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闻一多先生《乐府诗笺》,对汉乐府诗歌逐篇笺注,是汉乐府研究的重要参考。其中《巫山高》一诗的笺注,有些论断仍存一定争议,有些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均可作进一步探讨。其中,“巫山”断为“濠西之巫山”,并无确切依据,巫山当另有所指;“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一句,并非“讹互不可属读”,可试作解诂;全诗标点未能体现诗歌的内涵,更未展示出汉乐府诗歌形式的独特美感。
《巫山高》是汉代“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的第七首,最早见载于《宋书》卷二十二《乐志》,现加上标点抄录于下:
“巫山高,高以大;
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
汤汤回回,临水远望。
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
谓之何?”[1]
在汉代乐府诸多名篇中,《巫山高》不仅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上有独自的特色,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其问世以来,就得到文人们的高度关注,自南北朝以后,历代仿作不绝,其中不乏名家,如王融、沈佺期、卢照邻、孟郊、李贺、李白、王安石、解缙等人均有同题诗作。然而,就是这样重要的一篇作品,在今天仍然存在不少的疑问。闻一多先生有《乐府诗笺》,对汉乐府诗歌逐篇笺注,解决了不少难题,素为学界所重,是汉乐府研究的重要参考。其中《巫山高》一诗的笺注,有些论断仍存一定争议,有些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均可作进一步探讨。学识所限,如有疏漏,还乞方家不吝指教。
一、“巫山”之所指
《乐府诗笺·巫山高》云:“《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附近淮水。’案此与夔蜀之高唐馆同名,以地名迁徙之例推之,疑濠西淮水附近之高唐馆,其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此诗巫山淮水并称,即濠西之巫山也。”[2]
闻一多先生认为,《巫山高》中的“巫山”,“即濠西之巫山”,此巫山就在淮水附近,故而诗中将“巫山淮水并称”,似乎合情合理。
闻一多先生所认为《巫山高》中的巫山即“濠西之巫山”,其主要根据是《南部新书》所载“濠州西有高唐馆,附近淮水”。战国时期宋玉有名篇《高唐赋》,多次表明楚怀王所见的神女是“巫山之女”,处“巫山之阳”,为“高唐之客”。可见,“高唐”就在“巫山”,因此,寻得有“高唐”处,便离“巫山”不远了。
查《南部新书》,的确载有“濠州西有高唐馆,附近淮水”之说,然而就在此说之后,紧接着还有一段话:“御史阎敬爱宿此馆,题诗曰:‘借问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胜阳台。今朝寓宿高塘馆,神女何曾入梦来。’轺轩来往,莫不吟讽,以为警绝。有李和风者,至此,又题诗曰:‘高唐不是这高塘,淮畔江南各一方。若向此中求荐枕,参差笑杀楚襄王。’读者莫不解颜。”[3]
也就是说,《南部新书》虽载明“濠州西有高唐馆”,但紧接着又借两篇诗作来说明,将此“高唐”误作彼“高唐”,是要闹笑话,甚至落下历史的笑柄的。可见,《南部新书》所载史料本身就已说明,此“高唐”绝非宋玉《高唐赋》中之“高唐”。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濠州西有高唐馆”虽然“附近淮水”,但此“高唐馆”附近是否存在一个“巫山”?闻一多先生所说,高唐馆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根据是什么呢?如果说根据宋玉《高唐赋》,有“高唐”处即有“巫山”,前已说明此“高唐”并非彼“高唐”,因此,此“高唐馆”附近也就不一定存在巫山了。
濠州,原名为豪州,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东部,春秋末钟离子之国,晋侨置徐州,安帝时为钟离郡,宋废入南兖州,齐置北徐州,北齐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以地枕濠水,更名曰濠州。[4]遍查相关历史地理文献,未见濠州及其附近有“巫山”的相关记载。因此,“濠西之巫山”一说,并无确切依据。“濠西之巫山”说,始自闻一多,今袭此说者不少,但从未有人深究其缘由,事实上,无论是提出此说者的闻一多先生,还是后袭其说者,均没有对这一结论提供过确切的论据。故“濠西之巫山”之说,其结论并不可靠。
有学者考证,中国历代地名中的巫山多达七处之多,[5]但有些“巫山”地名出现在汉乐府《巫山高》创作时间之后,有些是并非实有巫山之名,而是学者从相近的“巫咸山”、“海巫山”等名称推论而来。从史料来看,汉代以前,明确有记载的“巫山”,大抵只有三处:一是《左传》襄公十八年所载“文侯登巫山以望晋师”之“巫山”,据杜预注,其位于“卢县东北”,即今山东长清县一带;二是《越绝书》卷八所载“神巫之官也,死葬其上”的“巫山”,在今山西省北部山阴县;三是楚巫郡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从《巫山高》诗意来看,巫山所处位置是否在淮水附近并不是必须的条件,但巫山一定是一座高大险峻的山峰,这样才能与下文的“淮水深”相互对比映衬,才符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巫山高》中的“巫山”更可能是楚国巫郡的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当然,笔者的这一推断,还有更多的历史文献依据,论题所限不便展开,容另文专论。
二、“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之义
《乐府诗笺·巫山高》云:“自‘害梁’以下,讹互不可属读。高曳疑当为篙栧。《玉篇》‘栧同枻,楫也’,《吴都赋》‘篙工楫师’”。[6]
“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虽读来似有诘诎聱牙之处,但还未到“讹互不可属读”的地步,并非完全不可解。“高曳”释为“篙栧”,在古籍训诂中也并无前例。
此句试诂如下。
害:“曷”的借字,意为怎么,为什么。《汉书·翟方进传》(卷八十四)就有过这样的用法:“予害敢不于身抚祖宗之所受大命?”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诗书多假害为曷。故周南毛传曰:害,何也。俗本改为曷,何也。”[7]
梁:桥,原专指用木料在水上所架的桥。《诗·大雅·大明》:“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语》:“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卷二)《说文解字》:“梁,水桥也。”
不:犹“无”。为:有。害梁不为:为什么没有桥梁(渡河回到故乡)呢?
