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述评

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述评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界对胡应麟小说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分类、小说观念、小说虚实、通俗小说研究等方面。此外,胡氏对小说的辨伪与考证、小说史的勾勒、小说研究的学术方法等重要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注意。[1]胡应麟研究渐趋深入,其小说思想已为学界所日益关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必将对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大有裨益。

提 要:胡应麟是明代大学问家之一,在文学、史学、文献学等领域均颇有建树,其小 说思想值得研究。学界对胡应麟小说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分类、小说观念、小说虚实、通俗小说研究等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此外,胡氏对小说的辨伪与考证、小说史的勾勒、小说研究的学术方法等重要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注意。

胡应麟(1551—1602)不仅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而且是有明一代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问家之一。他毕生以藏书、读书和写作为乐,一生著述宏富,多达四百余卷,在文学、史学、文献学等领域均颇有建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大家。在其著作中,《九流绪论》、《三坟补逸》、《四部正讹》、《二酉缀遗》、《华阳博议》、《庄岳委谈》等篇所包含的小说思想极其丰富,“比他的诗歌理论更为重要的思想资料,更值得加以总结和介绍”。[1]胡应麟研究渐趋深入,其小说思想已为学界所日益关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必将对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大有裨益。

胡应麟小说思想在明代就引起了学者的共鸣,谢肇淛 (1567—1624)《五杂俎》说:“胡元瑞(应麟字元瑞)曰:‘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无往而非戏也,故其事欲谬悠而无根也;其名欲颠倒而亡实也。……此语可谓先得我心矣。”[2]《四库全书》将小说分为“杂事”、“异闻”、“琐语”三类,前两类大致相当于胡应麟的“杂录”、“志怪”,不能说二者完全没有丝毫学术传承关系。近代学者鲁迅也十分重视胡应麟的小说思想,在他的古代小说研究中多处吸收和借鉴了胡应麟的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但这种研究并非有意识地对胡氏小说思想进行探讨,故而比较零散,不成系统。

胡应麟小说思想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见单篇论文有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3]、 Wu Laura Hua《从汉志小说到虚构小说——胡应麟小说类型研究》[4]、吴学忠《胡应麟论小说述评》(硕士学位论文)[5]、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6]、董国炎《学科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的小说学术史成就》[7]、汪燕岗《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8]、陈丽媛《论胡应麟的文言小说分类观——兼及文言小说分类之发展流变》[9]、王嘉川《胡应麟小说史料论发微》[10]、等。此外,陈谦豫《古代小说理论管窥》[11]、黄霖《略谈明代小说理论》[12]、何华连《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13]、刘金仿和李军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现象还原——从胡应麟的“实录”理念出发》[14]、王齐洲《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之比较》[15]等文章也涉及胡应麟的小说思想。有专门章节讨论胡氏小说思想的著作有王先霈和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16]、王汝梅和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17]、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18]、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19]、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20]等。专著迄今未见。

