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岸一线分布、海平面以上10公里范围内,受海水、海潮和海风影响的地貌称为海岸地貌,它是第四纪以来海平面多次升降、海岸线多次变化中形成的地貌。包括陆地地貌、潮间带地貌和海底地貌。
1.渤海的形成演化史
渤海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其发展演化史如何,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海岸带地貌的形成与演化,作为大地侵蚀基准面,它也制约着陆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因此,若了解河北大地的地貌,也必须了解渤海的形成演化史。
构成渤海的两个要素,一是海盆,二是海水。渤海海盆的地貌基础和陆地一样,也是中生代末期的华北准平原。
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一幕的的古近纪,以太行山、燕山山前大断裂为界,西部上升,东部下降,渤海盆地的雏形开始出现,但当时不是盆地,而是裂谷,如南西—北东向穿过渤海中部的渤中大裂谷。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二幕的新近纪,裂谷扩张,盆地初步形成。但此时的盆地内主要是河湖相物质堆积,还没有海相堆积的足够证据。
渤海一景
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三幕的第四纪初期开始,盆地进一步下降、扩大,西太平洋的海水不时地通过黄海海盆进入渤海盆地。其中,早更新世曾一度到达北京市的顺义一带,渤海初步形成。中更新世早期曾一度退出渤海海盆,中、晚期海平面又一次抬升进入渤海盆地,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蚀台地(当时是海蚀平台)便形成于此时。晚更新世早期,海平面又一度下降、渤海消失一个短时期后,又复上升形成渤海。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海平面又有过两次下降,特别是最后的一次下降(末次盛冰期下降),海水全部退出渤海与黄海而成为陆地。黄河、滦河、辽河等河流通过渤海、黄海海底陆地在大陆坡前缘流入西太平洋,留下了大量海底古河道及沙地。冰后期的早全新世,海平面又开始上升,至中全新世曾达到最高海平面,渤海面积也最大。晚全新世海平面又有所下降,因此,留下了渤海湾西岸的4道贝壳堤,直到现在。
所以说,渤海最早形成于早更新世,以后经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多次变化,于晚更新世末期大幅度退出渤海。现在的渤海是11ka以来的全新世形成。
2.基本特征
海岸地貌呈沿海岸的长条状分布,虽然宽度不大,只涉及10公里,但海拔高度却由20米到-20米,高差达40米;长度较大,大陆海岸线长487公里,涉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岩性、地貌类型、水动力条件和新构造特征,再加上多次海平面变动引起的海侵、海退。因此,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是:
(1)成因复杂,类型繁多。河北海岸带,地处燕山褶皱带和华北坳陷区的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山海关台拱、南堡断凹、马头营台凸、柏各庄断凸、北塘断凹、板桥断凹、岐口断凹和埕宁台拱之上,新构造活动差异较大,又经历了第四纪气候的多次变化与海平面的频繁波动,以及陆地与海洋各种外力的相互作用,所以,地貌的成因比较复杂,类型也比较繁多。大约中地貌类型有3个,小地貌类型有20个,微地貌类型有66个。在只有487公里长的海岸带上,具有如此复杂的地貌成因与类型,全国比较少见。
