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四篇道义

第四篇道义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呼唤学生往往直称其名,显得亲切。下文以回称颜渊,以赐称子贡,以求称冉有,以赤称公西华,以予称宰我,皆如此。以上这句话是孔子针对腐化堕落的当政贵族而言的,如鲁昭公违背同姓不通婚的古礼,取吴姬为夫人;卫灵公宠幸南子,将太子逐出国门;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同时与夏姬通奸。

§42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③也?”——《雍也》

【注】

①户:内室之门。

②莫:没有人。

③斯道:这条通道,指孔子一生所提倡的仁道。文中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当时社会仁义道德沦丧,走正道的愈来愈少,走旁门邪道的愈来愈多的不良现象。

【译】

孔子说:“谁能走出大门而不先经过内室的门?可为什么没有人经过这条通道呢?”

§43子曰:“人能弘,非道弘人。”——《卫灵公》

【注】

①弘:扩大,拓宽。

②道:道路,比喻引导人们走向正义的仁义道德。

③非道弘人:表面是说道路不可能使人变得高大,实际是指仁义道德本身不可能使人变得伟大,只有通过主观努力,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方能发挥其效力。文中用了双关修辞方法。

【译】

孔子说:“人能拓宽道路,并非道路能使人变得高大。”

§4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注】

①士:有专门知识或技能,而可任职的人。

②耻:引以为耻。

③恶:劣质。恶衣,破旧衣服;恶食,粗菜淡饭。④足:值得。

⑤议:议道,谈论做人的道理。

【译】

孔子说:“有知识的人既然立志于追求正义,却把穿破旧衣服、吃粗菜淡饭看作羞耻之事,与这种人是不值得谈论做人大道理的。”

§45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颜渊》

【注】

①崇:提高。

②主:亲近。

③徙义:以义为依归,凡事服从义的需要。

④诚:如。

⑤富:福。

⑥祇:通“适”,正好。

⑦异:灾异之异,祸害,灾难。以上诗句引自《诗·小雅·我行其野》。

【译】

子张请教提高道德水平、辨别困惑问题。孔子说:“亲近真诚而守信用的人,凡事以正义为依归,这才能提高道德水平。当与一个人友好时,只希望他长生,而转为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早死。既想他长生,又盼他早死,这就是令人困惑的问题。‘如不能给对方以幸福,就正好给对方以灾难。’”

§46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

【注】

①舞雩(音余):求雨的祭坛。

②修慝(音特):整治内心邪恶念头。③攻:治,责备。

④其:自己。

⑤忿:同“愤”,发怒。

⑥亲:父母。

【译】

樊迟跟随先生来到求雨的祭坛之下游览,对先生说:“请教怎样提高道德水平,整治自己内心的邪恶念头,辨别令人困惑的问题。”孔子说:“问得好啊!凡事先付出劳动,而后考虑收获,不就能提高道德水平了吗?责备自己的过失,不责备别人的过失,不就能整治自己内心的邪恶念头了吗?一旦发怒,就忘了自身安危,以至于牵累到自己的父母,不就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吗?”

§47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注】

①宰我:名予,孔子学生。

②虽:假设之词。

③仁:可成就仁者,如跳井以救人,则仁在其中。

④焉:犹在也。

⑤从之:跳入井中。从,同纵。

⑥其然:如此,指宰我假设之事。

⑦逝:往。

⑧陷:陷之于井。

⑨罔:用“惘”,糊弄人。

【译】

宰我请教说:“有这么一位仁人,假设有人告诉他说:‘井里有可以成仁的事在。’您说他会跳入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假设呢?果真如此,作为品行高尚的人,可以去看一下,而不可被诱陷入井里;可以使他明白受欺骗,而不可使他糊里糊涂地掉在井里头。”

§48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雍也》

【注】

①中庸:哲学概念,指反对过急或懦弱保守的行事原则,凡事取其折中而用之的思想主张。

②至:极致,达到完美境界。

③夫:通“乎”,叹词。

④鲜(音显):稀少,缺乏。

【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想必是最完美的了!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49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卫灵公》

【注】

①由:仲由,子路。孔子呼唤学生往往直称其名,显得亲切。下文以回称颜渊,以赐称子贡,以求称冉有,以赤称公西华,以予称宰我,皆如此。

【译】

孔子说:“仲由,懂得道德的人真少啊!”

