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送钱穆父

时间:2023-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元祐初年,苏轼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原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

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②都门:京城,这里指汴京(今河南开封)。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后来以“改火”指一年。三改火:即过了三年。

③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繁华热闹。也指繁华热闹的地方。又佛、道等家称世俗的人间社会为红尘。这里兼取二义。

④春温:春天的晴和温暖。这里指心境的平和无虑。

⑤“无波”两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筠(yún):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⑥樽:酒器。翠眉:用黛螺描画过的眉。颦:皱眉。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表面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⑦逆旅:客舍。

【经典原意】

京城一别已经三年,此后我们都踏遍天涯。今日相见依然面带笑容,犹如春天般和煦温暖。你我之心寂然不动,如古井枯竭,不起波澜,又如竹子有节一样坚守着自己的节操。

惆怅的是孤帆连夜出发,只有浅浅的月光和微薄的行云在殷勤送行。离宴中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人生如客舍,我也是匆匆的行人。

【当代阐释】

人生如逆旅

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回忆前番离别,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然而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