(2)发育典型,动态活跃。河北海岸带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中纬度海岸的地貌类型,比如河口三角洲、潟湖沙坝、海岸沙丘和贝壳堤等。滦河现代河口三角洲,结构小巧,形态完整,形成历史较短,是一种典型的弧形三角洲。相对较弱的海洋动力和中纬度季风气候是其发育的基本特征,而滦河多沙则是三角洲发育的关键。根据近一二千年的记录,每一个新三角洲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与滦河河床发育的四步曲——河床淤积、床底抬高、纵比降减小、决口改道有关,如此周而复始。这种模式不论在河口段以上的冲积扇上,还是在河口段以下的三角洲地区均是如此。由于黄河、海河和滦河既是多沙性河流,又是善于变迁改道的河流,再加上河北地区新构造运动——地震的频发,以及海平面的多次变化,所以海岸地貌类型也变化无常,此消彼长,动态活跃。海岸的沙咀、沙坝,很短时间形态就有大的变化,地震地貌中地裂缝、喷水冒沙,瞬时发生,数天内就会消失,海岸沙丘的形态,甚至一天一个模样。
(3)分异有序,对比明显。虽然本区属于各种成因的平原范围,但在南北方向上的组成物质与地貌高差分异有序,对比明显。就组成物质来说,东部山海关、北戴河段海岸为基岩出露区,西部海岸段为松散物质堆积区。在西部松散物质堆积区中,滦河口以北为近源河流堆积的砂和砾石,滦河口至大清河口为滦河细砂、粉砂堆积,大清河口以南直至黄骅港,均为海河、黄河泥沙流——粉砂、粉砂质黏土的回淤堆积。就地貌高差来说,大石河口至北戴河口20米,北戴河口至饮马河口1~2米,饮马河口至滦河口10~25米,滦河口以南至大清河口2~10米,大清河口至海河口一般不超过3米,海河口至黄骅港5米左右,黄骅港至冀鲁省界仅1~2米,若将小山算在内,则高差可达36米。
黄骅海边
(4)人为影响,反馈迅速。本区秦汉以来就有了人类活动,秦皇、汉武均到过北戴河,但只是游览观海而己,对海岸地貌的变化影响不大。唐宋时代因晒盐而筑的堤坝对沿岸潮滩起到了一定的固定作用。近百年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人类对海岸带地貌的影响较大,反馈也较迅速。如滦河口至大口河口为防止海水侵袭的大规模护岸工程,基本上限制了海岸的侵蚀;北戴河南大寺一带的造林工程,使沙丘完全固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20条河流的河口建闸使其上下游的河道发生淤积堵塞,不仅影响了排洪,还影响了渔业发展;河道取沙造成了海滩的侵蚀加剧,原来大石河口外的数列放射状砾石堤被破坏无遗;取贝壳作饲料已使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残留无几。
3.地貌分区及主要地貌类型
(1)地貌分区。以海岸的组成物质、形态特征及社会功能为指标,河北海岸可划分为岩质—台地海岸、沙质—扇缘海岸和泥质—平原海岸3个区。
A.岩质—台地海岸区,指河北省东界至北戴河口地区,为第四纪以来地壳以上升为主、太古代花岗片麻岩出露地表、由海蚀台地构成的岩质海岸区。其中,又可分出大石河口以东,台地直达海岸形成10~20米的海蚀崖,崖以下为砾石滩或沙滩,岬角外侧有海蚀柱残留,低潮线以下发育有海蚀平台;大石河口至秦皇岛岬角的砾质海滩,滩上有海平面下降后的5道砾石堤和1道砂堤;秦皇岛岬角至赤土河口的海湾沙滩和滩地上波状起伏的沙丘地;赤土河口至戴河口海蚀台地直抵岸边,形成了高20米左右的海蚀崖,以及崖壁上的各种海蚀穴,海蚀崖之下为海蚀平台,以及平台上的海蚀穴、海蚀拱、海蚀柱等,海蚀平台之间为沙滩。
B.沙质—扇缘海岸区,指北戴河口至大清河口地区。该区已远离基岩出露的山地,并位于固安—昌黎隐伏大断裂南侧的下降盘,属于山前洪积—冲积扇的前缘地区,因此河流挟带的砂质来源仍很丰富,海岸为砂质海岸。其中,又可分出戴河口至饮马河口主要由洋河供给的细砂组成的基本固定的低缓沙丘—沙滩地;饮马河口至滦河口主要由青龙河古河道细砂供给的仍在活动的高大的沙丘—沙滩地;滦河口至大清河口主要由晚全新世滦河冲积扇—三角洲供给的细粉砂组成的平铺沙滩地。
