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旅游文化的形成旅游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积累与沉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拉开了旅游文化创造的序幕。至此,中国人对旅游文化价值的认识,突破了先秦时期调节社会功能的观念,认识到旅游具有个人审美和调适
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自然的崇拜、物质利益的刺激、求知求仕的愿望、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了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古代旅游文化、过渡时期的近代旅游文化以及全面发展的现代旅游文化。

(一)旅游文化的形成

旅游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积累与沉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拉开了旅游文化创造的序幕。从人类对自然界朦胧地认识开始,便开始形成了人类早期的旅游文化。当然,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并不像现在的旅游这么广泛,内涵也没有如此丰富,而首先只是源自为生计而进行的迁徙、游牧与旅行等活动,从而留下了与之相应的旅游文化遗存。比如古人类遗址、原始洞穴中的艺术品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旅游活动日趋广泛与深入,进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旅游文化。

1.自然的崇拜

大自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又因其不可抗拒的伟力、极端的严酷性与神秘性令人类祖先折服和惊恐。原始先民们对高山大川、洪水猛兽,一方面感到畏惧和神秘,另一方面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富有好感和依附性。在中国,还形成了“万物皆有灵”的自然崇拜,这使自然资源注入了神话故事,给旅游资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距今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的原始洞穴壁画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艺术真迹。这幅动物群壁画长达14米,画有野牛、野猪、马、鹿等动物形象,从不同侧面刻画了它们奔跑、跳跃、站立、伏卧的姿势,形象准确生动,色彩明艳。而壁画中作为点缀的周边环境、植物和其他物体,被画得极其简陋含糊,缺乏美感。这充分表明,在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原始时期,人们是因对狩猎对象的崇拜而作画。

在文化荒芜的蒙昧时代,人们对山水的认识,只能以对山水神崇拜的形式出现,祭祀山岳与河川成了人类自然崇拜的核心。中国的《礼记·祭法》中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埃及,人们相信尼罗河有神,为敬仰河神,乞求河神不带来灾难,每年选一位美丽的少女投入河中,伴神为妻;在古希腊,人们把山林水泽看作是阿瑞托萨女神的化身,把江河看作是河神阿尔斐俄斯的化身,而威武英勇的宙斯居住的奥林匹斯山,则是希腊东北部一座白雪皑皑高耸云霄的山峰。

2.物质利益的刺激

早在公元前3000年,“海上民族”腓尼基就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之间进行商旅活动。他们西越直布罗陀海峡,北至北欧的波罗的海,东至波斯湾和印度。罗马时期被认为是古代旅游的全盛时期,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便于携带的罗马铸币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使跨地区商业活动得以很方便地展开,繁荣了罗马城,同时吸引了众多的观光者。

波斯帝国也是较早兴起商务旅行的国家。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就兴建了两条“御道”,第一条东起帝国首都苏萨(今伊朗胡齐斯坦省迪兹富勒城西南),穿越美索不达米亚中心地区和小亚细亚,直抵地中海的以弗所。另一条道起自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直达巴克特里西和印度边境。这两条道路的修建,为商业旅行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异域经商探险的同时,还将异国他乡新奇的见闻、传奇性的经历写为游记。比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其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启发了后世欧洲文化以海洋探险为主要途径进行传播扩散,特别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在欧洲殖民探险者身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类旅行活动,锤炼了西方人冒险、勇进、向外探求的旅游性格。

3.求知求仕的愿望

古往今来,伟人名士大都有旅行经历,正是通过旅行,增加了其对异国他乡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土民情、政治组织及名山大川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进行这种求知旅行较早的是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他的足迹遍及埃及、西亚、黑海及南意大利各地,举凡风俗民情、旧闻传说都成了他的巨著《历史》中的内容。在中国,春秋后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可谓求仕旅行的最早代表;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为“楚著晋用”“朝秦暮楚”穿行于列国君主间争当谋士,直至西汉中叶后盛行的外出求学、求仕之风,因古代中国社会官本位的超稳态结构而余波久存。“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种求学、求仕的“宦游”,丰富了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文艺复兴促使西方在15世纪后增强了求知猎异的倾向。罗素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怀有漫无边际的好奇心”“文化复兴时代人们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变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时求知潮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加之地理大发现对人们视野的拓宽,这种求知猎异的需求推动着旅游文化将传统与现实、传闻与科学进行有机地结合。

