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里仁》
【注】
①讷:口拙,不善言辞。
②敏:勤快。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要求自己,说话宁可笨拙一些,做事则应勤快一些”
§19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①其言,而后从之②。”——《为政》
【注】
①行:按要求做。
②从之:使别人跟着做。
【译】
子贡请教如何成为品行高尚的人。孔子说:“首先要求自己依照说的话去做,然后使别人也跟着你去做。”
§196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耻躬②之不逮③也。”——《里仁》
【注】
①出:轻易出口。
②躬:自身行为。
③逮:及,赶上,指行为赶上言辞。
【译】
孔子说:“古人有话不轻易说出来,只怕因为自己行为赶不上言辞要求而招致羞耻。”
§197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②也难。”——《宪问》
【注】
①作(音作):惭愧。
②为之:按自己说的去做。
【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那么要他按自己说的去做就犯难了。”
§198定公①问:“一言②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③,其④几⑤也。人之⑥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⑧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注】
①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
②一言:一句话。
③若是:如此。
④其:表推测语气的助词。
⑤几:近,差不多。
⑥之:表假设语气的助词,犹如。
⑦丧邦:丧失政权。
⑧莫予违:没有人违背我的意旨。
【译】
定公问:“一句话可以振兴国家,有这回事吗?”孔子回答说:“话的作用不可能这么大,不过大概也差不多。哪位国君要是这样说:‘当国君难,当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真的知道当国君的难处,不是近乎一句话而振兴国家吗?”问:“一句话而丧失国家政权,有这回事吗?”孔子回答说:“话的作用不可能这么大,不过大概也差不多。哪位国君要是这样说:‘我不喜欢当国君,但愿我的话没有人违背它。’如果他的话是正确的,而没有人违背它,不也是大好事吗?如果他的话是不正确的,而没有人违背它,不是近乎一句话而丧失国家政权吗?”
§19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注】
①言:指针砭时弊之言。可参本篇§203。
【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肯定会对社会现实有不满意的话,而对社会现实有不满意的话的人,不一定是有德行的人。”
§200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敬②,虽蛮貂③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④,行乎哉?立⑤则见其参⑥于前也;在舆⑦则见其倚⑧于衡⑨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⑩。——《卫灵公》
【注】
①行:行为准则。
②笃敬:厚道而谨慎。
③蛮貊(音陌):中国南方民族称为蛮,北方民族称为貂,泛指有别于华夏的其他落后地区。
④州里:二千五百户人家的行政区为州,二十户为里,泛指本国国土。
⑤立:立于车上。
⑥参:同“骖”,驾车的左右两匹马。
⑦在舆:坐在车厢里。
⑧倚:斜。
⑨衡:车厢前横木。
⑩绅:束腰的大带子。
【译】
子张请教行为准则问题。孔子说:“说话真诚而守信用,做事厚道而谨慎,即使到南北那些不开化的小国去,也是行得通的。说话不真诚、不守信用,做事不厚道、不谨慎,即使到本国城镇乡村,能行得通吗?站在车上,就仿佛看见这两条准则有如前面驾车的左右两匹马;坐在车厢里,就仿佛看见这两条准则仿佛斜刻在横木上一样。只有这样,方可向前行驶。”子张把这番话书写在束腰的大带子上。
§201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宪问》
【注】
①危:公正。危言危行,指言行以仁义为准绳,而不曲从当政者需要。
②孙:同“逊”,顺,顺从于人。言孙,指口头上顺从当政者,不与争辩是非以招祸。参下文。
【译】
孔子说:“国家崇尚仁义道德时,说话与做事都要公正。国家丧失仁义道德时,做事要公正,说话要顺从当政者。”
§202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①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②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注】
①述:遵循。何述,遵循谁的教诲。
②四时:四季。本章反映了孔子无为的思想,即尊重自然,顺应客观规律,与其积极用世的思想相辅相成。
【译】
孔子说:“我只想对现实不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子贡说:“先生要是不说了,那么我们这班年轻人遵循谁的话去做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呀?可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呀?”