C.泥质—平原海岸区,指大清河口至黑沿子镇和岐口至大口河两个岸段。其中,大清河口至黑沿子镇岸段,也远离山区,而且是地壳长期下沉区,大清河口至小青龙河口岸段属于滦河中全新世牛轭湖—曲流河道的残留低洼地带,小青龙河口至黑沿子镇岸段属于滦河晚更新世洪积扇前缘以下地段。两地均无源自山地河流挟带的砂源供给;岐口至大口河岸段,更是远离山区,也是地壳长期下沉区,源于平原地区的河流也无砂质供给,到此的沉积物主要是亚砂土和亚黏土,故形成了泥质—平原海岸。
海岬、海湾(北戴河)
(2)主要地貌类型。以成因、现代动力过程、形态、组成物质为指标,河北海岸带地貌有3个中地貌类型,20个小地貌类型,66个微地貌类型。3个中地貌类型分别是陆地地貌、潮间带地貌和海底地貌。
A.陆地地貌陆地地貌是指高潮线以上、海拔10米以内、以陆地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分别有:
火山地貌,形成于前20~30ka第四纪晚期火山喷发,为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高出地面36米,顶部由层状火山砂砾胶结的凝灰岩组成的穹形火山锥(详见“小山火山地质资源”)。
海湾(北戴河)
侵蚀—剥蚀丘陵,即分布在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一带,海拔250~40米的低山麓剥蚀面,及面上的孤丘——海拔154米的联峰山。
侵蚀—剥蚀台地,在侵蚀剥蚀丘陵前缘近岸地带,海拔40~20米,后缘与侵蚀剥蚀丘陵连接,地面向海倾斜,前缘构成了5~20米的海蚀台地及其前缘的海蚀崖以及海蚀岬角。
洪积—冲积平原,由滦河、青龙河晚更新世洪积扇和内叠于洪积扇之间的滦河冲积扇—三角洲形成,海拔在5米以上。多为中细砂和粉砂,地面坡度1/2000~3000。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大石河、北戴河、洋河河流两侧,海拔5米以上,地面坡度1/3000~5000。
冲积—海积平原,冰后期海侵之后的海退过程中,由河流泛滥沉积和海潮倒灌沉积共同构成的低平原,包括古潟湖—三角洲平原,地面标高2~5米,坡度1/5000左左。
潟湖平原,是指冰后期,被砂咀、离岸砂坝、贝壳堤封闭或半封闭的海域,在河流和海流充填泥沙后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岐口以南的海岸地带,如南大港、北大港、中捷农场和脊岭泊、张家洼、崔家泊等地。
三角洲平原,系指河口地区河流和海洋交互作用形成的堆积平原。主要指滦河现代三角洲平原。为1915年滦河改流现道后形成的弧状三角洲,地表较平坦,河流汊道呈指状分布,由中细砂组成。三角洲外围,发育有潟湖沙坝,水下部分已延伸到10米等深线以下。
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南堡一带,宽达十几公里,海拔0~3米,地面十分平坦,坡度1/10000左右。如无海堤阻挡,高潮时仍会被海水淹没。由黏土质砂和砂质黏土组成。
海滩(北戴河)
风成沙丘地。河北海岸带内,风成沙丘地和沙地分布十分广泛,有古河道沙丘地、决口扇沙丘地、海岸砂坝沙丘地、离岸砂坝沙丘地等多种成因类型,但它们都是在风力作用下经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
B.潮间带地貌潮间带地貌是在高、低潮之间地带,由海浪和潮汐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多样,类型丰富。计有:
海蚀平台(北戴河)
河口地貌。较大的河口地貌有大口河、南排河、岐口河、陡河、大清河、滦河、饮马河、洋河、石河等。这些河流都通过潮间带入海。由于本区潮差小、潮流弱,因此,形成了许多与河流作用密切相关的河口形态和河口地貌。
