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
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似双生儿一样密不可分。旅游开发工作的进行一定伴随着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旅游开发。当前学术界对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分歧,为了更好地认知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在此,本节有必要对旅游开发、旅游规划及其两者的逻辑关系进行解读与分析。
1.旅游开发
在学术理论研究和实际的工作活动中,关于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科学理论体系。目前关于旅游开发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旅游开发是指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旅游资源改造成为吸引物,并使旅游获得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过程。”同时还有将旅游开发定义为“根据旅游资源已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特性,为谋求吸引旅游者和增长旅游消费而进行的开发事业。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开的,这种空间就是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开发可以称为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是一种总体性的开发,指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开发,也是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区域旅游开发。根据当地的条件,运用适当的资金、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对未被利用的资源、市场、产品、商品、人才等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发展方向,搞好相应的设备配套,创造更大的效益,使旅游业在区域内得以建立、完善、发挥和提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旅游开发的界定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定义都表明了旅游开发的基本特征,回答了旅游开发的目的、核心内容、过程等核心问题。综合来看,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针对旅游相关的事宜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发展与创新,在维护现有的生活状态下,保证旅游活动的开展与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带动当地旅游及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发是根据旅游目的地(区域)独特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现状及发展要求,以资源为基底,以旅游者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业态为核心,以构建具有意境美的场所空间为目标的旅游开发发展行为,将资源、市场、产品、服务配套等进行综合系统开发的过程。旅游开发最佳的状态就是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即“四态合一”的开发建设成果。
2.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旅游开发工作需要科学的指导与科学的开发。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是否存在先后的关系?规划是否能够为开发提供有效指导?为了更好地认识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本节在此有必要对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进行辨析。学术界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认识主要有3种观点。
(1)将旅游开发单纯地看作建设,认为旅游开发就是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之间存在着被指导与指导的关系,先有规划,后进行开发。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是理论与实践、战略与实施的关系;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与指导,旅游开发必须在旅游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是有机的统一体。旅游开发是针对旅游发展的战略构思与政策制定的;旅游规划是对特定旅游的发展进行的综合安排,是针对旅游开发战略目标的具体安排。开发战略指导具体规划;规划设计体现战略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3)旅游开发与规划是包含关系。旅游开发包括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究其开发与规划的关系,可从其本意进行疏导,“开发”本是经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书·孙宝传》。开发的本意指开垦、垦殖土地,后逐渐引申为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规模的建设,也需要系统的战略指导。因此,开发需要在系统研究与整体实践之后将资源转变成为具有参与性、规模化的产业体系。结合区位论、系统论理论可以从横向、纵向对旅游开发形成认知。从横向来看,旅游开发是对某个区域进行的综合开发。旅游开发涉及旅游供给、需求的各个方面。其中旅游供给涉及旅游资源、产品业态、文态、综合服务、运营管理、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需要解决开发所依赖的环境、土地、投资、持续发展等问题;在需求方面,我们要了解资源市场的特点、规模、需求和趋势,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工作。这就要求开发者了解资源的特点、价值、功能、限制条件等基本条件,并在对旅游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及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产业、产品业态的构建。从纵向来看,旅游开发工作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及工作阶段构成的,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工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能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将旅游资源和环境转化为旅游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者需要对被开发地的资源、环境、文化、民族、土地等资源情况进行有效把握,通过调研、评价等方式明确可利用的资源、开发限度等问题。同时,通过规划、建设、经营等方式,实现被开发地的综合开发与发展。因此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前期工作,是旅游开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规划为旅游开发工作的进展提供了宏观指导与发展思路,也为具体的开发工作提供了指标、方式与方法。
(二)旅游开发前景预测
现在及未来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目的地的产生需要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促成旅游目的地繁荣的重要过程及必要手段。旅游开发的发达程度受到旅游市场环境、国家宏观政策、国家经济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国家宏观政策及旅游市场大环境成为左右旅游开发和未来前景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与鼓励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全民旅游等时代的到来激发了旅游开发工作的繁荣发展。
1.政策引导与鼓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不断地出台各种有利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传统文化复兴为旅游发展丰富了内涵
自2002年十六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开始,2007年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20ll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为旅游开发、旅游业发展丰富了内涵。
(2)《国民休闲纲要》为国民出行提供保障,进而保证了旅游发展的市场客源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决定将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发展旅游业。同时,实施《国民休闲纲要》,顺应国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国民休闲纲要》中明确提出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休闲产品开发和活动组织、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6项主要任务。计划到2020年,实现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的发展目标。
(3)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
201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家旅游局补充了一系列旅游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服务规范》《旅游紧急救援服务规范》《旅游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要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管型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旅游投诉处理办法》,《旅行社责任险保险管理办法》《旅游统计调查制度》《旅游者安全保障办法》《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旅行社条例》等。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法》对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各项债权关系进行了平衡,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为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依据,旅游消费者权利的有效维护和旅游形象品质的保障都提了国民的出游率。《旅游法》的出台及相关政策法规为规范旅游行业发展秩序、保证旅游发展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为旅游发展创建了健康的开展环境,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4)《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立“美丽中国”“幸福乡村”及建设家庭农场的决策,为开发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都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开发商务会展奖励旅游市场,加快培育农民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老年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青少年旅游市场,鼓励自驾车旅游、红色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等专项旅游市场发展;并提出丰富完善观光旅游产品,加快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5)政策鼓励专项旅游的蓬勃发展,为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
