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诚明,谓之性”就是“率性之谓道”;“自明诚,谓之教”也就是“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是说一个人如果本有诚性,便可发自内心地去践行、去展现,就如同一粒谷种,在春天自然会发芽一样。“自明诚,谓之教”,是说一个人由学习引导重现本有的真诚,便可称为教化。
讲完了“诚明”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句,紧接着第二句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诚性;明,展现、表达。这里意思是:把本有的诚性自然而然地践行出来,展现出来,这叫作发自天性;通过教育引导使人认识诚性,这叫作教育。一方面,天生的诚性往往能自然呈现;另一方面,人通过学习和教育可以重认诚性。
很明显,“自诚明”与“自明诚”句是对“率性之谓道”与“修道之谓教”的进一步解释。“自诚明,谓之性”就是“率性之谓道”;“自明诚,谓之教”也就是“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是说一个人如果本有诚性,便可发自内心地去践行、去展现,就如同一粒谷种,在春天自然会发芽一样。“自明诚,谓之教”,是说一个人由学习引导重现本有的真诚,便可称为教化。这是因为,在子思看来,虽然人人具有内在的“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探明它并将之直接呈现出来,还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教化。由此可见,“性”与“教”是相对的,前者是自然而然,直接呈现,活活泼泼的;后者是后天教化的,需要一番探求认知的工夫。然而,性与教的出发点虽有不同,但目标和结果是一样的。譬如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和教育,只要发自内心便可践行诚性,展现诚性,而另一个人可能要经过学习和教育重新认识本有的诚性,并努力把它展现出来。人不学即能展现的诚性,与通过学习教育重现的诚性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诚性只有一个,绝没有两个,这就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真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