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多样需求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繁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旅游开发才能不断满足多元旅游的需求。近年来,我们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的周边产业,因此,旅游业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旅游开发虽然促进了旅游业迅猛的发展,但是也对旅游资源产生了良莠各异的影响。
(一)旅游开发影响研究综述
旅游开发是利用一定的旅游资源改造或创新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将会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街区建筑、民风民俗、生活饮食等进行综合的统筹利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人居生活的影响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有人大力支持旅游开发,有些则反对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其实,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对旅游目的地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若开发工作做得合理,那么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人居生活带来较好的影响;若开发不当,不仅不能够持续地发展旅游,而且会给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带来负面影响。
学界关于旅游开发的认知也各有千秋。学界关于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同样集中于经济、生态、文化3大方面。
1.经济影响研究
其中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外旅游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何某等研究指出,乡村旅游的开发能够充分利用乡村社区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也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多样性,拓宽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吸引投资。贾某指出,旅游城市化对城镇原有的产业结构会产生影响,旅游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劳动就业岗位的增加。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产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产业空间重组和单一经济结构。刘某从旅游开发对景区经济影响的层间对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景区的旅游开发若发生在地域相对集中的区域,则人均得到的旅游收益较多;若在景区与社区的距离相对较远,且社区相对分散,则人均得到的旅游收益则较少。在产权体制方面,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机会收益,缺乏固定的旅游收入。张某指出,旅游开发在经济方面对地区的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产业结构有积极影响。当旅游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旅游的产业地位将会特别突出,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生态影响研究
关于旅游活动对生态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福莱诺、格伦杰、玛西、勒博文认为,海底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海岛废弃建筑的更新利用、历史遗迹的修复和保护,使得海岛型旅游地的接待环境得到改善,强化了海岛自然风光的美学价值,进而改善当地的环境,然而,不适当的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吴某等研究表明,虽然在旅游规划中旅游各分区在局部景观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从较大范围的景观尺度分析,其对景观的格局、总体结构、连通性以及功能等方面均未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粟某研究表明,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急功近利,进行盲目开发,甚至是“掠夺式”地开发旅游项目,旅游景区景点、交通设施、基础设施、游乐设施等设施设备的建设,破坏了当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污染水体,扰乱和改变当地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等,进而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张某指出,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各主体利益的不协调而出现对环境的恶性破坏。梁某研究指出,旅游开发造成乡村农用地的大量减少,旅游建筑用地急剧增加;在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方面,会使“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发生极大的变化,大量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被占用,农民失地现象严重,潜在的社会矛盾增大,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被大打折扣;同时,游客大量的涌入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态环境,扰乱了自然生态平衡”。
3.文化影响研究
关于旅游活动对文化影响的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当地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1)地方语言方面的影响
其中,关于当地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怀特最早研究认为,旅游发展的同化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语言的稳定性,并且当地语言使用的减少又影响了原有的社会模式,从而影响了当地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博罗汉姆和巴特勒研究指出,旅游是导致地区方言使用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艾利斯特的研究认为,语言是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指数,也是说明国际旅游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数。理查德·夏普利也把语言作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方面之一予以研究,并指出旅游开发不仅导致当地人想学习旅游者的语言,也有意或无意地采纳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保某等比较敏感地注意到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变化产生的影响,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的态度作为研究视角,指出正是由于旅游的发展促使当地人产生了强烈的学英语的愿望。威廉·瑟厄波德也把旅游开发带来的语言变化归结为知识上影响的一个方面。史帝芬·佩吉等学者认为,语言是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一个有用的切入点,并把语言和宗教、健康、犯罪作为体现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宋某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旅游发展给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语带来的变迁以及当地人对英语、汉语以及纳西语的态度变化。
(2)对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方面的影响
对当地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方面影响的研究成果有:杰尼佛·沃克等指出,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印度尼西亚的莫拉斯村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地人对旅游发展、计划所带来的文化的易变性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恐慌。何某等研究指,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这些无形的资源获得了新的价值体现;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社区居民在与游客的接触中能够强化对自我身份的关注,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张某指出,旅游开发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消极影响为民族文化庸俗化。“一些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只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置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于不顾,开发落后、庸俗的产品项目。”薛某在研究中指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变异,会出现饮食文化的失真,失去地方民族特色等问题。潘某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满足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多样性的需求,而且能增加当地人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当地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综上,多数研究认为旅游开发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促进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其经济多样化,增强当地的经济活力,提升当地社会知名度,在吸引投资建设的同时拓宽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吸引投资。亦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旅游业的经济影响与当地的聚落形态及距离远近有关,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若景区与社区的距离相对较远,且社区相对分散,当地社区居民因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则较少,旅游对当地社区的经济促进效应较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对当地原有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加剧不同产业的竞争,进而导致产业空间重组和单一经济结构,那么对于当地社区居民而言,经济收益的影响则不稳定。
