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雍也》
【注】
①质:为人的根本品质,孝悌仁义是也。
②文:人之外表有文采者,礼仪是也。
③野:粗放,简慢。
④史:华而不实。
⑤彬彬:也作斌斌,文雅的样子。
【译】
孔子说:“内在品质超过文明礼仪的,就会显得粗俗;文明礼仪超过内在品质的,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内在品质与外表礼仪兼备,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君子。”
§379子曰“:君子义①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②以出之③,信以成之④,君子哉!”——《卫灵公》
【注】
①义:指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等为人的基本道理。
②孙,通“逊”。
③出之:开口说话。
④成之:成全他人。
【译】
孔子说:“对于品行高尚的人来说,能把父慈子孝之类做人的基本道理作为品质规范,依照礼义来处事,以谦逊的态度来说话,凭真诚之心成全他人,这才可以称得上君子啊!”
§380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里仁》
【注】
①怀:长系于心。
②德:修身进德,行善于世。
③土:田地,家产。
④刑:同“型”,正,为人效法的典范。旧注误。
⑤惠:私利。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念念不忘的是修身进德,帮助别人;品行低下的人,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家里的几亩田。品行高尚的人,念念不忘的是如何成为他人效法的典范;品行低下的人,念念不忘的是如何私下得到实惠。”
§38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颜渊》
【注】
①之美:向善。之,往。
②反是:与此相反。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总想促使别人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不促使别人向坏的方面滑落。品行低下的人与此相反。”
§382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③忠信,无友④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⑤改。”——《学而》
【注】
①重:庄重,厚实。
②固:专一。
③主:亲近。
④友:结交。
⑤惮:为难。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如果不厚实庄重,就无威严,学习也不可能专一。要亲近忠诚而恪守信用的人,不要结交品德不如自己的人,有了过错之后不要认为改正是难为情的事。”
§383子曰:“君子不器①。”
《为政》
【注】
①器:器皿,比喻胸怀不广者。孔子以为君子坦荡荡,胸怀无量,才能容人容事,容成功容失败,成就一番大事业。可参第十三篇§245。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不应当像器皿一样。”
§384子曰:“君子坦①荡荡②,小人长戚戚③。”——《述而》
【注】
①坦:平,比喻心平气和,处变不惊。
②荡荡:广阔,比喻胸怀大,能容人容事,如周文王之事殷。
③长戚戚:老是忧虑。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心平气和,胸怀广阔,而品行低下的人老是愁眉苦脸,忧心忡忡。”
§385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②不疚③,夫何忧何惧?”——《颜渊》
【注】
①司马牛:见第三篇§25注①。
②省(音醒):自我检查。
③疚:因犯了过错而造成内心痛苦。孔子以为司马牛之兄桓魋之恶与司马牛无涉,不必忧惧。
【译】
司马牛请教有关品行高尚者的问题。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不忧虑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虑不畏惧的,就可称他为品行高尚的人吗?”孔子说:“内心自我检查不感到负疚的话,还忧虑畏惧什么?”
§386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①而升②,下而饮③,其争也君子。”——《八佾》
【注】
①揖让:指射箭比赛之前双方作揖,相互礼让。
②升:登,登上赛台。
③下而饮:指比赛结束后走下赛台,双方一道会饮。
【译】
孔子说:“对于品行高尚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可争的,要争的话,只有射箭比赛吧。赛前双方相互作揖,谦让着登上赛台,赛毕一道下来喝酒,这种竞争仍不失君子风度。”
§387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②而不党③。”——《卫灵公》
【注】
①矜(音今):自律严格,自视清高。
②群:善与人相处。
③党:拉帮结派。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自律严格,自视清高,不屑与人争名夺利;善与人相处,却不愿拉帮结派。”
§388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注】
①周:博爱容众,乐善好施。
②比:朋比为奸,相互勾结。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喜欢帮助许多人,而不愿与人私下相勾结;品行低下的人喜欢与人私下相勾结,却不愿帮助许多人。”
§389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注】
①和:调味,比喻人际关系融洽,无利害冲突。
②同:合,苟合,因利而苟合。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善于与人相处,不因利益而与人相勾结;品行低下的人好与人臭味相投,而不可能善待他人。”
§390子曰“:君子上①达,小人下②达。”——《宪问》
【注】
①上:比喻仁义道德。
②下:比喻名誉财利。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通晓仁义道德,品行低下的人通晓名誉财利。”
§391在陈绝粮,从者病①,莫能兴②。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③乎?”子曰“:君子固穷④,小人穷斯滥⑤矣。”——《卫灵公》
【注】
①病:难,饿倒。
②兴:作,起而行走。
③穷:困窘,处境艰难。
④固穷:固于穷,于困窘之际犹能坚守志向不变节。固,守志。
⑤滥:意思与“固”相对,崩溃,指冲出道德底线。
【译】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随从饿得倒下了,没有人能站起来。子路懊恼,拜见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也会困窘吗?”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在困窘之际能坚守志向,品行低下的人处于困窘之际就会冲出道德底线。”
§392子曰“:君子求①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注】
①求诸己:犹自责。求:责;诸:之于。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责备自己,品行低下的人责备他人。”
§393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注】
①泰:豁达大度,慷慨大方。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豁达大度而不自高自大,品行低下的人自高自大而不慷慨大方。”
§394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卫灵公》
【注】
①贞:正,正直。
②谅:忠贞而执一不变。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秉性正直,但不会执一而不知变通。”
§395子曰“:君子博学以文,约之①以礼,亦可以弗畔②矣夫!”——《雍也》
【注】
①约之:约束自己言行。约:约束。
②畔:同叛,背,指背离正道。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会用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学识,用礼义约束自己的言行。能这样做,也就可以不会背离正道了呀!”
§39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①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注】
①不仁者:做出不仁的事。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做出不仁的事也是有的呀,但不会有品行低下的人而做出仁义的事来。”
§397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③不称焉。”——《卫灵公》
【注】
①疾:痛心。
②没世:终生。
③名:仁名。人生在世,当以行仁为务,如此,不求名而名自至。孔子无所成名,而名垂宇宙,流芳百世;嬴政自名“始皇”,欲传万代,而二世即亡。此章激励世人于有生之年抓紧行仁布义。
【译】
孔子说:“品行高尚的人,痛心于自己到死而名声还不被人称道。”
§398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而可大受②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注】
①小知:委以小事以了解对方的品德才学。知:了解,嚣至。
②大受:授以重任。受:同授。
【译】
孔子说:“对于品行高尚的人,不可委以小事以了解他,而可以授之重任。对于品行低下的人不可授之重任,而可以委以小事以考察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