§50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

【注】

①色:女色。以上这句话是孔子针对腐化堕落的当政贵族而言的,如鲁昭公违背同姓不通婚的古礼,取吴姬为夫人;卫灵公宠幸南子,将太子逐出国门;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同时与夏姬通奸。《诗·鄘风·墙有茨》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信然。

【译】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美德有如爱好美色一样的人。”

§51子曰:“乡原,德之贼也。”——《阳货》

【注】

①乡原:博取一乡人称善。原,通“愿”,善。

【译】

孔子说:“一心想博取整个地方的人称赞的,实际是窃取品德

声誉的贼子。”

§52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注】

①涂:同“途”,与道同义,泛指野外。②德之弃:即弃德,违背道德规则。

【译】

孔子说:“在外面听到的话,就在外面传扬开去,这是违背道德规则的。”

§5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

【注】

①见善:看见别人行仁而受到称赞。

②及:赶上。

③见不善:看见别人做了坏事而受人谴责。

④探汤:把手放入热水中,比喻害怕,唯恐自己名誉受损。

⑤求其志:寻找机会实现自己志向。

⑥达其道:实施自己为人处世的主张。这一章孔子抨击了当时社会沽名钓誉、患得患失的不良风气。

【译】

孔子说:“看见别人做了好事而受人称赞,急得有如自己没有赶上这个机会一样;看见别人做了坏事而遭人谴责,慌得有如把手放在热水里,赶紧缩回来。我见过这种人,也听到过这种说法。隐居起来,以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志向;或者为人仗义,以实施自己为人处世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说法,而未见过真正能这样做的人。”

§5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注】

①之:表示语缓的助词。

②天下:指各诸侯国的人。

③适:通“敌”,仇敌。

④莫:通“慕”,羡慕。

⑤义之与比:即与义比,与正义相近。之,结构助词;比,亲近。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对于各诸侯国的人,谈不上谁是仇敌,谁是值得羡慕的,只求与坚持正义的人相亲近。”

§55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也。”——《宪问》

【注】

①微生亩:鲁国人,传为讲信用者。

②丘:孔子之名。微生亩能直呼其名,可知是一位与孔子年纪相仿佛,或比孔子年长的人。

③是:如此。

④栖栖:不安的样子。孔子自鲁定公十三年开始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其目的主要在于行仁播义,拯救世风,振兴礼乐。在不理解的俗人看来,但见其栖栖,而不知其用心之良苦。

⑤无乃:莫非。

⑥为佞(音泞):卖弄口才。佞,善以言辞媚人。

⑦疾:痛心。

⑧固:陋,指只崇尚名利而不讲仁义道德的鄙陋社会风气。

【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东奔西跑的呢?莫非是卖弄你的口才么?”孔子说:“不敢卖弄口才,而是痛心日渐鄙陋的社会风气。”

§56原壤。子曰:“幼而不孙,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谓贼。”以杖叩其胫。——《宪问》

【注】

①原壤:鲁人,据传是孔子少年朋友。

②夷:同“跠”,叉开双腿而身子往后靠的坐姿,是一种粗野无礼的姿势。

③俟(音四):等待。

④幼:少年时代。

⑤孙:同“逊”,顺,孝顺长辈。

⑥弟:同“悌”,敬重兄长。

⑦无述:无人称道。

⑧焉:表肯定语气助词。

⑨贼:害人者。

⑩叩:轻轻地敲。

胫:小腿肚。

【译】

原壤叉开双腿而身子往后靠地坐着,以等候孔子到来。孔子到了,说:“少年时代不孝顺长辈,不敬重兄长,长大之后又得不到别人称道,年老了还不肯死,这种人是害人的人。”用拐杖轻轻敲打他的小腿肚。

§5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注】

①季氏:指季康子,鲁国上卿,主朝政者。

②周公:鲁先祖周公旦,周武王之弟。

③求:冉求,字有,孔子学生。此时为季康子家臣,为之向人民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

④附益:增加(财富)。

⑤徒:门徒,学生。

⑥小子:对其学生的昵称,犹“年轻人”。

⑦攻:声讨。由此章可以想见,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平民政治家、思想家,他谴责当政者的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完全是出于维护人民利益。

【译】

季氏比当年的周公还富有,可冉求还为他向百姓搜刮钱财,使他的财富日益增多。孔子说:“求不配称我的门徒!你们年轻人擂起鼓来声讨他的罪行也是可以的。”

