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
【原文】
长江千里,限②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③,人谋克壮④,索虏⑤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⑥,倏忽⑦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⑧。奇伟!
淝水⑨上,八千戈甲⑩,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注释】
①这首词作于南宋初年,是李纲咏史组词之一。这组词尚存七首,另外六首所咏皆是击败外族入侵或中兴王室的历史故事。其目的即是劝谏宋高宗抗击金军,中兴赵宋王朝。本首所咏是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东晋以数万军队,在淝水大破前秦的九十万大军,保障了东晋的安全。
②限:隔断。相传曹丕观望长江时曾说:“此天之所以限南北。”
③天险:天然的险阻,指长江。逾:越过。
④谋:策略,谋略。克:能够。壮:宏伟远大。
⑤索虏:也叫索头、索头虏,是南朝对北方诸族的蔑称,因其编发为辫,故称。
⑥阿坚:前秦王苻坚。百万:当时前秦军队号称有百万。南牧:到南方放牧,这里指攻打南方的东晋。
⑦倏忽:迅疾。
⑧谢公:指领导抗击前秦的东晋宰相谢安,《晋书·谢安传》载,淝水之战的捷报传到时,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过信之后,便随手放在床上,了无喜色,照旧下棋。客人问他,他轻描淡写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处画:处理谋划。颐指:以面部表情示意指使人,原来形容气焰之盛,这里形容从容镇定。颐:腮,下颌。
⑨淝水:又名肥水,发源安徽合肥西北,注入淮河。以下六句写谢玄等率八千精兵渡过淝水与秦军决战的场面。
⑩戈甲:武器和盔甲,代指士卒。
当:抵挡,抗击。蛇豕:指前秦军队。豕:猪。
弭:没有装饰的弓。周旋:交战,追逐。《国语·晋语四》:“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旌旗:旗帜的统称。麾动:指挥,挥动。
“坐却”一句:言轻易地击退敌人。却:退,击退。风靡:随风而倒,指秦军望风披靡。
“夜闻”两句:《晋书·谢玄传》载,秦军“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王师:指东晋军队。
“延晋祚”三句:言谢安延长东晋国运,庇护黎民百姓的功绩,即使《诗经》二雅歌颂的宣王中兴,也不能专美于前。祚:国运,皇位。烝(zhēng)民:黎民,众民。《诗经·大雅·烝民》赞美了仲山甫辅佐周宣王中兴的政绩。周雅:即《诗经》的《大雅》、《小雅》,其中一些诗篇赞美了尹吉甫、召公虎等讨伐猃狁、淮夷,辅佐宣王中兴的功绩。
【经典原意】
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天险难以越过,再加上人的深谋远略,北方索虏,岂敢吞噬我们的土地?苻坚率百万之众长驱直入攻打东晋。迎战强敌,谢宰相处理谋划,指挥如意。
淝水之上,八千铁甲士卒,结阵抵挡前秦军队,鞭弓交战,旗帜挥动,稳坐击退敌兵,使他们望风披靡。夜闻风声鹤唳,都说是王朝的军队将要到来。谢丞相延长了东晋国运,庇护黎民百姓,即使《诗经》二雅歌颂的宣王中兴,也不能专美于前。
【当代阐释】
企盼王师收失地
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就可以打败他。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宋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到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喻宋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词中激烈紧张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背后,分明是作者的一颗急于奔赴疆场,杀敌报国之心。只可惜,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在对历史上酣畅淋漓的战争的想象中沸腾。现实中,统治者的懦弱和无能只能让他心有余而力无处使。“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在南宋,多少英雄的血就是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中渐渐冷去。
【国学故事】
李纲守东京
金太宗灭了辽国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国逃亡的将领,兵分两路进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又名斡离不)率领,攻打燕京。两路大军约定在东京会师。
前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北宋朝廷。金太宗又派出使者到东京,胁迫北宋割地称臣。满朝文武大臣吓得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
西路金兵攻下燕京,宋将郭药师投降。金将宗望叫郭药师做向导,领兵南下,直取东京。
宋徽宗看到形势危险,又气又急,拉住一个大臣的手说:“唉,没想到金人会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喉咙,昏厥过去,倒在床上。大臣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把太医请来灌药急救,总算把他救醒过来。他向左右侍从要了纸笔,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宣布退位。不久,他带着二万亲兵逃出东京,到亳州(今安徽亳县)避难去了。
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且下诏亲自讨伐金兵。其实,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
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东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
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
宋钦宗还没开口,宰相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
李纲驳斥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
旁边有个宦官也嘟嘟囔囔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叫李纲视察城池。李纲去了一会儿,回来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接着,他还提出许多防守措施,要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等各地援军到来,就组织反攻。
宋钦宗还有点犹豫,说:“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
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
白时中、李邦彦在旁边听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李纲你说得好听!你能打仗吗?”
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家!”
宋钦宗看李纲态度坚决,就派他负责全线防守。
白时中等和一批宦官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劝钦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钦宗上车出发。
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
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
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兵士们听了,激动地欢呼起来。
李纲稳住了宋钦宗,就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好强大的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
过了三天,宗望率领的金兵已经到了东京城下。他们用几十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准备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敢死队兵士两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石块像冰雹一样泻了下来,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纷纷落水。
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
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条件,一面加紧攻城。李纲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金兵用云梯攻城,李纲就命令弓箭手射箭,金兵纷纷应弦倒下。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城下,烧毁了金军的云梯,杀死几十名金将。金兵被杀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
正当李纲指挥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宋钦宗的使者带来了金营的议和条件。李纲的努力便付诸东流。
(摘编自《中华上下五千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