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 译
季路请教祭祀鬼神的事情。孔子说:“没能很好地侍奉活着的人,又怎能侍奉鬼神呢?”季路又问道:“人死后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懂得活,怎么懂得死呢?”
处 世 智 慧
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呢?”换种说法,是要我们活在当下,先过好现在的每一天再说。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小和尚一整天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
2500年前,孔子在回答子路提出的生死问题时说:“未知生,焉知死?”以一句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话来告诫子路:要把眼光放在当下,先学会“活着”的道理,明白为何而生,才可能觉悟为何而死。
《论语》一书所谈的大都是人生问题,但并未忽略死亡。譬如,在此书中,“生”字出现16次,而“死”字出现38次,这个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提醒我们:孔子当然了解死的道理,只是他期许人们先珍惜此生,好好把握正确的人生。
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朱光潜先生用两种方法来看待人生,也值得玩味。在第一种方法里,他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他把自己看得跟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鱼虫诸物类也都一样。他指出,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物类痛苦,就是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人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情,无数人和无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轧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被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放在人类身上,在生老病死后面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对待人类自己应该比草木鱼虫更加优厚。如此想着,我们可以把自己看作草木鱼虫,这样便决不会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让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辱。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菜根谭》有云:“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意思是说:天地的运行是永恒不变的,可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后就不再复活;一个人最多只会活到百岁,可是百年的时间跟天地来比只不过是一刹那。我们人类有幸诞生在这永恒不变的天地间,既不可不了解我们生活中所应享的乐趣,也不可不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蹉跎岁月,虚度一生无所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