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2),日暮且孤征(3)。
川原迷旧国(4),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5),深山古木平(6)。
如何此时恨(7)?噭噭夜猿鸣(8)。
[诗人简介]陈子昂(约659-约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他自幼聪颖,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后来因为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专心读书。24岁考上进士,得到武则天重视。曾任右拾遗(负责给朝廷提意见、荐举人才),世称“陈拾遗”。陈子昂的文学创作和主张在唐代影响极大,后来的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对他都十分推崇。他反对偏重形式的创作倾向和绮靡颓废的诗歌风格,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他的诗今存100多首,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注释]
(1)次——停留。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市以北九十里。
(2)杳(yǎo)——遥远。际——边。
(3)孤征——独自在旅途。孤,单独。征,征途。
(4)川原——山川原野。旧国——故乡。
(5)野戍(shù)——野外驻防的地方。荒烟——荒野的烟雾。断——断绝,停止。
(6)平——指景物没有变化,模糊一片。
(7)如何——奈何,怎么办。恨——惆怅。
(8)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赏析
这首诗是陈子昂19岁时写的。那一年,他独自一人离开故乡,前往东都洛阳求取功名,途经乐乡县,在这里投宿,诗歌描写他当时的心境。黄昏时分,暮色苍茫,令漂泊的游子感到格外凄凉。回顾身后,故乡渺远,不见边际,眼前的山川和原野都那么陌生;瞻望前方,长路绵延,缓缓伸向灯火零落的乐乡县城;放眼四周,城外驻军的瞭望楼上升起缕缕炊烟,又很快被渐渐深沉的夜色吞没,深山中的苍苍古木也变成了黑乎乎的一片,黑暗中,凄厉的猿鸣声不时从林中传出,令人毛骨悚然,诗人孤独、疲惫,万千愁绪,难以言传,更无从排遣!诗歌大部分篇幅都是写景,荒凉惨淡的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