4.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在古代,宗教旅行占据着远行游历的重要地位,宗教文化和影响,深化了旅游文化的内容。

早在公元前8世纪西方就兴起了宗教朝圣旅行。公元5世纪时,古希腊的提洛岛、特尔斐与奥林匹斯山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在建有宙斯神庙的奥林匹亚,奥林匹亚节是最负盛名的庆典,在宙斯神大祭之日,前来参加者不绝于道。节庆期间,举行赛马、赛车、赛跑、角斗等体育活动,由此进行的宗教庆典活动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体育活动,吸引了大批游人。

在公元8世纪进入全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朝觐制度,让每位穆斯林在有生之年都能前往圣城麦加朝拜。朝觐期间,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云集麦加,举行盛大典礼,也吸引了商人、艺术家到此做生意或献艺。此外,为满足这些旅行者的要求,驿传局还编写了许多旅行指南。

古代中国,随着汉末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及盛唐时期,中国的宗教旅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到印度为代表,给中华大地留下了许多具有宗教文化的人文景观,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以及诸多寺庙道观等等。道教的求仙求长生欲也激发了中国古人的旅行思想,从魏晋后兴起的以山水诗为核心的道教游仙文化,直接启迪了南朝山水文化的兴起。至此,中国人对旅游文化价值的认识,突破了先秦时期调节社会功能的观念,认识到旅游具有个人审美和调适的功能。

5.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由于人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及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原因,引发了人们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诞生了山水旅游文化。

公元3世纪的罗马时代,由于罗马政治、经济的发展,一部分特权阶级开始了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闲暇性旅游,旅游的目的超越了商务、宗教,出现了鉴赏艺术、疗养、观览庙宇、欣赏建筑、凭吊古迹等各种各样的旅行,而且还出现了最早的自然观光旅行。例如,英国北部灿若明珠的湖泊、希腊北部雄骏的顿伯河谷,以及作为文化标志的尼罗河、莱茵河和小亚细亚蜿蜒曲折的河流,都成了极富魅力的旅游吸引地。18世纪中叶,由于资产阶级提出了个性解放的口号,以冲破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在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卢梭、海涅、萨托博里杨等人的影响下,掀起了“回归大自然”热潮。一些文人、画家、音乐家到自然中去为自己的创作寻觅源泉与灵感。英国人首先游览了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这种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成为现在旅游业大发展的思想基础。

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这一点以古代中国最为突出。其以士大夫、文人为代表,将山林江海视为政治受挫失意落魄的世外桃源,由此密切了隐逸文化传统同旅游文化间的关系。西晋至南北朝,“出劣外优”、林泉赏美的山水旅游文化可谓达到巅峰状态。以谢灵运为开创者的山水文学,不仅开启了诗歌重要题材之端倪,也奠定了山水文化的基础。自此,山水画、山水游记、山水诗词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为今天旅游客体(自然山水)沉淀了文化底蕴。

6.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与飞速发展,现代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论是旅游带来的就业人数、经济收入,还是旅游者人数以及各类旅游的消费开支,都呈几何速度增长,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而使旅游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由于旅游对经济的巨大作用,各国、各地区都加大了对旅游的开发力度,旅游资源得到了广泛地挖掘与开发。比如与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相关的地点、场景以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一些典型的山水环境等,据此进行复原,形成旅游区。如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建成的桃花源、根据《水浒传》建造的水浒城等均为此类,这极大促进了旅游文化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旅游文化的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在旅游景观建设方面,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建筑景观向更高、更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建筑已经成为新的城市标志。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歌剧院、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日本东京的代代木体育馆、中国上海外滩建筑群和东方明珠塔等。在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方面,随着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个性化,使旅游服务变得更加迅捷、便利、舒适、安全、卫生、讲求效益,使旅游文化向高品位的方向迈进。在旅游方式上,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更为普及。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旅游方式向度假旅游以及包括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健身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专项旅游延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旅游的意识更为强烈,旅游大众消遣娱乐需求空前高涨,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使旅游主体更加广泛,旅游客体更为丰富,旅游服务更为完善。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旅游文化向应用化、扩大化、品质化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

根据旅游的发展及旅游文化的特征,我们将旅游文化的发展分为古代旅游文化、近代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

