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旅游发展动因分析

现代旅游发展动因分析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我们主要选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旅游动机分析。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旅游行为,我们可以把人对普遍意义上的旅游需求归结为5种需要的集中体现。所以,通过旅游活动与马斯洛理论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旅游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殊功能。对旅游动机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而旅游动机来源于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基本需要的多样性又决定了旅游动机的多样性。
现代旅游发展动因分析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现代旅游的形成基础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旅游欲望,势必促成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需求。而客观物质条件则决定了大众化旅游的当前规模和基本形式。

(一)旅游动机——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旅游动机是引发主体产生旅游活动的直接动因,所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系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导向,旅游动机直接影响旅游市场预测、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定位、旅游服务方式等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动机(motivation),简单来说就是推动人从事某件事情的念头或愿望,是行为产生的原因或动力。凡是引起个体去从事某项活动并使活动指向定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愿望或意志,都可以叫作这一活动的动机。换句话说,动机就是激励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心理学上来讲,动机能够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是个体内在的过程,个体最终所产生的行为是这个内在过程的结果。从定义中可以看到,动机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能引起个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内在需要,另一个是能激起个体为满足需要而产生行为的外在诱因。动机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需求和诱因的差异性,动机也是多样性的。

动机和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产生与之相呼应的行为动机。

基于动机和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离开居住地行使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旅游动机的产生和人类的其他行为动机一样都来自人的内在需要,并且要受旅游者个体状况及社会环境等外在诱因的影响,例如旅游者的经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闲暇时间,还有广告宣传、口碑等各种外在诱因。也就是说,个体只有在具有外出旅游的需要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产生旅游动机,从而最终推动主体进行旅游活动。

此次,我们主要选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旅游动机分析。依据个体发动和维持旅游行为的能动心理去研究人们泛化意义上的旅游愿望、旅游兴趣和旅游意图(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呈现递进关系的5个层次。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食物、氧气、水、睡眠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

包括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身安全需要,秩序与稳定。

3.社交的需要(social needs)

包括社交、情感方面的需要。

4.受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

包括威信、成功、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包括实现自我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总由低级到高级呈上升的趋势,高级需要的出现要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条件。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马斯洛也认为,低级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而高级层次的需要(社交、获得尊重、自我实现)必须从自身内部获得满足,而且需要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激励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解人们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仍处于解决生理、安全需求状况的人们一般不会萌发旅游的动机,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意愿行为,是社交、获得尊重及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越往高层过渡,旅游需要的量值就越大、越丰富。我们可以设想,在阶梯形的需要层次结构图中,旅游需要将呈现出倒阶梯形的图形与之重叠。

旅游让人们拥有更广阔的见识并结识更多的朋友,开阔的眼界又为旅游者赢得更多的尊重。旅游者的收获是通过旅游挑战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因此,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是能够让人们自我满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旅游的魅力也不断地激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来完善自我。

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旅游行为,我们可以把人对普遍意义上的旅游需求归结为5种需要的集中体现。例如,旅游活动中的餐饮、住宿等需要属于第一层次——生理需要。旅游地应有安定的政治局面,旅游地及旅途上要有必要的人身安全保障,这是第二层次——安全需要。旅游可以提供较平时更多的社交机会,人们可以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情感交流,这适合第三层次——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旅游者不能确认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恐怕其数量就远不如现在这样庞大。因此,期望在旅游中获得尊重相关于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旅游提供了特殊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事实上,人们寻求冒险旅游的心理基础主要为自我实现。这正符合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通过旅游活动与马斯洛理论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旅游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殊功能。

对旅游动机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旅游者心理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了旅游动机的复杂性。而旅游动机来源于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基本需要的多样性又决定了旅游动机的多样性。由于旅游形式、内容的多样性,不同学者对旅游动机的研究结果也比较纷繁。国外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罗伯特·麦金托什,他通过实证研究,把旅游动机分为4大类,即“追求身体健康的动机、精神需求的动机、交际的动机、科研与求和的动机”;田中喜一也把旅游动机分为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4大类。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动机归纳为“消遣与更换环境、休息和松弛、寻求赏心悦目的环境、人际关系、在某些活动中露面以表现自己和发挥创造才能、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运用感觉器官的乐趣、游乐等。”

