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意 译
孔子说:“看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心理寄托,这个人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这个人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孔子又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取他的话之外,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使我改变了。”
处 世 智 慧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每次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次,孔子去学生寝室检查,发现有学生从课堂上溜出来睡懒觉,孔子大为生气,他把这个学生从被窝里叫起来,没想到却是宰予,一个在孔子看来很有前途的学生。
孔子气愤地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并说宰予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宰予的表现让孔子改变了“听其言而信其行”的待人态度,总结出了品评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要看清周围的人不容易,但总体上多看其行动,少听其言谈是可行的。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是一代明君,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从他开始的。汉文帝作为一个明君,在如何观察人和任用人上,也给我们做出了典范。
有一次,汉文帝带着一班大臣到上林苑打猎游玩,见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心里非常高兴。来到老虎园的时候,上林苑的主管官员前来拜见,文帝就向他询问上林苑的面积以及动物种类。没想到这随口一问,那主管官员竟然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文帝很生气。旁边的一个老虎管理人员对各种禽兽的情况非常熟悉,自告奋勇地跑了出来,回答了文帝的问题,并且口齿伶俐,侃侃而谈。文帝听了非常高兴,就打算撤掉原先的那个主管官员,改用这个老虎管理人员。
他刚想下令,却被大臣张释之拦住了。张释之迂回地问道,陛下觉得绛侯周勃这个人怎么样啊?文帝说,那还用问,堪称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东阳侯张相如呢?文帝说,也是长者。此二人都是汉初重臣,但是都有些木讷,不怎么会说话。
张释之说,既然如此,那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曾经有些事情说不清楚,哪里像这个管理人员这么伶牙俐齿啊!接着,张释之阐述了自己的主要顾虑,他说,秦朝的时候,大家看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结果朝廷官员以耍嘴皮子为能事,文过饰非,导致亡国。今天的这件事陛下是不是应该再考虑一下。
文帝明白了张释之的意思。提拔这个老虎管理人员,确实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上林苑主管官员,但其他大臣会认为这是耍嘴皮子的结果。若闻风而动,人人以耍嘴皮子为能事,定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权衡了利弊之后,文帝决定不提拔那位老虎管理人员,只是撤了那个主管官员。因为玩忽职守是必须受到惩罚的。自此,汉文帝在用人上就特别注意“听其言,观其行”,官场之风得以净化,汉文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也因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与孔子相类似,诸葛亮也提出了七条识人的方法:一是问之以是否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七条都是考察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的表现,比起孔子所说的“观其行”更为具体,可以与之相互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