§203鲁人①为长府②。闵子骞曰:“仍旧贯③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④不言,言必有中⑤。”——《先进》
【注】
①鲁人:指鲁国当政,委婉语,避忌。
②长府:收藏钱财的大仓库。鲁人为长府,说明政府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因此引起闵子骞的非议。
③旧贯:用旧的。仍旧贯如之何,也是委婉语,绕着圈子批评政府欲壑难填,贪心不足。贯,用。
④夫人:此人。
⑤有中:合乎实际。中,念去声,鲁方言,以下类推。孔子借赞赏闵子骞之言,表达了对暴政的不满。
【译】
鲁国政府正在建造收藏钱财的大仓库。闵子骞说:“还是用旧仓库又怎么样?何必重新改建?”孔子说:“这个人要么不说,一说出来,肯定是正确的。”
§204子张学干禄①。子曰:“多闻阙疑②,慎言其余③,则寡尤④;多见阙殆⑤,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⑥在其中矣。”——《为政》
【注】
①干禄:谋求出仕。
②阙疑:去疑,摒除可疑者,见《广雅·释诂》。阙疑与多闻是因果关系。旧注误。
③其余:指有可疑者。
④尤:过失。
⑤阙殆:去惑,摒除困惑者。阙殆与多见也是因果关系。旧注误。
⑥禄:福。
【译】
子张向孔子学习谋求出仕的经验。孔子说:“多听听,可以摒除疑虑,对于有疑虑的说话要小心,这样可以减少过失;多看看,可以摒弃困惑,对于有困惑的做事要小心,这样可以减少悔恨。说话少过失,做事少悔恨,福禄就在于这种努力之中了。”
§205子曰:“辞①达②而已矣。”——《卫灵公》
【注】
①辞:语言,指日常讲话。
②达:通顺。这一章的主旨是反对花言巧语,提倡实事求是。
【译】
孔子说:“日常讲话能做到通顺就行了。”
§206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③之,世叔④讨论⑤之,行人⑥子羽⑦修饰⑧之,东里⑨子产⑩润色之。”——《宪问》
【注】
①为命:按政令撰写外交公文。
②裨谌(音辰):也作卑湛,郑大夫。
③草创:起草。
④世叔:郑大夫游吉,又称大(太)叔。
⑤讨论:仔细研究。
⑥行人:官名,犹外交部部长。
⑦子羽:公孙挥,郑大夫。
⑧修饰:增删修改。
⑨东里:地名,郑邑,其里人多才。
⑩子产:公孙侨,郑大夫。
润色:文字方面的修改,使之增色。以上说明外交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必须慎而又慎。
【译】
孔子说:“郑国撰写一份外交公文,往往先由裨谌起草,再由世叔对它进行仔细研究,然后由外交长官子羽加以增删修改,最后由东里子产进行文字润色。”
§207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②而言,谓之瞽③。”——《季氏》
【注】
①愆(音谦):言语过失。
②颜色:脸色。
③瞽(音古):盲目,取其比喻义。
【译】
孔子说:“陪伴有德行有地位的人,有可能出现三种言语过失:对方未谈到的,你把它说出来,这叫作浮躁;对方言谈中已提到的,你不发表意见,这叫作隐瞒;不先察看对方脸色就贸然发表意见,这叫作盲目。”
§208蘧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与②之坐而问③焉,曰“:夫子④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⑤!”——《宪问》
【注】
①蘧(音渠)伯玉:蘧瑗,卫国贤大夫。据传孔子游卫时住在蘧府,返鲁后,蘧伯玉又使人来问候。
②与:赐予。
③问:慰劳。
④夫子:对蘧伯玉的尊称。
⑤使乎:称赞对方应对得体,合乎礼义。
【译】
蘧伯玉派人来问候孔子。孔子赐给使者座位,并慰劳对方,问道:“你家先生最近做什么?”回答说:“我家先生很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却未能做到。”使者出去了。孔子赞叹道:“真是好使者啊!真是好使者啊!”