潮滩地貌。河北潮滩十分发育,南部从大口河到岐口,北部从涧河到北港,潮滩宽度一般3~5公里,构成了我国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从陆地向海岸大致可分出贝壳堤、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
岩滩地貌。岩滩地貌仅在秦皇岛一带零星分布,如北戴河老虎石、金山咀、小东山、鸽子窝岬角,秦皇岛岬岛和老龙头等地。这里礁石成片,大量砾石堆积在宽仅几十米的滩地上,坡度较陡(约18°左右);这里是波浪强烈侵蚀的岬角区,海蚀崖、海蚀平台、连岛砂坝及各或各样的海蚀穴组成了壮美的海蚀地貌景观。其中,海蚀崖高一般8~15米,最高达20米,海蚀平台宽50~300米,起伏的岩石高差达3米,连岛砂坝把水中的礁石与岸边的海蚀崖连接起来,长约60米,宽约20米,高出水面1米左右。
海滩地貌。河北的海滩主要分布在北部海岸,主要物质为细砂,宽度不大,一般仅有几十米,只在河口地区才达几百米,平均坡度也很平缓。
砾石堤地貌。主要分布在秦皇岛以东至石河口的沙滩北缘,是石河洪水期挟带的砾石,至河口处由横向的波浪作用和纵向的沿岸流作用共同形成,故在石河口的西岸形成了埽帚状的砾石堤,而且越远离河口,砾石的粒径越小,磨圆越好。
C.海底地貌海底地貌是在潮汐、波浪、沿岸流、密度流等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低潮线以下的海底上形成的地貌。河北海域水浅,黄河、海河、滦河等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多形成浅海陆架平原,再加上河流在入海口以下地区经常改道,以及沿岸流、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使得海底地貌类型十分丰富。如:海流堆积平原、水下三角洲、滨海浅滩、水下古河道、水下三角洲等。
海流堆积平原,分布在北戴河至张庄的滨海浅滩的外缘。沉积物较粗,以细粉砂、泥质粉砂、粉砂质泥为主,是辽河、大石河入海后的泥沙在海流作用下,形成向西南运动,并陆续沉积的结果。特别是秦皇岛海域,由于潮差小,潮流弱,更为物质堆积在海底提供了条件,所以形成了地形十分平缓的海流堆积平原。
潟湖(昌黎七里海)
水下三角洲是随着滦河逐渐自西而东的改道,在南堡至洋河口之间,形成了分布广泛、相互叠置的不同时期的水下三角洲。其中,西部时代较老的三角洲前缘己到水下15~20米等深线处,东部时代较新的三角洲前缘也已到水下10~12米等深线处。
砾石滩(山海关石河口)
水下古河道滦河口至北戴河口海底的滦河、青龙河水下古河道,是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低海平面时期的古河道,下凹的古河道形态明显,河道中的沉积物很粗,走向多为东或东南向。曹妃甸以南的海河水下古河道,是在海河裂谷的基础上发育而成,全新世海进,沉沦海底,现在河床形态仍很明显,长达7公里,宽约2公里,目前仍有输水输沙作用,也是大型船只出入天津港口的重要通道。
泥砾滩(黄骅范家堡)
河北海岸地貌中,除去前述的中、小地貌类型外,尚有以下小、微地貌类型,分别是:陆地地貌中的火山锥、熔岩岗地、坡地、沟谷、河床、阶地、岗地、岗间洼地、古河道、决口扇、自然堤、点坝、泛滥洼地、潟湖、潮汐通道、潟湖平地、沼泽、贝壳堤、砂地、砂洼地、新月型砂丘、纵向沿岸砂丘等。
海礁石(北戴河)
潮间带地貌中的龟裂地、潮沟、垄岗、现代贝壳堤、沿岸砂堤、离岸砂坝、水下砂堤、湖、潮汐通道、砾石滩、砾石堤、砾石滩槽、泥砾滩、海蚀台地、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海礁石、连岛砂坝、河口砂坝、河口冲刷槽、砂嘴等。
海蚀穹桥(北戴河金山咀)
海蚀柱(北戴河鹰角石)
海底地貌中的水下浅滩、海湾潮流三角洲、水下砂脊、侵蚀凹地、冲刷槽、冲刷潭、潮流脊等。
4.特色地貌
