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玩荷花灯的习俗
沙湖作为武昌城的母亲湖,千余年以来,对武昌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影响颇深。采摘沙湖的荷叶,成就了老武昌居民中秋节玩荷叶灯的习俗。
中秋节玩耍的荷叶灯不像元宵节龙灯那样,用缎子或布质的龙灯衣子,也不同于形态各异的散灯那样用纸糊篾扎制。制作方法是把一张荷叶连柄摘下,在荷叶中心连着叶柄的地方穿一小孔,插上一支点燃的蜡烛。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呼朋唤友,带着荷叶灯周游大街小巷,往往要玩到深夜才散。年纪小一些的,多半是用一手托着,或用双手捧着短柄的荷叶灯,也有人用细麻绳或索线兜着荷叶灯的底部,再把细麻绳或索线的上端系在竹竿或木棍上,用手提着;年岁大一点的,多数是举着高过头顶的长柄荷叶灯。短柄的比较结实耐用,柄不会轻易折断;长柄的则颤悠悠地摇曳生姿,持有者以此为乐趣。谁带的蜡烛最多,点亮的时间最长,就会受到同伴们羡慕。在明星亮月之下,但见高低错落、一个接一个的碧玉盘中,烛影摇红,宛如一条夭娇的游龙,并且清香四溢,别有一番情趣。祭月的妇女和姑娘们以及叠瓦塔的孩子们纷纷上街观看,男人们也会乐此不疲。若遇到阴天,只要无风,照样可以游灯,只是效果稍差。遇到下雨,便只好作罢。
(二)传说故事
1.孟宗哭竹
发生在沙湖的“孟宗哭竹”轶事,为二十四孝传奇故事之一。关于孟宗故宅和哭竹亭的位置,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沙湖边,一说在今武昌区凤凰山西南麓。据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夏县志》推测,也许是孟宗的后人将孟宗故宅从城外沙湖边乔迁于城内凤凰山下。
孟宗,字恭武,三国时吴国大臣,官至御史,赠司空。孟宗的父亲箬翁,是汉代的贤士。孟宗一家世居江夏,“曾耕于孟城,渔于南浦,种竹千计”。这里所说的“南浦”便是指南沙湖。
传说孟宗幼时丧父,其母守寡将他拉扯大,靠在湖边结网捕鱼和给人做点针线活挣钱度日并供他读书。孟宗天性纯孝,自小非常孝敬双亲,父母给食,必跪受;“父母坐必执几,父母行必执杖”。他父亲死后,孟宗守孝三年。冬天天冷,孟宗担心母亲受冻,每天晚上总是先到母亲的床上为母暖被。
有一年冬天,孟宗的母亲病重,想吃鲜竹笋,孟宗求购无着,万般无奈之下便跑到宅旁竹林中哭泣。由于一片孝心感动上苍,泪水洒落处顿时奇迹般地生出了竹笋。他母亲吃了鲜笋后,病体迅速康复,孟宗也因此获得了“哭孝子”的美名。孟宗哭竹生笋处得名为“哭竹亭”。这个“哭竹生笋”的传奇故事,被记载在《三国志·吴志·孙皓传》裴松之注引的《楚国先贤传》中。
孟宗长大后对母亲仍然很孝顺。据传孟母喜爱楼居,孟宗就与妻子商议,将妻子的陪嫁变卖,建造了一栋楼房。楼房建成后,他陪着母亲登楼观看,谈笑玩乐。母亲非常高兴,登楼一看,顿觉豁然开朗,神清气爽,随口说道:“好,真是好!就是缺亭子和井了。”于是孟宗忙命人凿了一口井,称作“孟井”。同时又建了一座亭子,遂将亭子命名为“孟母亭”时,其母说:“后人知道了,会指责我的。”因而孟母亭又称为“忠老亭”。
孟宗的孝道,一传十,十传百。吴侯知道后深受感动,着人传旨召孟宗进朝做官。
孟宗母子,母贤子孝。据说孟宗曾做过吴望江雷池监鱼官,即安徽一带监管渔业的官员。孟宗虽在外做官,但仍时时不忘母亲,每每得到新鲜时令物品,必先寄给母亲,自己不敢先食。有一次,孟宗亲自结网捕鱼,腌成鱼干后寄给母亲。想不到孟母竞退回了干鱼,并在信中斥责孟宗:“你身为监渔官,以腌好的鱼干寄给我,你难道不避嫌疑吗?”孟母为了鼓励儿子为官清正廉洁,竟三年不吃鱼。孟宗在母亲的教导下,为政颇有业绩。
孟宗的孝行,孟母的贤德,受到了人们的尊崇与传诵。人们为祭祀吴孝子孟宗,在武昌府城东二里建了一座孟孝感祠。该祠毁于宋建炎间战乱。宋绍兴年间,知州王信重建孟孝感庙。明初建楚王府时,将庙迁于武昌凤凰山下卫署前。