1.古代旅游文化

随着世界旅行和旅游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产生并得到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使自然的山水以及包括城市、建筑、宗教及其他艺术形态浸润和折射出人类的智慧,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游乐的对象。这一时期,旅游文化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旅游客体文化的厚重性

公元前1000多年前,埃及就以金字塔这一人类文明奇迹而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金字塔是期望国家永恒、稳固的表现,也是古埃及灿烂文化的最高展示。狮身人面像、亚历山大港灯塔、阿蒙神庙等,这些都是埃及人民智慧的象征,成为埃及特有而厚重的旅游文化。在古希腊,荷马的《奥德赛》记述了赫洛多斯不畏艰难,游历腓尼基、埃及、昔兰尼加、希腊和黑海,并考察了这些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医学等。古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现代马拉松赛的起源地。早在2700多年前,在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就刻着古希腊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这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体育运动的特别爱好与重视。正因为如此,参加和观看各种体育比赛在今天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旅游项目。另外,古希腊建筑与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雅典卫城被称为希腊“建筑与艺术的博物馆”,是古代希腊人民的智慧结晶。此后的古罗马文化是古希腊文化的延伸,罗马人在继承希腊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在政治、法律和建筑等方面创造了比希腊更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更有气势的罗马文化。罗马文化传遍整个西方国家,使西方旅游文化不仅深深打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而且注入了罗马优秀文化,如罗马式和哥特式的艺术和建筑风格等。随着西方古典文化的日渐衰落,至公元392年基督教的合法化,基督教在罗马世界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成为主宰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了包括思想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原则以及文学艺术等在内的文化传统(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成为厚重而独特的西方旅游文化。

在我国,从先秦时期先民们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与欣赏开始,就形成了丰富而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比如,由于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古代天子每逢立春日、立夏日、立秋日和立冬日都要率群臣于郊外开展迎日活动,至明清时期,皇帝祭天、敬地而修建天坛、地坛,大汶口出土的陶尊上就有象征太阳的饰纹;由于对山岳的崇拜,五岳成为天下名山,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都到过五岳之首的泰山封禅;由于对动物的崇拜,先民认为龙、凤、龟最有灵性,把它们当作灵物而信奉,使各地留下许多动物的雕塑、绘画及与动物崇拜有关的诗文。此后帝王的巡游、仕人宦游、文人恣游、学者的科学考察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与发展,逐渐积淀为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

(2)旅游主体的局限性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为维持生计,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土地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加之,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迫,客观上还没有能力参加旅行活动。因此,除了经济目的(商贸)之外,特别对消遣娱乐性质的旅游而言,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人士,此时期人数不多,没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旅游介体的相对落后性

古代旅游文化中的旅游介体包括旅游交通、饭店、旅游经营管理等,均比较落后,且没有专门或极少是为旅游服务的。

罗马时代是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以罗马为中心修建了多条公路,故谚语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大道多用大石板铺砌,中间稍稍拱起,宽度精确,被认为是罗马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将其分段由当地部门管理,并由军队保护。因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一部分特权阶级中开始了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闲暇性旅行。为适应旅行的发展,古罗马在去那不勒斯沿途,还建起了豪华的别墅,供旅游者享用。

在中国,秦汉时期就开始将船与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据记载,秦始皇曾乘船巡游。秦汉时期制造了极尽豪华富丽的辂车,专供皇帝及皇后乘坐游玩,一般旅游者乘用轺车(马车)。在交通道路上,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自汉以来,敦煌成为当时中西交通的枢纽。自敦煌西上有几条道路通过天山南北进入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康居(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安息(今伊朗)等国,而从天山南麓西横贯亚欧的大路就是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7世纪,即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宋元时代,福建泉州是十分繁华的对外文通港口。明朝年间,宁波、泉州和广州是对外贸易的3大港口。另外长江口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济河镇)也是著名的对外港口,明成祖时,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远航,就是从刘家港启程的。在旅客食宿上,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供来往行人休憩住宿的处所,当时叫“逆旅”“客馆”“传舍”“驿馆”等。另外,古时多数寺院备有客房,除招待过往僧人外,也接待行旅商人和游山者,膳宿费不拘,随缘乐助。负责招待游客的僧人叫知客僧。上述供行旅投宿的处所,多数兼供饮食。在游客众多的区域和交通要道,开设有茶楼酒肆,专供游客享用。

