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蝉
王沂孙
【原文】
一襟余恨宫魂断①,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②,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③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④?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⑤阅世,消得⑥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⑦,柳丝千万缕。
【注释】
①“一襟”句:喻蝉是饮恨而亡的宫女怨魂所化。据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齐后因受冤屈,非常怨恨,自杀死后,尸体变蝉。
②凉柯:秋天的树枝。
③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④“镜暗妆残”两句:谓不修饰装扮,为何还那么娇美。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⑤枯形:指蝉蜕。
⑥消得:经受得住。
⑦熏风:春风。
【经典原意】
宫女饮恨而亡,余恨难消。怨魂化作哀苦的鸣蝉,年年栖息在翠阴庭树。刚在寒凉的秋枝上幽咽,一会儿又移到密叶深处,再把那离愁向人们倾诉。西窗外下过一阵雨,我奇怪你的叫声好似玉佩在空中流响,又像佳人抚弄着筝柱。明镜已变得暗淡无光,你也无心打扮装束,而今又是为了谁,你的鬓发尚如此娇美?
金铜仙人去国离乡,流下的铅泪如洗,可叹她携盘远行,再也不能为你贮存清露,你残弱的双翼害怕秋天,枯槁的形骸阅尽人间的荣枯,还能经受得几次黄昏日暮?残鸣尤为凄楚,为何独自怀抱清高,一时间变得如此凄楚。追忆那逝去的春风,吹拂着柳丝千万缕。
【当代阐释】
寒蝉哀吟亡国之痛
王沂孙,宋末词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兵入会稽,杨连真伽(西藏喇嘛教僧人,被忽必烈任命为江南释教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掘宋帝六陵,王沂孙与唐珏、周密等赋《乐府补题》,托意莲、蝉诸物,以抒愤慨,寄托亡国之恸。
这首《齐天乐·蝉》是乱世悲歌,作者借咏蝉为名,抒写家国之恨。既有对南宋朝廷的哀悼,也有个人身世之伤感,写得哀恻凄怨。
诗人目击国家的败亡,黯然神伤,所以读他的词,倍觉抑郁哽咽,表露着亡国之民无可奈何之境和吞吐难言之苦。词中凄咽的寒蝉,是失国亡家之人的象征。“宫魂”点明朝廷的崩溃。“乍咽”、“还移”是亡国之后,流徙无居、朝不保夕的生活苦境的形象写照。“为谁娇鬓尚如许”,感叹多情的秋蝉,依旧如从前般保持着娇好的容颜,实则惨败的江山,再难以恢复从前的气象了。无限的悲痛,都从“为谁”二字里出。下片,“铜仙”句,暗喻宋室南迁,如此无可奈何,却唯有一“叹”。“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自寓身世,极尽哀婉凄怆。“余音”数句,痛哭流涕,转而无语凝咽。无限沧桑之感,遗臣孤愤之心,洞然可见。结句忽作太平清明之时的漫想,回首前尘,聊作痛定之后虚渺的慰藉,本来亡国之恨,日夜缠绕,词却只在梦中最繁丽的旧时风光中结束,以乐景写哀情,何等之痛。
悲剧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上每一次王朝更迭,伴随的都是对文明的摧残与毁灭。对此,文人们更是痛彻心扉。他们哀国家之亡,毋宁说是哀文化、文明之亡。陈寅恪先生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以此似乎更能理解诗人的悲痛。
秋蝉的鸣声里含着多少啼哭、多少呻吟、多少挣扎、多少血泪。这样的叫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复了上百次、上千次。不,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也在不断地重复着。哪里有征战,哪里有屠杀,哪里有死亡,哪里有毁灭,哪里就会有这让人不忍卒听的凄楚的蝉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