二首最为著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其一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其二
这是我国诗史上保留完整的最早的七言诗,张衡的《四愁诗》尚有明显的楚歌痕迹,而曹丕的《燕歌行》已是比较成熟的七言诗,为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丕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开创文学批评的风气,大大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他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他把包括诗、赋在内的“文章”提高到与传统经典同样高的地位,从此,文士写诗由不自觉到自觉,写诗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从而推动了后世诗歌创作的繁荣。同时,他还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从理论上把文学作品与经学和实用文章(如奏章、文告等等)区分开来。《典论·论文》还开启了文学批评的风气,后代多如牛毛的诗话、词话之类,实发端于此,而众多的诗话、词话又大大推动了诗词创作。
三、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他自幼聪明,才华出众,受到其父曹操的赏识,曾考虑立他为太子,因此引发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斗。但最终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缺乏政治家的才干而失败。曹操死后,他受到曹丕的忌恨,虽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还动辄获咎,形同囚徒。曹丕死后,曹叡继位,他的处境虽有改善,但仍得不到信任,未能重用,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他的诗流传至今的有80多首,其馀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有40馀篇,从作品的数量来说,是空前的。在曹植的诗中,五言诗占60多首,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写五言诗的人,量多质高,把五言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两晋南北朝时五言诗的发展与诗人辈出起了先导作用。南朝的文人对他推崇备至,且多溢美之词,钟嵘在《诗品》中誉之为“文章之圣”,因为《诗品》中所录“止乎五言”,因此,这里实际是说曹植是五言诗之圣。他称曹植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谢灵运则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见李翰《蒙求集注》引)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典。今天看来,这样的评价都不仅言过其实,简实有些胡言乱语,明显把曹植拔高了。不过当时五言诗形成不久,好诗还不多,少见多怪,也是难免的。单从五言诗来说,曹植的作品在当时确实算得上顶级。曹植在当时五言诗的领域里,确实可以说前无古人,但说“安有继之”,实在太过分了。只能说空前(这也只限于五言诗),但决不能说“绝后”,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后人必然会超过前人,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要说唐代的李白、杜甫,就是王维等人也远远超过曹植。
曹植的五言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富有个性特色,在公元220年以前,他因深得其父宠爱,生活优裕,因此在诗中更多地抒发个人的志向与抱负,也有少量反映当时现实社会的作品,现存有《送应氏》与《秦山梁甫行》两篇。其中《送应氏》更为出色: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二首其一
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曾经繁华无比,但经过董卓之乱,成了一片废墟。“千里无人烟”,这实际上已远远超出洛阳,而是整个汉末社会的一个缩影。220年以前曹植的代表作有《名都篇》、《白马篇》、《虾楩篇》、《薤露篇》等,我们先来看看《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首写游侠的诗,描写今河北、山西一带的游侠少年武艺高超、斗志昂扬,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能公而忘私,视死如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位英勇的少年来寄托理想,观照自身。在曹植看来,建功立业是第一位的,文学创作只是“雕虫小技”;他本不甘心仅仅成为诗人,但在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失败了,最终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只能仅仅成为诗人,这是曹植的悲哀。再来看他的《薤露篇》: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薤露》原为乐府古题,与《蒿里》并为丧歌,据崔豹《古今注》曰:“言人命奄忽,如薤上露,易晞灭也。”今存汉乐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情调比较哀伤,曹植运用乐府古题,大胆进行改造,从人生短促,引发出要积极进取,及时建功立业,化消极哀悼为奋发向上。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位。由于兄弟二人曾明争暗斗,争夺太子位,因此曹丕对他很不放心,处处防范,凡与他亲近的人都遭到迫害,为此他极度痛苦,诗风发生了变化,充满怨恨失望与痛苦,向往自由生活,为白白消耗生命而悲哀。这时的代表作有《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杂诗七首》、《七哀诗》等。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盻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杂诗七首》其四
我们看到,曹植在诗中,或借黄雀或托美人抒发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吐露怀才不遇的悲愤,写出美人迟暮的哀婉。这时他虽然处境很坏,但仍然不死心,渴望能建功立业,并不甘心一辈子只在写诗作赋中度过。他的五言诗原脱胎于汉乐府,但有很大的发展与创造,使五言诗脱离乐府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借用乐府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汉乐府那种叙事成分比较浓和个性不明显的情况完全不同。他的五言诗,辞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与“词采华茂”密切结合,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风格。他的五言诗很少平铺直叙,大多结构精致,运用比喻对偶,注重炼字,语句警策。他的五言诗中有较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这在汉代民间乐府中很难见到。由于曹植的努力,使五言诗走向成熟。曹氏父子三人,在三个不同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宽广的大道。
第二节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徐干、应玚、刘桢七人。其中孔融(153—208)年辈较高,比曹操还大两岁。他学识渊博,才智过人,性情孤傲,对曹操阴怀篡逆之心常借题嘲讽、挖苦,为曹操所忌恨,终为曹操所杀。他与其馀六人依附于曹操不同,其实孔融不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成员。
在邺下文人集团中,成就最大的是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少有才气,博闻多识,曾为蔡邕器重。年轻时避乱荆州多年,未被刘表重视,后投奔曹操,深得重用,官至侍中。他的诗文辞赋都很有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誉之为“七子之冠冕”。他的《登楼赋》很有名,是在荆州登麦城城楼所作,写羁旅的愁思和怀才不遇的悲哀。全赋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多用骈句,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开魏晋抒情小赋的先声。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今录两首于下: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一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馀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其二
前一首写从关中到荆州的一路见闻,军阀混战,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弃尸野外,惨不忍睹。诗中把自身的不幸与当时人民大众的苦难结合起来,感人至深。第二首作于荆州,与《登楼赋》内容相似。这两首诗很注重整体布局,也重视锻炼诗句,辞采华丽,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穿插典型细节,具体生动,为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做出了贡献。
其他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与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均较为出色,对后世也颇有影响。
第三节 七子以外的诗人
当时,除七子之外,有名的诗人还有蔡琰、繁钦、缪袭、应璩等人。其中,蔡琰是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字文姬,以字行,通常称蔡文姬。汉末军阀混战中,她被董卓的军队掳走,后流落塞外,嫁南匈奴左贤王,滞留12年,生二子。曹操与蔡邕为旧交,念邕无后,遂出重金赎回,重嫁士人董祀。在她名下有诗三篇,即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但能确定是她作品的却只有五言《悲愤诗》一篇。即使只凭此一篇也足以表明她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女诗人。《悲愤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共108行,540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歼无孑遗,尸骸相牚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念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着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历。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诗人在这里用饱含血泪的笔,记叙了自身的一段痛苦经历。诗中记述了她被掳入胡直到被赎回国的经历,将胡兵的残暴、人民的悲惨与自身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用血泪绘成了一幅历史画卷,感人至深。后来,杜甫的《咏怀》、《北征》等名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