2014年3月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坚持健康、文明、安全、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订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的需求。加强对自然、文化遗产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注重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创意以及设计产品产业化。发展楼宇农业、阳台农艺,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支持专业农产品市场建设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馆(园),推进特色农产品文化宣传交流。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策划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精品赛事,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全面发展。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树立科学旅游观、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①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和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和低空飞行旅游。
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及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型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③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鼓励专业艺术院团和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外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
④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并将其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⑤大力发展老年旅游
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
21世纪以来,国家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旅游法》的出台为旅游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国民休闲纲要》鼓励全民出游,并指出在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为旅游开发创造市场基础;《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为促进旅游发展,不断拓宽旅游发展空间……十八大、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都为旅游发展创造了利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并且拓宽了旅游发展类型,老年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专项旅游蓬勃发展,这就要求未来的旅游开发与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要精致化、多元化、体验化、内涵深度化。在这些旅游发展的利好政策中,传统文化复兴、文化旅游、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等多项政策强调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注重文化内涵的广度与深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文化在未来旅游开发及旅游发展的整体局势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价值。
2.旅游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1)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
2008年以来,全球旅游业受到了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疫病疫情、局部政治动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持续的负增长。“2009年全球入境过夜游客同比下降了3.9%,但2010年即实现了6.7%的恢复增长;2011年同比增长5%,高于同期世界GDP4.3%的增长率;2012年底全球旅游人数达到10亿人次,全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10.35亿人次,同比增长率达到3.9%。”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旅游人数增长23.8%,其中新兴旅游市场国家国际游客人数增长4.1%,领先发达国家0.5%。亚太地区国际旅游人数以6.8%的增长率引领全球。欧洲旅游人数增长3.3%,美洲地区增长率为3.7%,其中中美洲增长6.0%,南美洲增长4.2%。非洲地区同比增长6.3%。国际旅游市场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根据世界旅游和旅行理事会(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WTTC)最新统计报告《旅行和旅游:对2014年全球经济影响》,由航空、机场、酒店、邮轮线路以及大大小小的旅游科技企业组成的旅游与旅行行业,为2013年全球经济贡献达9.5%。在2013年全年,全球旅游和旅行行业累积贡献约2.66亿工作岗位,占全球工作岗位的1/11。旅游和旅行不仅超过整体经济,而且比其他重要领域,例如金融和商业服务、运输和制造业,发展更加迅猛。旅游业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核心产业。
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重心不断地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转移。欧洲和北美是传统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而近年来,欧洲和北美在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不断缩小,世界旅游重心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20世纪70年代及之前的时期,欧美是世界旅游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全球越过85%的入境过夜客源。80年代开始,亚太地区的旅游业异军突起,世界旅游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美的旅游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至21世纪初,亚太地区已经取代美洲成为第二大国际旅游目的地。预计到2030年,亚太地区过境过夜游客接待量将会增长到5.35亿人次,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也将上升至30%。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亚洲国家将不断超越欧美国家,成为出境旅游大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日本的出境游人数将占世界出境游市场的8.8%,中国的出境游人数将占世界出境游市场的6.2%,成为世界前十大客源国,由此可见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与消费力。
在亚洲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发展逐渐加速的过程中,亚洲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当地及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地位异常突出。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丰富的入流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使中国早在2006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时具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中国将以每个平均8.0%的接待增长率,超越欧美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
在亚太地区日渐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的过程中,旅游者的旅游偏好、需求也随着收入水平、需求层次的提高及旅游者出国旅游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变化。旅游者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方式,个性化、刺激性、互动性的旅游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现代旅游市场不断细分,每一类细分市场都有其独特之处,以满足特定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活动、旅游产品项目越来越需要根据旅游者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特征,从深层次进行开发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同时世界旅游市场表现出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旅游业的增长极,旅游空间布局也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随着互联网、航空、海运的发达,区域内的合作、资源整合与客源共享都将为区域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能够促进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互惠互利的无障碍区域旅游协作体将成为未来世界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亚太地区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为中国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与机遇。同时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多样性、个性化与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对具有刺激性、互动性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需要,就要求旅游目的地不能再停留在“吃老本”的自然观光、文化感悟的旅游产品、项目上,而是要不断探索与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开发出既具有优质自然风光、深厚文化感悟,又具有互动参与性的旅游目的地。
