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 译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冥思苦想,结果却没有什么进步,还不如认真地学习。”
处 世 智 慧
这两节重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想入非非,甚至有认知上的危险。所以孔子主张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
明代人陈鎏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应当懂得出得来、进得去的方法。开始时应当探求如何进入书本的方法,末了时应当探求如何跳出书本的方法。读书透彻,这是入书法;灵活运用,这是出书法。读书不能透彻,就不知道古人的用心所在;不能灵活运用,就又被古人的言论所拘制。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只有出入自如,出入有道,才算懂得读书的方法,学可有成。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编纂的《本草纲目》是从医之人的必读经典,这部经典的诞生故事足以说明学与思结合的必要性。
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从小就随父亲行医,又熟读药典,见多识广。对前辈们积累的经验和流传下来的著作,他给予充分尊重,努力消化和吸收,但绝不盲从。李时珍善于思考,对医学和草药有自己的看法,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渐发现旧有经典上的一些错误和缺失,急需订正和补充。
但促使李时珍下定决心编纂新医书,还是源于当时的一件“医疗事故”。一天,李时珍出诊刚回家,一位农夫就匆匆赶来,把他请去为妻子治病。原来这位农夫的妻子突患急症,于是请来一位江湖术士开药方。不料,药按方服下后,病势未得到控制,反而变得更加严重,陷入昏迷状态。这位农夫看到妻子奄奄一息,才急急忙忙把李时珍请来。李时珍让农夫拿出药方,仔细揣摩,又给病人反复把脉,觉得药方并没有错。李时珍把药渣找来,这才发现里面竟然有药方上没有的一种药材“虎掌”,而药方上列出的“漏篮子”这一味药,在药渣中却没有发现。
李时珍恍然大悟,原来是药铺里抓错药,把“虎掌”当作“漏篮子”给病人,险些酿成大错。回到家,李时珍思绪万千,他看着手中的旧“本草”——《日华本草》,就是这本书上记载“漏篮子”,又名“虎掌”。他反思这些本草书,虽然有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有很多的漏洞,如果使用者不谨思慎察,势必还会出错。想到这里,李时珍终于下定决心修改《本草》,为旧《本草》添加新的东西,使之真正成为能够救死扶伤的医书。
李时珍穿上草鞋,带上药书和纸笔,背上药筐,便投身于茫茫大山之中。为检测草药药性,他自己品尝各种草药,常常因为误食毒草而中毒,险些丢掉性命。在采集草药中,一旦发现旧《本草》中没有记载的草药,他就虚心向当地的百姓请教。他在一位老农那里学到,《本草》中的“芸苔”就是当地的油菜,这种菜第一年播种来年开花,可以散血消肿。一位药农则教他进一步认清茯苓的外形特征、药用功能以及采制方法。一位捕蛇者更是让李时珍了解到上百种蛇和80多种专门医治毒蛇咬伤的草药。
半生奔波,再加上仔细的校对整理,李时珍终于在60岁那年编成《本草纲目》,书中收录了1892种药物,1160幅插图,11016则药方,共百万余字,成为千秋万世的经典。
实际上,任何成功都是学与思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照搬,像那位替人抓药的先生一样,轻则小错小过,大则人命关天,追悔莫及。任何需要学习的知识都不只是别人的,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可作用于己身。
这是一个滑稽却助人思考的故事:老翁和孩子用一头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出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小孩子不懂事,于是他们便换了一个位置,老人骑驴,小孩儿徒步走。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责备老人心硬,只自己骑驴,让孩子徒步,于是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两人一起骑。走了一段路,有人又说他们残酷,竟然两人同骑一头驴。于是两人都下来徒步。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了。
可见,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一味接收,不假思索,脑子里只有别人的想法,只会弄到抬着驴子走的地步。他人的经验是他人智慧的结晶,置之不理不明智,全盘照搬更没脑子,如何比较权衡、消化吸收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