从关于生态影响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整体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实现了一些废弃建筑空间、设施设备的再利用。然而,从宏观来看,旅游开发存在多方利益,旅游开发往往带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的建设,进而出现大量圈地,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壤植被减退、原始地形地貌被更改、水体污染、危及野生动植物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失衡。
学者关于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也各有褒贬。部分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形成了严重冲击,造成当地方言普及率降低甚至消失;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传统信仰带来冲击,造成特色文化的庸俗化、变异甚至变质。然而,亦有不少学者认为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目的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多人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会增强当地人的身价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增强其文化自豪感,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以旅游产品为载体,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最终也以产品业态为呈现方式。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民进入了休闲经济时代:互联网、自驾车、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旅游成为大众增强互动联系、拓展认知的重要途径,旅游成为当今大众的生活必需品。基于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旅游业才真正开始发展壮大,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迅猛。我国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旅游产品较为粗放,且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吻合度较低。而现今,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在不断地迎合大众、引领大众,且各具特色。
1.旅游产品
首先根据现有旅游产品的定义对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进行分类介绍,以便更好地把握当今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产品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议,至今没有形成对旅游产品的统一认识。
(1)旅游产品是一种经历
顾某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离家开始旅游到结束旅游回到家的整个过程中所包括的全部内容”。林某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杜某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通过花费一定的货币、时间和经历所获得的旅游经历”。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在这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全部经历与感受。
(2)旅游产品是一种组合产品
魏某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陶某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游产品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产品。
(3)旅游产品是一种交换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所交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量的总和,即旅游产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纪念品”等多种旅游产品。
以上3种关于旅游产品的定义各有侧重,都从某个方面阐述了旅游产品的一些特质。我认为,旅游产品是一种组合产品,基于旅游者的视角,旅游消费的是一种经历与体验,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系列产品,都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中综合作用的复合体。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为旅游者创造一种独特的体验。
图2-1 旅游产品的利益构成
图2-2 旅游产品的构成
其中,核心旅游产品带来了旅游者愉悦性休闲体验的核心利益,组合产品带来了旅游者餐饮、购物、住宿等方面的利益(图2-1:旅游产品的利益构成)。核心旅游产品的类型并不一致,可能是主题游乐设施、温泉洗浴、水公园等产品项目;组合产品则主要包括承载吃、住、行、购等方面功能的产品,诸如住宿设施、购物街区及商店、旅游纪念品等都是组合产品的组成部分;外围旅游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旅游者体验的满意度与舒适度,如景观环境、景区小火车、休闲座椅等基础设施与环境等(图2-2:旅游产品的构成)。
在旅游者进行旅游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是影响旅游体验的核心,这就涉及旅游者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旅游者在目的地感受到的自然环境、文化意境、景观特色、趣味产品、人性服务都是旅游产品复合体的成员。旅游开发则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加工以形成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的价值通常通过旅游开发得以体现,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载体。旅游产品的开发的合理性关系到旅游资源价值的最优化。
2.当前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多依托既有资源,对我国广袤土地上的山水人文、历史遗迹加以利用,形成独具魅力的旅游景区、景点,如备受欢迎的北京胡同旅游、四川九寨黄龙、长江三峡、云南丽江、海南三亚、长白山等旅游景区、景点。我国传统旅游产品的开发多依赖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稀缺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辅助旅游产品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够满足大众的旅游需求,我国迎来了旅游休闲度假时代。
在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早在1992年,国务院就正式批准了在中国开办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随之各区域省市旅游度假区兴起,引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也对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度假区要实现自然环境、区内交通、游线、基础设施标示标牌、旅居系统、食宿购物、休闲娱乐等产品的齐全性、丰富性与特色性,且具备科学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形成融合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旅游产品体系,这样才能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大众旅游消费的多元、个性化,在度假休闲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修学旅游、体育探险旅游、自驾车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项目也蓬勃发展、层出不穷。
虽然目前开发旅游市场上的旅游产品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获得了众多旅游者的认可,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今整体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仍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是对优质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一些地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多重利益相关,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巧取豪夺,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严重破坏了资源的原真性,对当地资源、文化、生态都造成巨大破坏。大拆大改,大修大建,营造新型、“时髦”的产品形态,然而,这些旅游产品中不乏粗制滥造的场所、景观以及品位低下的旅游娱乐活动等,且这种状况不在少数。其次,过度的商业开发造成游客体验感受下降,不少区域、地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兴建与开发景区,浓重的商业气息掩盖了人文景观、历史建筑的文化性、历史感,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知,甚至引起旅游者的反感。
从目前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现状来看,现有的旅游景区、旅游规划中,不乏开发经营状况良好、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产品体系。但是,在旅游景区开发、旅游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对旅游地资源(土地、自然环境、历史建筑、地方文化、民风民俗、民族节日、活动等)的无效利用、扭曲与破坏;传统文化的失真、过度商业化造成民风民俗的破坏及旅游者体验感知的下降;大拆大建造成的历史人文建筑的损坏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严重的是,一味盲目地造城、兴建带来了地方精神丧失、社区关系紧张、区域经济结构破坏等严重的区域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于旅游开发者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并不了解就盲目地进行旅游开发,以为有商业、游乐就可以运营旅游景区、景点;对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文化信仰、文化认同等把握不到位,造成生搬硬套、文化曲解、文化生造乃至文化破坏,形成不伦不类的大杂烩景区、景点。对旅游者文化心理的把握、对旅游目的地地域文化的了解是良性旅游开发的前提,只有把握了主客文化精神,才可能构建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形成具有吸引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