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最为学界所关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就提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十八)以小说繁夥,派别滋多,于是综核大凡,分为六类……”,并将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情况在文中一一列举。另外,鲁迅还将纪昀的小说分类与胡应麟对比,认为纪氏小说分类“校以胡应麟之所分,实止两类,前一即杂录,后二即志怪,第析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钞录细碎者为琐语而已。”[21]十分敏锐地指出了二人在小说分类思想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当代学者多对胡应麟小说分类给予了较高评价。不少学者都认为,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打破了前人的窠臼”,给志怪小说以“相当高的地位”,“还把传奇第一次收入小说,并作为小说的第二大门类”。“就文言小说而言,胡应麟的分类是更为科学化的。”[22]探讨,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影响到现代人对小说的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关于六朝及唐代小说的分类,基本上沿用了应麟之说,这也成为现代治小说者的共识。”[23]有论者以“对小说进行类型研究的第一人”,[24]作为对胡应麟在小说分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的赞誉。唐刘知己将小说分作“十类”,并也各有例证,故说胡应麟是“小说类型研究第一人”略嫌武断,但褒扬之意溢于言表。对于胡应麟对小说分类的论述方式,有学者指出,“这个分类,没有伴以理论的解说,只是各类标出四部代表作品,让读者从实例中体会出该类的特点”。[25]“胡给小说的每种类别建立了标准的核心内容,反过来,核心作品的形式给共时的和历时的小说研究以极大方便。一方面,对一种类别的标准作品进行共时研究可以找到这种类别的定义及其明显的特征。另一方面历时研究可以说明一类作品是如何进化的。”[26]这种论述,不仅涉及胡应麟小说分类的表述特点,更是涉及到胡应麟小说分类的内在逻辑。王齐洲《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之比较》联系胡应麟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探讨,认为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是“局限在子部小说的分类”,[27]看到了本质,抓到了问题的要害。陈丽媛《论胡应麟的文言小说分类观——兼及文言小说分类之发展流变》专文论述胡应麟的小说分类观,指出胡应麟“对文言小说做出较为科学而明确的分类。他从文体艺术特征着眼,将传奇归为小说的一类;从发展演变的文学史观出发,在分类中体现小说文体的发展流变,为小说类型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28]持论公允,且有理有据。但该文以胡应麟将传奇列入小说为主要论据,认为胡应麟的小说观“与我们今天以艺术特征为文体分类标准的文艺观接近”,则略显牵强。

胡应麟小说观念的论述也较多见。有学者认为,“胡应麟考稽诸子源流,爬梳不同史籍目录对小说的分类及归纳,明确指出古今小说概念的不同”,他“从对古今小说概念的辨析入手,使小说概念明朗化、准确化,对小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9]还有学者以“‘小说’概念的精确化”来评价胡应麟小说观念的积极意义,认为胡应麟“用考据学的缜密推论,区分古今小说概念的差异,把作为学术流派的小说家同文学作者的小说家,把作为文章之一体的小说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种的小说,初步地区分开来。这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是很有意义的,是他对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30]但是,也有学者对胡应麟小说观念持一定的批评态度。有论者认为“在小说观念上,他虽然对旧有的小说观念有所突破,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拘泥于旧有的小说观念之中,有从史学角度看小说的倾向”。[31]还有论者从现代小说观出发,认为胡应麟“将‘辨订’、‘箴规’之类也归之于小说,正暴露了他对小说概念的认识还有模糊之处”。[32]有学者虽然指出“不能这样准绳古人”,但还是认为胡应麟的“小说概念不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胡应麟认为小说或近于这个,或类似那个,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有,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特征”。[33]还有人认为,胡应麟“所定义的小说文体仍像一个无所不包的集合,是一个包括许多二级分类的混合物,包括叙述的和非叙述的,文学的和非文学的,虚构的和非虚构的作品”。[34]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胡应麟所持的是传统小说观念,即“子部小说”观,这一点并无疑义。虽然他也对通俗小说进行过论述,但其充分认识到这些通俗小说与传统小说(子部小说)在语言、内容、体裁形式等多方面的差异。然而,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完全迥异的态度,说明对胡应麟小说观念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在这一问题上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