河北省海岸带虽然不是太长,但各种类型的海岸地貌均有分布。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观赏价值、研究意义的典型地貌更是不少,分别是:低山麓剥蚀面和海蚀台地地貌、海岸风成沙丘地貌、潟湖平原地貌、三角洲平原地貌、贝壳堤地貌、海蚀崖—海蚀穴地貌和现代三角洲地貌。
(1)低山麓剥蚀面和海蚀台地地貌。低山麓剥蚀面形成于中更新世,在河流谷地内是第三级阶地,出山口后以喇叭口状的形态而成为低山麓剥蚀面。秦皇岛市区和山海关区海拔20~50米的浅丘即是。一般情况下,在太行山、燕山山麓的其他地区,其前缘逐渐埋没于晚更新世洪积扇面之下。唯有此地,出山口后却直抵海岸,前缘被中更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海水涤荡而形成海蚀平台,中更新世以后海水退去,及至晚更新世中期的海平面上涨,海水对海蚀平台前缘冲刷侵蚀,形成了海蚀崖,遂使海蚀平台又变成了海蚀台地。在低山麓剥蚀面和海蚀平台的形成过程中,东、西联峰山处的岩石相对比较坚硬,未遭到同样的命运,而以蚀余山的形式保留下了新近纪末期的唐县期夷平面——高山麓剥蚀面。
(2)昌黎海岸风成沙丘地貌。风成沙丘地貌在河北海岸带分布比较广泛,诸如滦河、青龙河洪积扇形平原和滦河冲积扇—三角洲平原上的决口扇沙丘地、古河道沙丘地,沿海岸分布的沿岸沙坝沙丘地,以及火山坡面上的沙丘地等,虽然其成因不同,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风力作用的改造。其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好、现在仍处于海风动力之下季节发生变化的昌黎海岸风成沙丘地貌最为典型。它位于滦河口以北至饮马河口之间,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面积达76平方公里。其中以滦河口至大蒲河口间发育最好。沙丘群大致平行于海岸分布,以无植被的活动沙丘为主,大多为链状沙丘,少数为新月形沙丘。沙丘走向与海岸线斜交。靠近海岸的沙丘较高,一般25~30米,向内陆逐渐降低至5米左右。沙丘两坡不对称,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沙丘背后为洼地,雨季积水形成沼泽,旱季有植被生长,已基本固定或半固定。
(3)七里海潟湖平原地貌。潟湖平原是指冰后期被沙咀、离岸沙坝、贝壳堤封闭或半封闭的海域,在河流和海流充填泥沙后形成的平原。在渤海湾的北岸和西岸均有潟湖平原发育,但以七里海潟湖平原地貌发育得最典型,保存得也较好。它位于滦河口以北和昌黎海岸风成沙丘之间向陆的地带,南北方向长5.5公里,东西最宽处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上游有3条河流汇入潟湖,不断供应淡水,下游东北端有潮流通道穿过滨海沙丘与渤海连接,海水又可以周期性的补给,从而造成潟湖的特殊沉积环境。
地层资料表明,潟湖靠海一侧的沙地之下是潟湖相灰黑色淤泥质黏土,含大量根系及有机质,并向中部加厚,下伏分选很好的纯净沙层,沙层夹贝壳碎片和植物根系,不含淤泥,可能为海滩沉积。潟湖向陆一侧为泛滥平原物质覆盖。由此可以推测古七里海潟湖的范围较今要大得多。
(4)三角洲平原地貌。三角洲平原系指河口地区河流和海洋交互作用形成的堆积平原。渤海湾北部海岸带主要是滦河、青龙河在全新世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冲积扇—三角洲地貌组合体,自西而东依次是迁安晚更新世洪积扇面上的河流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冲蚀的陡坎以下地区的冲积扇—三角洲,前缘已伸入到了20米等深线附近;以滦县为顶点的冲积扇—三角洲,水下部分延伸到了20米等深线以下,覆盖在滦河晚更新世洪积扇之上;青龙河洪积扇面上的河流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冲蚀的陡坎以下地区的冲积扇—三角洲,前缘也伸入到了20米等深线附近,并覆盖在青龙河晚更新世洪积扇之上。渤海湾西部海岸带则是中全新世以来,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河流单独入海时形成的小型三角洲,自北而南有宁河永定河三角洲,天津黄河三角洲,青县(大口河)黄河、漳河、滹沱河三角洲和孟村黄河三角洲。其中,除青县三角洲前缘已伸进渤海湾外,其余河流三角洲前缘均已接近海岸线。三角洲之间是潟湖平原。它们共同构成了潟湖—三角洲平原。