2.琴园和秦园路
琴园系清末湖北道员任桐在沙湖边仿《红楼梦》中大观园修建的一座游乐园。因此园是“琴父筑之,琴父居之,乃以己字字之”,乃命名为“琴园”,表达任桐“乐在乎高山流水之间”的志向。
传说1916年八月初五,任桐与陈君出武昌武胜门外至沟口一带视察商埠时,忽有一条狗口衔一包裹从一株桕树下跑出,见任桐二人经过,受惊将口衔包裹弃地而逃。任桐走近一看,包裹里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婴,于是带回家嘱咐夫人邱氏好好抚养。邱氏爱如己出,取名“我改”。这个女婴后来成为任桐的第二个女儿。此后,任桐渐渐转入坦途,一帆风顺。任桐感念于此,加上以前对沙湖的钟爱,于是在1917年春购地近10公顷筑琴园,在拣到女婴所在地的那株桕树仍留植园“渡春桥”侧,以作纪念。
“琴园”依四季造景:春景花柳塘,夏景荷塘,秋景月榭,冬景梅岭,园中还有“乐乐厅”等西洋式建筑。园内楼台布置,景点题咏楹联,均为任桐自作自书。陈设名人字画,金石古董,无不求其精致。进入琴园,回廊曲折,如入无穷之境,亭台楼阁,点缀山水。凡游琴园者,都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园外修路连通沙湖与长江堤岸,名“琴园路”。园林建成后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聚居武汉三镇的文人雅士经常聚会于此,康有为应邀作联:“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琴园名声大噪。可惜琴园毁于武汉沦陷时期,荒土废址,不见当年花和月。此后,琴园路也讹传成秦园路。
3.积玉桥的来历
据清《江夏县志》记载,积玉桥原名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一座桥面宽一丈多(3米余)的石板桥。每年夏季沙湖涨水,附近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捕捞鲫鱼最多。鲫鱼,湖北人俗称喜头鱼,很吉利,遂称此桥为“鲫鱼桥”。久而久之,“鲫鱼桥”也泛指当地的地名了。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该桥又毁,现尚残留桥基依稀可辨。但“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仍沿用至今,泛指古武胜门外一直到沙湖的大片区域。
关于积玉桥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从前有个秀才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以后,觉得无脸见父老乡亲,路过武昌时住一小客店里不思返乡。日子一长,盘缠用尽,客店老板见他不付房钱还住着不走,便天天逼着讨账,还不给他饭吃。
一天,秀才饥饿难忍,心想不如死了好。于是,他来到湖边的小桥上,准备投湖自尽……突然,他看到水里有个东西闪闪发光。他很好奇,便下水把发光的东西摸了起来,原来是一块圆溜溜、碧绿绿的光滑石头,十分可爱。他把玩着石头,顿时感觉浑身有了精神,也不想死了,于是就把石头揣在怀里回到客店。
从此以后,秀才不知疲倦,也不知饥饿,没日没夜地读书写字……
不知不觉半月过去了,客店老板见秀才仍不付房钱,也没有在店里吃饭,却神采奕奕,觉得奇怪。老板忍无可忍地对秀才说:“你没钱还房钱,却在外头吃得白白胖胖,今天不把房钱还上,我就拉你去见官!”
“老板,莫吵,莫吵,我来替他还账就是了。”客店里住着一个珠宝商人,见他们为房钱争吵不休,同情秀才,便如是说道。
于是,商人替秀才还了欠账。秀才千恩万谢。
商人又叫来酒菜和秀才同吃共饮。酒桌上商人说:“我看先生气色不错,精神很好,不像饥寒交迫之人啊?”