虚实问题是小说研究的关键所在,胡应麟对小说虚实的见解也常为研究者所乐道。《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所云:“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惟‘广记’所录唐人闺阁事,咸绰有情致,诗词亦大率可喜。”[35]这一观点屡为各种小说史、小说理论史以及其它小说研究论著所征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就与此近似。关于胡应麟的小说虚实观,有学者认为,“胡氏对虚构问题的论述颇为广泛、细致而有深度,他不仅肯定了小说创作中的虚构,而且努力把各种虚构区别开来,……胡氏的论述给了后人有益的启迪。”[36]有学者则分析得较为细致:“胡应麟不但指出了小说创作需要虚构,指出了评论家和研究者不应该用历史考据的眼光来穿凿附会地曲解以玄韵为宗的小说,他还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小说创作过程中的几种不同的虚构”。“胡氏看到了唐代小说创作的新特点在作意好奇,但他对作意好奇并非全面肯定,并不认为所有的作意好奇都是小说创作进步的表现。不限于一般地肯定小说创作中的虚构,而是努力把各种虚构区别开来,品评其优劣短长,探讨怎样在小说创作中更好地进行虚构,这是胡应麟的论述给我们的有益的启示,是他的理论中更有价值的内容。”[37]但也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胡应麟对虚实问题,表现出矛盾甚至二元化的态度。对古代神话传说和魏晋志怪,他抛弃了崇实标准,实质上肯定怪力乱神之作。……然而,对唐宋直到明代的传奇小说,胡应麟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他很明确地坚持崇实标准,激烈批评虚幻之作。”[38]这种见解虽不具代表性,但足以体现对胡应麟小说虚实观的另一种理解。其实,这种观点正是对胡应麟的小说虚实观有着更全面的认识。胡应麟认为“说出稗官,其言淫诡而失实,至时用以洽见闻,有足采也。”说明其并不排斥小说的虚构。但是另一方面,胡应麟的确对一些小说的虚构提出了批评意见,其原因并非胡应麟持不同的批评标准或“二元化态度”,而是以“子部”文学的特征来要求小说,即允许虚构,但虚构并非漫无边际,而是要有所“本”(根据已有的本事进行虚构),或言有所“旨”(即为了说明道理而进行虚构)。胡应麟的这种小说虚构观,与古人的虚实观念有密切联系,也与子部小说自身的独特性有关。小说虚实观是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迄今未见系统清理,而胡应麟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胡应麟对通俗小说论述并不多,仅在《庄岳委谈(下)》篇中略有论及,但学界对此却看法却最为不一。有人说:“胡应麟对小说的肯定与抬高仅限于文言小说。……听不到关于话本小说以及长篇白话小说的喝彩;有的只是指责与非难,甚至对于他们能否取得‘小说’的名份与资格也未可知……也许,正统的观念限制了胡应麟的视野,造成了胡氏小说观的狭隘与近视。这样说来,小说发展的方向是超出胡氏的认识力的。”[39]也有人不以为然:“胡应麟对于白话通俗小说存有偏见的同时,也做了一定的研究”。[40]也有论者亦褒亦贬,认为“胡应麟以开阔的视野观照文言小说,发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转而面对白话小说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偶尔检阅某些白话小说时仍能以一个鸿儒的睿智发现白话小说独到的艺术价值……他是站在传统的高雅文学的立场上,鄙称《水浒传》这类通俗小说是‘至下之技’;同时,他也看到《水浒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41]刘天振等《论胡应麟〈水浒传〉研究之贡献》专文论述胡应麟《水浒传》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指出胡应麟“对于《水浒传》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诸如本事、作者、版本、结构、语言,以及《水浒传》在明代的传播等,都曾发表过精辟之见,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思路。”[42]文章选取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内容,挖掘较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胡应麟的通俗小说研究成就。作为严谨的学者,胡应麟所论主要为子部小说,将通俗小说排斥在子部小说之外,符合当时的一般看法,也是合情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胡应麟对通俗小说作出一些批评,代表了一般正统文人对通俗小说的基本态度。但是,他对通俗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客观公正的进行了评价。作为传统学者,胡应麟虽从文体角度贬抑通俗小说,从通俗小说的深刻立意、成熟的语言艺术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三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赞赏,显示出了独特的眼光。

胡应麟重定九流而提高了小说地位也为研究者所注意到。胡应麟打破传统的“九流十家”的定论,重新“更定九流,一曰儒,二曰杂(原注:总名法诸家为一,故曰杂,古杂家亦附焉),三曰兵,四曰农,五曰术,六曰艺,七曰说,八曰道,九曰释”。[43]这对小说地位的提高无疑是有益的。故有论者认为,胡应麟“把小说和整个文化绑在一起,在比较中提高小说地位。若不如此,小说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只是针对自身而言,在文化结构中仍然是低贱不入流的东西。……班固之前,孔子已经定下评价小说的基调;晚明以后,清代人的见解又趋谨慎保守。所以胡应麟更定九流,重评小说,实为整个中国古代对文言小说的最高评价”。[44]胡应麟“重定九流”根植于其对学术文化的发展变化的敏锐意识,他意识到,“秦汉前诸子,向、歆类次其繁简固适中,以今较之,殊有不合者。……叙子书者犹以昔九流概之,其类次既多遗失,其繁简又绝悬殊”,所以“重定九流”,将小说从“九流十家”的末位提高到第七位,仅认为胡应麟主观上有意识地提高小说地位这一方面来看,可能还不够全面。