渤海湾西岸第二道贝壳堤(天津上古林)
(5)贝壳堤地貌。贝壳堤是由各种死亡的海洋贝壳或贝壳碎片组成的堤,主要由海水动力形成、分布在高潮线部位并与其平行。它是海平面在下降过程中的稳定时期形成,有几次稳定就有几道贝壳堤。这些贝壳堤构成了贝壳堤地貌。渤海湾西岸共有4道贝壳堤分布,自陆地至海岸分别是:第4道贝壳堤,北起黄骅同居,向南经阎北、翟庄、孙庄、小王庄、北尚庄、王徐庄、沈庄至苗庄,天津市育婴堂和静海县四小屯的地下可见其埋藏层,距海岸22~45公里。第3道贝壳堤分北、中、南3段,北段在天津境内小王庄、张贵庄、巨葛庄、南八里台、中塘;中段北起北大港,向南分3支:西支为大苏庄、小刘庄、窦庄,中支为坡汇、友爱,东支为沙井子;南段北起黄骅王肖庄,向南经武帝台、常庄至边庄,距海岸11~35公里。第2道贝壳堤,北起天津白沙岭,向南经军粮城、泥沽、上沽林、马棚口、河北省岐口至狼坨子,距海岸0~20公里。第1道贝壳堤,基本沿海岸分布,北起蓟运河口,南至马棚口与第2道贝壳堤相合。4道贝壳堤中,以第2道堤规模较大,断续长达95公里,宽50~60米,局部宽达200~300米,高出地面一般1~2米,局部高5~8米。贝壳层厚度多在2~5米间。第3、4道贝壳堤已被现代冲积层掩埋,有的地段已被人为活动夷平,因此,地面残留较少。仅有的残留部分,一般宽20~50米,高不足1米,个别地段宽100~200米,高2米左右,贝壳层厚度小于1米,个别达2米。第1道贝壳堤规模最小。贝壳堤的横截面不对称,均是向陆坡陡,向海坡缓。C14测年(碳十四测年是同位素测年的一种方法),第4、3、2、1道贝壳堤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4000~5000a、3800~3000a、2500~1000a、1000a之后。
(6)海蚀崖—海蚀穴地貌。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所在的地貌部位是海拔50—20米的低山麓剥蚀面,前缘逐渐降低并过渡为海拔20~5米的海蚀台地。台地的前缘就是陡峭的海蚀崖,崖壁上发育着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海蚀穴,以北戴河金山咀海蚀台地最为典型。它高出海面15~20米,由北面高17米的鸽子窝海蚀柱往南,通过东缘海蚀崖和南缘的海蚀崖到南天门,长达1.5公里。柱壁与崖壁上发育着海蚀龛、海蚀穴、海蚀槽、海蚀洞、海蚀沟、海蚀天生桥。海蚀崖前缘有高出水面1~2米的海蚀平台,平台的基岩和后缘砾石的平面上残留着有出水槽遗迹的两个并列的圆形海蚀壶穴。
鸽子窝
(7)现代三角洲地貌。滦河入海口处发育了现代三角洲,是滦河于1915年突破八爷庙大沙丘后形成的,距今已有百年历史。1985年测量,三角洲向海伸进9公里左右,年伸进速度123~138米,属于弱潮汐堆积型三角洲。前端发育有岸外沙坝。三角洲地面平坦,有河床、汊道、潮沟等微地貌发育。河流汊道自顶点向前缘呈放射状,但左侧汊道多于右侧汊道。主汊道呈微弯曲型,发育有边滩、冲沟。潮沟在三角洲边缘地带呈并行状,均较短小,向内侧尖灭,仅少数潮沟可上伸至三角洲中部。组成物质多为粉砂、粉细砂和亚砂土互层,砂层中有水平层理。三角洲外围的岸外沙坝很发育,坝内为潟湖。沙坝间有不宽的潮流通道沟通外海和潟湖。沙坝以外,有水下三角洲发育,前缘一直分布到13米等深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