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 译
孔子说:“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处 世 智 慧
所谓学习,实质就是把别人的知识、技能、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要达到转化,关键在于实践。因此,孔子才会发出“学习并实践,还有什么比这更愉快”的感叹,实在是窥得精髓,一语中的。
战国时期弱肉强食,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严酷的考验,国君们为了稳固基业扩张领土更是好学不倦。赵武灵王赵雍就是一位勤于学习、敢于实践的代表。
赵雍15岁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疆域只限于如今的河北中南部和山西北部,军队与其他列国一样仍由车兵、步兵构成。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眼看着被别国兼并。赵国边境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少数民族部落都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更是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一天,赵雍对将军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我们要不发愤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愤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楼缓性子直,兴高采烈道:“咱们穿了胡人的衣服,也能学到他们打仗的本领,大王真是英明啊!”可赵雍还有些担心,怕遭到老臣们的反对,他的另一个臣子肥义圆场道:“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赵雍于是很高兴地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雍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国君一身短打扮都吓了一跳。赵雍趁势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离经叛道,简直是丢华夏族的脸。赵雍的叔叔公子成是赵国最有影响力的老臣,他保守顽固,反对得尤其厉害,听到赵雍要改服装,干脆装病不上朝。
赵雍是下定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但要推行新法,首先要打通公子成等一干老臣的思想。于是赵雍亲自上门找到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终于,公子成也穿胡服上朝了,其他有意见的大臣一看公子成都不再反对了,也就只有作罢。
赵雍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没多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接着赵雍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决定让本国的精锐全部弃车乘马,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此前人类虽驯养马匹千年,却只能耕田驾车,因未解决鞍具无法骑驭。春秋和战国前期军队主力是马拉战车,其冲击力和速度虽然超过步兵,却常常因道路所限难入山地丘陵,整体上作战呆板、迟缓。赵雍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当时军队实行骑兵化的重要意义,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陆军由徒步跃升为机械化。他还亲自骑马弯弓并露宿草原,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担任教练,推广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很快培训出一万名装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其他列国的步、车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飙般的攻击下,一时均非对手。
公元前305年,也就是行胡服的第二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国贡献良马以求和。赵国也从弱小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为了拓展疆土、富国强兵,不为旧制和保守势力所束缚,力排众议,终于使赵国的军力显著增强,成为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胡服改制的成功也使中国古代战争的样式从此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使骑兵这一灵活的新兵种取代了笨重的车兵,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赵雍对胡人骑射的学习。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评价说:“战国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的,只有秦国和赵国……商鞅,相当于秦国的俾斯麦;而武灵王,则相当于赵国的大彼得。”将赵雍和俄国的彼得大帝相提并论,可见其意义非凡。过去史书多称赞商鞅变法,其实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在军事史上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