“客官有所不知,我的确身无分文,半个月粒米没粘牙了。”秀才答道。
商人根本不相信,看着秀才直摇头说:“不可能,不可能!”
秀才拱手作揖道:“我绝不会对恩人说假话。”
“那你一定有什么宝贝护体。”商人道。
秀才回答:“我一个穷秀才,哪里有什么宝贝哦。如果有宝贝,我还愿意欠房钱吗?”
“除了这个石头,我身上什么也没有。”秀才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那块从水里拣来的石头给商人看。
商人接过石头一看,眼睛发亮,说:“这就是宝贝呀!”
经商人一提醒,秀才想起自从捡到这块石头带在身上,自己就不吃不睡也不觉得饿,又没有瞌睡,还格外精神,这才恍然大悟。
商人摸着石头看了又看,到底识透了它。他告诉秀才:“传说三国时期,这块宝石曾经佩戴在周瑜身上,周瑜在战事频繁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多天不吃不喝不睡。诸葛亮三气周瑜使他得了重病,他自知不能久活人间,又不愿意让这宝贝落入他人之手,就把它丢进长江了。想必相公是在水中得到它的?”
“正是,正是。”秀才如实回答。
秀才看见商人非常喜爱那块宝石的样子,就把宝石卖给了商人,也算是答谢商人在自己危难之时出手相助。然后,他拿出一部分卖宝石得来的钱,将那座让他发现宝石的小桥改成一座大桥,并且亲笔题写了“积玉桥”三个字。
(三)艺 文
1.《沙湖十六景》
任桐在所著的《沙湖志》中对沙湖十六景做了详细描述。
沙湖夜景
琴堤水月 湖山第一当面有长堤如横琴状,月夜则水色平分,湖光耀眼,如在高山流水间,也不逊于苏堤白堤之胜。故乡亦有湖山都亏几段柳堤锁住烟景;此处正多水月忽听数声芦笛吹断夕阳。
雁桥秋影 琴堤三桥中名雁桥者,时有鸿雁自天际飞来,影落平沙,与两岸芦花相掩映。此桥对影横斜,水天一色,含有秋容不嫌晚之状。数行雁字齐飞后后先先斜对琴堤水月;隔岸芦花荡漾重重叠叠正来沟口夕阳。
寒溪渔梦 宋冯京字当,世少孤,纵饮不羁。一夕醉卧溪边。有渔者泊舟,困眠梦神斥之曰,冯侍中在此,何不避!惊起步月,见草间有人熟睡,询之知为冯也。具告以梦,请卧舟中,以避风露。后冯贵,使访渔舟不复见。富贵功名都是一场春梦;烟波钓隐亦诚千古知音。
金冢桃花 珞珈山之阳,民国初年女伶金月英葬此。性贞烈,墓畔多桃花,游人过此,有人面桃花之感。人面已成无色相;桃花依旧笑春风。
东山残碣 即洪山。古有东山赋镌山后石上,今剥落不可读。宋赵淐即山胜处架木为阁楼,曰东岩。状其石,曰云根,曰云扃,凡十数处。古人文字千言都被风云捲去;今日石岩一角递与天地同泰。
九峰晨钟 狮子峰下有正觉寺,明高僧无念所建。门阖九峰,松柏四绕,每日晨起,钟声清远,直超出尘外境也。山色晓烟收望到峰尖恰好五更月落;钟声僧寺起惊回尘梦方知九老春长。
虎岩云啸 灵泉山北行,有黑虎岩。崛出云表,如啸傲状,下数百丈成低阜,左右门南路驻湾西,珠山突起,圆阜环抱,尤胜。出岫本无心飞入松风同鸣众壑;蔽天如有垠散归沧海可作长吟。
卓刀饮泉 湖之东,汉昭烈郊坛下,世传汉寿亭侯行军于此,卓刀得泉。详一统志,明昭王蒐饮之,味甘洌。为甃石,覆以亭,色白香清,饮之不渴。偃月岂无光天上飞来凿凿大声惊万卒;通江宜有脉地中涌出源源不竭几千秋。
