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 译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使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
处 世 智 慧
关于这一条的释义最有争议的大致有三种解释。
首先,对父母最主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生病了,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
这个解的矛盾在于,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尽孝包括了“礼”、“敬”,还有对父母的态度(“色难”),因此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尽孝。
其次,对孟武伯来说,他只要能够做到关心父母的疾病就算是尽孝了。
意思是这句话主要只针对孟武伯来说,孟武伯谥号“武”,想必平日多好斗好兵,因此孔子由此说。
最后,使父母只担忧子女是否生病,这就是尽孝。
《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说,因为有所毁伤会使父母担忧,为了使父母安心,所以孝子当爱惜自己,除了生病之外,要做到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引起父母的担忧,这就是孝。而且即使是生病,也不应当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以上几种说法仅供读者参考,没有固定解答,只要能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挂钩便可。
以下是子路向孔子请教“孝”的故事,也许可以和孟武伯的例子比照理解。
那时,子路还没有给孔子做学生。一次,他问孔子:“有这样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干活,手脚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累得又黑又瘦,种植五谷,为的就是赡养父母,然而却没人说他是孝子,这是为什么?”
孔子猜得出来,子路说的这个人其实就是他自己。
孔子望着他说:“我猜想这个人大概对老人不够尊敬吧?譬如,他的脸色温顺吗?他的话语柔和吗?古人有句话这样说:‘儿子问父母,衣服穿得够吗?饭吃饱了吗?但就是不肯顺从父母。’儿子本来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劳作赡养父母,但是如果做不到尊敬他们,怎么能有孝顺的名声?”
孔子停了一下,又说:“我想你结交的朋友有问题!他们行为不端,让你的父母为你担忧。子路,你坐下,我告诉你:即便是一国的大力士也无法把自己举起来。不是因为他的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只依靠自己。所以,君子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样还用得着担心没有孝子的名声吗?”
除了态度恭敬的问题外,孔子提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子路的交友。子路直率勇敢,且自恃勇武,结交从游之人可能也多是好武之徒。实际上,孔子后来也多次批评过子路的匹夫之勇,但人之天性实不易改,最后子路的丧命也与之不无关系。作为子路的母亲,想来也为此担忧不少。
不过撇开子路的态度和交友来看,子路是非常孝顺母亲的。自古能做到十全十美之事的人本来就少,我们也不必苛求古人。
子路年少时家贫,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常年如此,极其不易,而子路却甘之如饴。后来,子路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斛之多,但父母早已不在。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