2.近代旅游文化

到了19世纪初期,旅行在很多方面虽然没有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旅游特性,但具有明显的向现代旅游过渡的特点。这一阶段,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旅游文化在此阶段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1)旅游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在近代旅游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旅游组织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中叶,首先,由于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这一变化使人们逃避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生活环境而产生返回自由、宁静的大自然中去的愿望成为可能。其次,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开始从事枯燥、机械性工业劳动,这促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假日需求。再次,蒸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近代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184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代理商——英国入托马斯·库克,他第一次组织并包租列车前往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1846年,他又成功地设置了旅游向导,多次组织了旅游活动,而被誉为近代旅游业的创始者。1939年,库克创办的通济隆旅行社在世界各地设立了350余处旅行代理点。通济隆还编印了世界上最早的旅行杂志——Trauel´s Gazette。

19世纪下半叶,许多类似的旅游组织在欧洲大陆纷纷成立。1857年,英国成立了登山俱乐部,1885年又成立了帐篷俱乐部。1890年,法国、德国也成立了观光俱乐部。到20世纪初,美国的运通公司和以比利时为主的铁路卧车公司与托马斯·库克公司齐名,成为全球3大旅行代理公司。

(2)旅游主体的扩大化趋势明显

随着产业革命相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完成,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入城市,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被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带薪度假客观上成为可能。同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财富的积累,使较多的人有经济能力参与这项活动。加之蒸汽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相继投入使用,使世界范围内有组织的远距离旅游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得以被载送到较远距离之外。因此,旅游的队伍逐渐庞大起来。

(3)旅游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旅游者的大批涌入,世界上许多旅游胜地迅猛发展起来,尤其是紧靠城市的一些山地风景区和海滨,竞相建设娱乐设施和宜人环境,并提供综合性服务,从而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导致空前规模的跨文化人口流动,给战后的旅游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刺激,许多为战争服务的机构设施,都在战后变成了旅游接待场所。那些原来专供上层社会享受、游玩的风景区、海滨浴场变成了接待广大旅游者的旅游场所,使旅游服务渐渐成熟起来。

(4)跨国跨区旅游的全面兴起

随着海外殖民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世界大战激起“全球意识”,打破了古代旅行相对封闭的狭小视域的局限。旅游主体常常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览观光,而希望了解和体验异域他乡的自然风光及民情风俗等。而海外殖民、战争等屡屡发生,为这些跨国跨区旅游者提供了机会。同时,自然科学的进步与人文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极大地激发了旅游主体跨文化考察的求知热情,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旅游的发展。

3.现代旅游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旅游作为群体性的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无论是旅游者的人数、参加阶层、旅行距离及旅游消费水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代旅游文化也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1)全面研究旅游主体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当多的旅游者对精神的宽适放松充满渴望,到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奇特的国家或地区游览已成为越来越多旅游公众的选择,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为针对不同的旅游主体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主体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主体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者的文化背景、思想主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形态的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者的职业、素质和文化心理;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和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消费行为的差异比较和规律性的研究。

(2)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文化

任何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是该民族旅游资源的一种特殊优势。正如法国的罗伯特·朗卡尔所言:“旅游业所出售的无非是它的社会、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本来的特性而已。”在欧洲,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发展最重要的推进器,它在今天欧洲的旅游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度开发代表本民族文明的旅游资源成为现代旅游开发的一大特点。目前,许多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把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产品以丰富多彩、和谐美妙的方式有机结合,使产品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形象。与此同时,它也使许多面临破坏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

(3)开始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随着旅游者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区,旅游者对促进旅游地价值体系、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社区组织等方面的变化产生着深刻影响。其影响表现在:一方面它使旅游地传统文化复兴,并在增强当地居民文化自豪感以及打破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进旅游地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密度旅游使文物古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引起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丧失、贬低与扭曲以及犯罪、吸毒、卖淫和社会伦理失范等负面效应,从而使人们对旅游发展产生抵触甚至是恐惧心理。因此,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旅游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创建与规范旅游企业文化

现代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经营与开发公司等。这些企业在长期的旅游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业精神、行为规范以及通过客观实体所表达出来的特定物质文化,从而形成该企业特殊的企业文化。旅游企业文化一般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3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旅游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由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风气等构成,它决定和制约着企业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