王嘉川《胡应麟小说史料论发微》另辟新路,从史料学角度透视胡应麟小说思想,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结论都有一定新意。文章认为“胡应麟认识到小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虽然小说非记事之史学著作,‘尽采’以入史并不妥当,但却可以把它作为史料来看待,适当地采以入史。”胡应麟“既看到了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又看到了二者的联系,颇具辩证色彩。”[45]其实,这正是胡应麟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似子而浅薄,近史而悠谬”这一历史特征的准确把握。

综上可见,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已经在小说分类、小说观念、小说虚实、通俗小说研究等各个重要的“点”上展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单篇论文还是论著中的章节都是从整体性评价着眼,大多停留在是非评价的框架内,缺乏具体深入、穿透力强的分析研究,以致存在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专门针对胡应麟小说思想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文章虽有出现,但所见不多。正是在具体问题上深入不够,故而在一些表层问题上也存在诸多异见。因此,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中业已涉及的具体问题不仅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而且也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此外,胡应麟小说思想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如小说的辨伪与考证是胡氏小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认真清理和总结;胡应麟并无意构建中国小说史,但在论述中却客观地勾勒和描画了中国小说史的线条,这样全面总结前代小说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于后世小说史的构建是否有一定的垂范作用;序跋和评点是当时小说研究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表现形式,胡应麟基于什么样的学术方法和理路,执着于冷静的理论探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学者指出,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虽有片言只语为小说史家所征引,但系统的整理与全面的评价,则迄今似未见进行”。[46]只有当这些重要问题都基本得到解决,才可能对胡应麟小说思想进行全面而且客观的评价。

(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注释】

[1]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2](明)谢肇淛:《五杂俎》,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308页。

[3]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4]Wu, Laura Hua: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Dec 95 , Vol.55 Issue 2。该文为英文论文,发表于《Harvard Journalof Asiatic Studies》 (《哈佛亚洲研究学刊》),为论述和行文的方便直接译为中文。

[5]吴学忠:《胡应麟论小说述评》(硕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及文学学部,1995年。

[6]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7]董国炎:《学科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的小说学术史成就》,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8]汪燕岗:《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9]陈丽媛:《论胡应麟的文言小说分类观——兼及文言小说分类之发展流变》,载《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

[10]王嘉川:《胡应麟小说史料论发微》,载《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1]陈谦豫:《古代小说理论管窥》,载《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12]黄霖:《略谈明代小说理论》,载《语文学习》1984年第11期。

[13]何华连:《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载《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

[14]刘金仿,李军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现象还原——从胡应麟的“实录”理念出发》,载《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5]王齐洲师:《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之比较》,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16]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17]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8]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9]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5页。

[2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5页。

[23]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95页。

[24]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25]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447页。

[26]Wu,Laura Hua:《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Harvard Journalof Asiatic Studies》, Dec 95, Vol. 55 Issue 2,第536页。

[27]王齐洲师:《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之比较》,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第170页。

[28]陈丽媛:《论胡应麟的文言小说分类观——兼及文言小说分类之发展流变》,载《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第245页。

[29]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30]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14页。

[31]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第15页。

[32]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33]汪燕岗:《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75页。

[34]Wu,Laura Hua:《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Dec 95,Vol.55 Issue 2,第369页。

[35](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36]何华连:《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载《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第50页。

[37]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16页。

[38]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39]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95页。

[40]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7页。

[41]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42]刘天振,程莉:《论胡应麟〈水浒传〉研究之贡献》,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25页。

[4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44]董国炎:《学科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的小说学术史成就》,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第54—55页。

[45]王嘉川:《胡应麟小说史料论发微》,载《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4页。

[46]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