泉亭松韵 卓刀泉侧,山水清音,久为高人所欣赏。杨闻泉补筑一亭,两旁栽松,夏日可避暑。有松涛声、清泉声、风月之下,恍如琴韵。大海茫茫教石上清泉莫混潮流忘本性;深山寂寂只松间明月不随涛浪作虚声。
兰岭香风 灵泉山东五里,黄宝岭产兰。春时兰蕙成丛,香风满野,居人称为兰岭。苍马响叮当蝶去蜂来咬碎美人心事;花番昕仔细香清韵远暗生幽谷春情。
青山夜雨 湖之北有青山,临大江。每当夜雨朦胧,山外有山,渔灯掩映,真所谓青山隐隐水迢迢,别有风韵。雨意缠绵窥楼外风云黑满天地;山光隐约忽江边渔火暗渡烟波。
石壁龙湫 碧云山有石壁,形如笔格。山下凉马坊前方塘中水洼,传为龙湫。明洪武九年,龙起水涌高数丈。谁道沙湖就无石壁;我知雁荡亦有龙湫。
沟口夕阳 湖之西待驾山,傍晚西望,沟口夕阳,殊多异彩,渔歌唱和,虽黄昏时候,犹有绝妙风景也。钓艇归来高唱一声始放斜阳西坠;花影收去抬头四望又将明月东升。
夹山咏雪 灵泉山有两山,环保如屏。天寒坐对,东岭孤松,逥峰舞雪,令人诗兴勃然。搁案问天涯冷堆双峰马难前步;题诗扫石上寒深三尺人自豪吟。
梁湖放棹 湖之东有梁子湖,每当春夏,水深鱼美,林峦隐蔚,其中蟹簖渔榔,菱歌莲唱,与鸥波螺髻相掩映。好事者常泛舟于此。坐此舟中对四顾流连忘载琴书而返;身如世外听一声欸乃自在山水之间。
鸥岛浴波 沙湖多白鸥,每随清风浮泛绿波之中,洗涤净尽,不留半点污痕。浴后皆集于岛上,展其羽翼,自飞自鸣,若忘机焉。我非羽化真人何竟有缘至此;谁是度波仙子乃能自在若斯。
2.扬铎所著《沙湖三唱》
民国初年曾编著国内首部研究汉剧的著作《汉剧丛谈》,并先后著有《汉剧史考》《汉剧传统剧目考证》《汉剧六十年在武汉》等著作的著名汉剧评论家扬铎,与任桐是忘年交。1924年5月,应任桐之约,同游沙湖,被沙湖之美所倾倒。1924—1925年,扬铎先后撰写《沙湖游记》《沙湖序》和《沙湖征求诗文小启》三篇文章,将三篇文章汇集成册,由任桐题签,名曰甲子、乙丑之间(1924—1925年)《沙湖三唱》。
《沙湖游记》为一唱。扬铎在游记中写道:“以琴园为首途,乘舆东行,渡一小溪,可五六里许,湖光在望,有一亭翼然湖畔,即湖山第一处也。”“据亭远眺,但见湖水浩渺,远山苍岸,而湖之中有一长堤,约数里,堤之尽处,为一大平原,宛在水中,如海上蓬莱。”“渡湖南行,俯视湖水清浅,游鱼与水草相驰逐,均历历可数。日光下彻,尤著奇观。抵南岸至落伽山,怪石嵯峨,呈铁色。”“此而东,有一城郭曰东湖门,为古武昌城之一角。唐睿宗(李旦)未帝(睿宗曾两度即位)时曾驻兵于此。其东有山如屏,高低起伏,蔚然深秀,有摩山、龙宫诸胜。”
1925年7月,扬铎为《沙湖志》所作的《沙湖序》为二唱。序中写道:“吾与琴父订交三年,与之游沙湖者再。”“湖山风月,吾不妨与琴父平分而有。”“自当退而求数顷之田于沙湖之上,以为躬耕之资,暇则驾一叶之舟,容于中流,入九峰,上灵泉,渡梁湖,历石壁、夹山、寒溪,而还泊于雁桥之下,徜徉山水之间。”
1925年8月,扬铎和任桐等发起成立“沙湖建设会”,撰写《沙湖征求诗文小启》,此为三唱。文中形容沙湖景色:“山水秀丽,无与伦比,绝未粉饰,一任天然,殆如村女之乱发粗服,别饶风致也。”希望有识之士“以沙湖为绍,先结文字因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