§209哀公问社①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②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③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④不说⑤,遂事⑥不谏⑦,既往⑧不咎⑨。”——《八佾》
【注】
①社:神位上的木主。
②夏后氏:夏代君主。后,帝。
③曰:以为。曰使民战栗,是宰我牵强附会的妄说。据《五经异义》考证,夏后氏都河东,其地宜松,故以松为社;殷人都毫,其地宜柏,故以柏为社;周人都沣镐,其地宜栗,故以栗为社。皆就地取材,并无深意。
④成事:已经确定的事,指夏、殷、周以何木为社的事。
⑤说:解释。
⑥遂事:已经完成的事,指宰我答哀公问的事。
⑦谏:劝阻。
⑧既往:已经过去的事,指宰我妄说社的事。
⑨咎:责备。
【译】
哀公向宰我了解有关神位上木主的来历问题。宰我说“:夏代君王用松树做木主,殷代君王用柏树做木主,周代君王用栗树做木主,以为可使百姓见了战栗。”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前代定下来的事没有必要加以解释,既成事实没有必要加以劝阻,已经过去了的事没有必要加以责备。”
§210子曰:“法语①之言,能无从乎?改之②为贵。巽与③之言,能无说④乎?绎⑤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⑥也已矣!”——《子罕》
【注】
①法语:原则性的话,如《易》《书》中之警语即是。
②改之:指以法语为鉴,对照自己,改正自身的缺点。
③巽(音迅)与:恭维赞美。巽,美;与,通“誉”,称赞。
④说:同“悦”。
⑤绎(音异):抽丝,比喻从巽与之言中抽出有益的启示。
⑥未如之何:对此无可奈何。
【译】
孔子说:“经典中原则性的话能不听从吗?拿来对照自身缺点,把它改了才是可贵的。恭维赞美的话能不喜欢听吗?听了后能从中抽出有益的启示才是可贵的。光喜欢,而不能从中抽出有益的启示;光听从,而不能拿来对照自身缺点,把它改了:这种人,我对他实在无可奈何呀!”
§211子曰:“君子不以言举①人,不以人废②言。”——《卫灵公》
【注】
①举:提拔。
②废:否定。
【译】
孔子说:“有德行有地位的人不会因为某人说了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不会因为某人做了错事就否定了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212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③人以口给④,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
【注】
①雍:姓冉,字仲弓,孔子学生,以德行见长。
②佞:能言善辩。
③御:对付。
④口给:嘴巴厉害,说话不饶人。给,犹捷。
【译】
有人说:“雍为人仁慈但不能言善辩。”孔子说:“哪用能言善辩?拿尖舌利牙来对付别人,往往被人所憎恶。我不知道这种人仁心何在,哪用能言善辩?”
§213子曰:“巧言①乱德②,小③不忍④则乱大谋⑤。”——《卫灵公》
【注】
①巧言:指违背仁义的邪说。
②德:传统的美德。
③小:指巧言乱德这类似小非小的事。
④忍:狠心,指狠心处置巧言乱德这类事。《说文解字》段注:“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
⑤大谋:以礼治国的大计。以上两句话紧密相连,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可以鬼谷子之学度之。旧注误。可参第六篇§106。
【译】
孔子说:“以巧妙的言辞扰乱传统的仁义道德,对这种看似小的事如不狠心加以处置,就有可能扰乱了以礼治国的大计。”
§214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②,斯③可矣。”——《公冶长》
【注】
①季文子:桓公之后,鲁大夫,以义闻。
②再:二。下省“思”字。
③斯:则。
【译】
季文子凡事总是考虑三次,然后才去做。孔子听到这个故事,说:“能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215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注】
①放:通“傍”,依据。以下这句话是针对当政者凡事不以仁义而以财利为出发点的施政方针而言的。可参《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一年》有关内容。
【译】
孔子说:“依据是否得利的标准去施政,会招来百姓的许多怨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