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悌是德之本

孝悌是德之本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儒家“孝悌,德之本”相对的是另一种流行观点——“大义灭亲”。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王莽时年38岁。此时,王莽的小儿子意外杀死了一个奴婢。此时王莽45岁,一夕之间,王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孝悌,德之本”,扩展开来,圣人要说明的是,父子兄弟这些近亲关系是人类道德的根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可妄动。动则伤本,后果是难以估量的。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

原 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 译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爱兄长,而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师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从未有过的。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顺父母,尊奉兄长,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处 世 智 慧

与儒家“孝悌,德之本”相对的是另一种流行观点——“大义灭亲”。大义灭亲首见《春秋》记载,卫国老臣石碏,其子助纣为虐,使得卫国民不聊生,遂拜托陈国将卫国国君与自己儿子杀害。大义灭亲是狠招,为者若非大义必是大恶之徒。

汉朝末年的王莽,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一个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王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为了学好“礼经”,特地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一时间,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使他声名鹊起,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官居大司马的大伯父王凤生病时,王莽亲自煎药尝汤,守在榻前数月,不眠不休,比王凤的亲儿子还孝顺,王凤临死前告诉妹妹皇太后王政君,要她照顾王莽。汉成帝在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封王莽为黄门郎,旋即又提拔为射声校尉(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

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开始做官。他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分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王莽30岁即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凤、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王莽时年38岁。王莽做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就病死了。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王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新野(今河南新野),一面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

此时,王莽的小儿子意外杀死了一个奴婢。这在贵族之家当然算不了什么,但王莽却对他儿子说:“我一生克己奉公的清誉,岂能为你这不孝子毁于一旦?你自己做个了断吧。”

他儿子吓得面如土色:“您就是把儿子送到官府,也不会判死刑啊,您难道真要杀子求名吗?”

面对儿子的哭泣哀求,王莽没多啰唆,只是把剑扔在儿子面前。他儿子总算明白老子的意思了,大喊一声“儿成全父亲之名”,便举剑抹脖子了。

这种“大义灭亲,爱惜奴婢”的行为震惊了所有的人。一时之间,什么“新孔圣人”“真君子”“贤德王公”等种种光辉戴到了王莽头上,王莽再一次赢得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求情。公元前2年,王莽获允回京居住,来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王莽处理。此时王莽45岁,一夕之间,王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王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家外戚的势力,立王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

公元6年,平帝病死,立孺子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此时莽51岁。

公元6年,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王莽对此大加利用,凡献符命的人(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皆得丰厚赏赐。随后,王莽心安理得地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共计八年,开了中国历史上篡夺之先例。

“孝悌,德之本”,扩展开来,圣人要说明的是,父子兄弟这些近亲关系是人类道德的根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可妄动。动则伤本,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儒家发展到后来,孟子对仁孝思想继续进行发扬和阐释。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因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推己及人,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故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不管如何,孟子孝道观都延续了儒家“孝悌,德之本”的基本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