§58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⑨以为直者。”——《阳货》

【注】

①恶(音误):厌恶的事。

②称:张扬。

③恶:缺点,过失。

④下流:下层社会。

⑤讪(音善):毁谤。

⑥窒(音至):塞,比喻刚愎自用。

⑦徼(音邀):掠取他人高明的主意。⑧孙:同“逊”,谦让。

⑨讦(音杰):发人隐私。

【译】

子贡说:“品行高尚的人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张扬别人的缺点的做法,厌恶身居社会下层而毁谤当政的做法,厌恶光知道逞勇而无视礼节的做法,厌恶果敢而刚愎自用的做法。”(孔子又)说:“赐呀,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掠取别人高见而自以为聪明的做法,厌恶不谦让而自以为勇敢的做法,厌恶发人隐私而自以为耿直的做法。”

§5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宪问》

【注】

①方:通“谤”,公开指责别人缺点或过失。

②贤:能干。反语,用以讽刺子贡。

③不暇:无暇,没有闲工夫。孔子以为修身进德尚且不暇,何遑非议他人。

【译】

子贡公开指责别人的缺点。孔子说:“赐呀,你真能千啊!而我就没有这样的闲工夫。”

§60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

【注】

①试:事实根据。参看下一章。

②民:没有职位的人。斯民,孔子以自己作譬。

③三代:夏、商、周。

④直道而行:沿着正道而前进,比喻依率直的天性做人,不尚虚饰。

【译】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如有人被我称赞的话,定是有事实根据的吧。正因为有像我这样的普通百姓在,所以三代的社会风气能沿着正道而发展。”

§61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注】

①孟之反:鲁大夫孟之侧。以下事详见《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一年》。

②伐:自我炫耀。

③奔:败退。

④殿:军队后退时在后头抵抗敌人者。

⑤策:鞭打。

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是孟之反不愿领受赞誉而故意推托的话。

【译】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我炫耀,败退时自愿留在后头御敌。将进入自己城门,故意鞭打着驾车的马,对来人说:‘并非我敢于留在后头,是马儿不肯前行的缘故。’”

§6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宪问》。”

【注】

①陈成子:齐大夫陈恒。陈,亦作田。

②简公:齐君,名壬。

③沐浴:洗头发为沐,洗身体为浴。沐浴而朝,表示郑重其事。

④告:请求。

⑤哀公:鲁君,名将,或作蒋。

⑥夫:犹“彼”。

⑦三子:鲁之三位卿大夫:仲孙、叔孙、季孙。鲁国朝政长期掌握在这三家手中,国君有如傀儡。

⑧从大夫之后:曾经位居下大夫。

⑨之:往。

⑩可:肯,赞同。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反复强调,是为了表示不平之意。事关正义,国君无权决定,却要听命于权臣。据《春秋左氏传·哀公十四年》所载,孔子这时已经71岁。可参看§277。

【译】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洗了头发和身体,然后上朝,向哀公请求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请求讨伐他。”哀公说:“向他们三位卿大夫请求吧!”孔子对人说:“因为我曾经位居下大夫,不敢不向他们请求。国君说:‘向他们三位卿大夫请求吧!’”到了三位卿大夫那里,向他们请求了,他们不同意。孔子说:“因为我曾经位居下大夫,不敢不向他们请求。”

§63“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季氏》

【注】

①齐景公:齐君,名杵臼。

②马千驷:四千匹马。

③德:感激。或作得。

④伯夷、叔齐:商代诸侯孤竹君的儿子,因相互让位而出走至周国,闻武王灭纣,耻食周粟,隐入首阳山,直至饿死。

⑤其:表推测语气的助词。

⑥斯之谓:谓斯,说明这个道理。

⑦与:同“欤”,表感叹语气的助词。以上可能是孔子的话,但据“其斯之谓与”推测,本章可能有脱简,故文意不全。可参第六篇§95。

【译】

“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死的那一天,老百姓没有人感念他、称道他。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称赞他们。想必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吧!”

§64子曰:“晋文公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

【注】

①晋文公:晋君,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②谲(音决):欺诈。

③正:同“征”,武力征伐。不正,不专靠武力征伐以称霸,谓晋文公阴险狡诈。

④齐桓公:齐君,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其所以称霸,主要依靠武力征伐,而少奸诈。在孔子看来,晋文公、齐桓公都违背了王道。

【译】

孔子说:“晋文公主要依靠欺诈的外交手段称霸天下,并非专靠武力征伐取胜诸侯;齐桓公主要依靠武力征伐战胜诸侯,并非专靠欺诈的外交手段称霸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