(2)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开放性不断加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多姿的自然都吸引着国际游客。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由于中国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中国的国际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一定的了解:虽然国际入境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国外游客对中国旅游线路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以往入境游客在中国选择桂林、西安、洛阳、北京几大具有深厚文化、独特自然景观风貌的地区进行旅游。但是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国际形象与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游客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在中国的旅游方式的选择方面也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深度旅游型转变,由此带来了如丽江、阳朔、大理旅游业的繁荣与发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增势强劲。2007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2009年是我国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经受严峻考验和挑战的一年,全国旅游行业化挑战为机遇,保持了旅游业总体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我国旅游业明显复苏,全年交易额保持较快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复苏,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加速发展。2011年,我国旅游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交易额保持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发展,国内旅游市场交易额继续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基本持平,出境旅游市场交易额继续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增长15.7%。入境游客12908万人次,下降2.5%。其中,外国人2629万人次,下降3.3%;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279万人次,下降2.3%。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9万人次,下降3.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增长3.3%。国内居民出境9819万人次,增长18.0%。
(3)专项市场的蓬勃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旅游产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城市旅游、观光旅游是旅游的核心;而当今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自然生态、乡村田园、历史遗存越来越稀缺,随之而来的乡村旅游、户外探险、文化体验等旅游产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国人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节奏过快等因素使大众更加崇尚高品质、慢生活的生活状态,因此,休闲度假、户外体育旅游、亲子旅游等旅游类型蓬勃发展。多元的旅游需求催生了多样复杂的旅游类型及产业。这给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旅游方式与内容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今大众的旅游需要,只有不断地开发、规划新的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出游需要,旅游产业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学生市场
目前我国出国“修学游”处于初级阶段,旅行社提供的产品还比较单一,一般以英语学习和对国外大学进行考察为主要内容。从国内修学旅游的发展来看,修学旅游一直发展缓慢,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成立了面向教育系统的旅行社,但仍因产品单一、组织落后、管理混乱等问题而难以打开局面。从入境修学旅游市场来看,来我国旅游的团体中“修学团”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由此可见,我国出入境学生修学旅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生修学旅游产品急需提升与进一步开发。
当今国家政府也非常重视研学旅游,其中《国民休闲纲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7月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到“合理安排学校寒、暑假等假期,组织好夏令营、冬令营、研学旅行”。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依据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的行为。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学生旅游市场庞大的基数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为研学旅游市场的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研学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遗产、历史遗迹、科学机构等以文化为核心的要素成为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与实质。如何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历史教育等智慧结晶通过旅行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的青少年,成为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难点。文化智慧、现代趣味、互动参与、深入浅出的旅游产品是研学旅游成功的所在,因此文化元素的嵌入、文化线索的贯穿在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②老年市场
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含)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2.5%,老年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10%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养老问题将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医疗保健用品、养老福利院、养老物业等发展迅速。此外,相当多的老年人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大多数具有出国旅游、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老年旅游市场需求广泛,因此,养生养老旅游类型应运而生。养老服务对于将近2亿的中国老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从2005年的人均1620美元增长到4112美元,由此将会带动城镇老龄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老年旅游市场交易额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调查显示,2009年至2013年间,我国老年人口每年以接近1000万的人数在增长,成为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人群,对我国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近,每年的老年出游人数的增长量在500万人左右,自2011年起,每年出游人数总量已突破1亿人次,并持续不断增长。我国目前的老年旅游市场占整个市场的20%,是仅次于中年旅游市场的第二大旅游市场,旅游收入达上百亿元。
老年人自由宽裕的时间、良好的消费力带来康体养生、养老旅游产品的发展。同时,具备良好消费力的老年人一般具有优越的教育背景与社会地位,对旅游产品的品质、品位的要求也更高。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沙龙、书法、绘画、艺术、手工、太极运动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互动参与性强的软性文化项目是老年人旅游过程中的重点项目,由此可见,在康体、养生居所遍布的市场现状下,具备优质文化性的项目则凸显了其优势与价值。因此,文化要素在老年旅游产品开发中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③“自驾游”市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游客不再满足于普通的随团观光旅游,而更多地注重与众不同的独特旅游体验经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汽车进入家庭,以个性、便捷、省时、来去自由著称的“自驾游”迅速升温,成为节假日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来自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每年的平均增长量接近2000万,2011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辆,发展至2016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84亿辆,同比增长13%,汽车保有量绝对体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
自驾车旅游的风靡,使旅游发展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虽然自驾车出游更方便、更自主,但是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更为苛刻。自由、个性是自驾旅游的主要特点,自驾车旅游一般具有较高的消费力,偏好独特、稀奇的旅游产品与项目,富有很强的好奇心、探险欲,并追求高品质。此外,自驾车游客喜欢亲近自然、文化遗产等具有原真性的景区景点,因此原真性成为旅游开发的核心;自驾车游客喜好亲近自然,扎露营地,深入乡野,集聚农舍,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比游客既亲近产品的原真性,又享受高品质体验成为旅游开发的难点。文化元素的可视化、消费化、符号化则可以有效地呈现原真性,并烘托出良好的消费体验氛围,成为突破原真性维持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在自驾旅游市场的开发中也具有其独特的地位与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