罗伯特·麦金托举例旅游的动机为:追求健康的动机,包括休息、运动、游戏、治疗等;精神需求的动机,包括艺术、风俗、语言、宗教。交际的动机,包括在异地结识新朋友、探亲访友、摆脱日常工作及家庭、事务等;科研与求知的动机,包括考察、交流、会议、求学、从事个人兴趣研究等。

随着我国逐步走向小康社会,大众旅游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旅游者的旅行需求。人均GDP的增长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进一步引发了旅游动机的多样化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常见到的旅游动机有:工作之余的放松、逃避压力、自我价值实现、增强家庭的亲情关系、寻找性接触机会、提升威信与威望、希望加强社会关系的了解与互动、愿望的实现、购物需求的满足、获取经历与体验、社会知识增长的需要、渴望了解异文化的生活习俗、个人化的社会炫耀、趋从时尚等。约翰·托马斯把这些旅游动机分成了18个种类。

表1-1 旅游动机分类

旅游动机的丰富也激发了旅游产品的创新。近年来,乡村游、影视游、购物游、分时度假等不断丰富大众旅游市场,旅游者又会受到大众市场的激发产生新的旅游动机。因此,可以说旅游动机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的研究,旅游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目的地和不同情境下的旅游动机,为旅游管理、市场策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方案。

(二)社会环境条件

旅游所具有的功能使旅游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行为。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自有其存在的条件和原因,旅游当然也不例外。旅游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偶然的。大众化旅游现象的形成除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对人的吸引外,就其基础来说,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和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这里所说的“条件”不是指个别行为形成的条件,而是指对普遍意义的旅游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宏观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是形成、维系、促进大众化旅游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政治条件是指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以及政治性限制的程度,它是影响社会化旅游活动规模的重要因素。时间条件是制度化的或通过立法所保障的人的休息权力的状况。这些条件的总和,关系到旅游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旅游活动方式以及旅游消费的总体物质水平。

(三)物质文明程度

使旅游成为生活方式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心理学意义上人的需要外,还有一部分缘于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可知,现代旅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使人的劳动效率日趋提高,从而使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20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实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服务业愈发蓬勃兴旺起来。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劳动分工的精细化,生产工具日新月异的改进与革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度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劳动力更多地转入了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这种变化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构筑了两块基石。第一块是形成稳定增长的旅游客源市场,其机制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增加→有相对稳定收入的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潜在的、现实的旅游者数量的持续增长→形成稳定增长的旅游客源市场;第二块是旅游服务的日趋完善,其中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条件的改善,例如,旅游直接、间接服务体系的推行,科学管理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就业者素质的普遍提高。

旅游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表面看来是由于旅游活动价值的发现和旅游客体价值的再发现,实际上是经济力量使然。而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发生的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变化也是使旅游成为现代人类生活方式有利因素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旅游动因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使人处于积极状态并达到旅游目标。旅游动机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它解释了“人为什么要旅游”的深刻原因。如生理需要中对健康的追求,安全需要中逃避现实压力、消除紧张不安心情的愿望,社交需要中对陌生的好奇、求知欲及交流的希望,尊重需要中对被注意、被承认及取得成就、满足自尊的渴望,实现自我需要中的各种各样的理想,如,享乐、挑战、冒险及为人类做出贡献等。二是外部环境的刺激,这说明了“人为什么选择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的诱发因素。包括个体的经济状况及闲暇时间,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新、奇、特的旅游活动项目,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以及舆论宣传和社会群体的趋同性影响等。

对个人而言,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都是自身的心理现象,但两者并不等同。旅游要转化为旅游动机必须以满足需要的对象——旅游刺激物为条件,才能使旅游的需要心理转化为实现旅游行为的动机心理。旅游动机形成后,会促使旅游行为的实践,并使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以完成预期的目标。因此,旅游动机是在旅游的需要的驱动下使人完成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内在心理需要的“推力”和外部环境刺激的“拉力”双重作用下,人们产生了旅游目标。旅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超前反映,是对旅游行为后果的期望。它直接诱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旅游目标的价值高低、魅力大小以及目标本身的清晰度和适宜性决定了旅游动机产生的强度、自觉性和信心。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旅游现象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旅游现象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势能,文化势能和旅游系统融为一体。文化内容与系统的文化背景对系统趋向所具有的影响力就是旅游系统中的文化势能。”无论是内心的心理需要还是外部环境的刺激都离不开文化的动态驱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