集:同“聚”,聚居之地、村庄,引申为家乡之意。《广雅·释诂三》:“集,聚也。”《太渊元冲》:“聚,集也。”聚有村落之义,如《史记·五帝本纪》(卷一):“一年而所居成聚。”《后汉书·刘平传》注:“小于乡曰聚。”(百衲本,卷三十九)《史记·秦本纪》注:“聚,犹村落之类也。”(百衲本,卷五)
无:何,多么。高:远。《广雅·释古一》:“高,远也。”我集无高,即我的家乡多么遥远。
曳:逾越,越过。《楚辞·怨思》“曳彗星之皓吁兮”注:“曳,引也。”(王逸《楚辞章句》卷十六)《文选·西京赋》“既迁既引”注:“引,致也。”“曳”由导引之义,引申为逾越、超过之义,如《文选·洞箫赋》:“状若捷武,超腾逾曳,迅漂巧兮”。(卷十七)“曳水何梁”的意思是,想要渡过河水,可是没有桥梁啊。
综上,“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之义,应为:(我想东归故里,)为什么没有桥梁呢?我的家乡多么遥远,想渡河何处是桥梁?也就是说,此句是作者在河边,反复咏唱无桥可以渡河,但又十分希望回到家乡的思想情感。此正应〔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巫山高》所言:“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8]
三、全诗的标点问题
在《乐府诗笺》中,闻一多先生用现代标点对《巫山高》进行了标示,具体情形为:“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9]其中,“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一句因“讹互不可属读”未进行标点。
汉乐府《巫山高》的创作年代,多认为是汉武帝时,然〔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认为:“后儒(遂)以乐府之名起于武帝,殊不知孝惠二年已命夏侯宽为乐府令,岂武帝始为新声,不用旧辞也?”[10]〔清〕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证例略》也说:“刘勰《文心雕龙》谓汉武始立乐府。师古不察,袭谬以注《汉书》(按见《礼乐志》)。由此读《铙歌》者,以为皆武帝时作。是大不然。高祖爱巴俞歌舞,令乐人习学之;嗣是乐府遂有巴俞鼓员矣。孝惠二年,夏侯宽为乐府令矣。读《思悲翁》、《战城南》、《巫山高》三篇,知《铙歌》肇于高祖之时。”[11]自《巫山高》开始创作的汉高祖时期至《宋书》编撰的南北朝(齐)时期,年代已较为久远,且其间战乱频仍,如有一些讹误或脱漏,乃致于无法句读,亦是在所难免。
然而,据《晋书·乐志》载,“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12]也就是说,包括《巫山高》在内的汉代“鼓吹铙歌”,均是“乐人传习,口相师祖”,这种演出和传承均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并不容易轻易失传,也不允许发生大的错误。因此,断言诗歌传承出现讹误而不可解,或显武断。
同时,正因为这一类作品有着重要的音乐功能,因此,除了对音乐的要求之外,便是对诗歌语言和内容的要求,要求在语言和内容上要简洁明白,反映时事,通俗易懂,便于传唱。这些特点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优良传统,不断地被后世文人回顾和传习(最典型的要算唐代的新乐府运动)。那么,较早出现的且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汉乐府作品《巫山高》,更应该具有这种典型的特点,理解这一作品的意义和为其进行标点,应当注意到这一典型特点。
笔者为汉乐府《巫山高》进行的标点,已在本文开头列出。前四句,每句三字,且一二句与三四句呈对句形式;五至八句,每句四字,五六句与七八句呈对句形式,均是反问句。九至十三句,基本还是每句四字,但最后两句,一句七字,一句三字,打破了四字句常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深挚的情感。这样,全诗呈现出一种诗歌体裁独有的结构美和韵律美,也表现出了汉乐府通晓流畅、简洁明了的典型特征。
事实上,在汉乐府诗歌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如《乐府诗集》卷六十二《杂曲歌辞二》中有一首《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13]其出现的年代与《巫山高》同时而略晚,表达的思乡情感,想归家却无法渡河的境况,远望、悲歌、无言哭泣等情景,均与《巫山高》十分类似。更值得注意的是《悲歌行》的语言风格,整首诗歌句式整齐,多用对句,全诗中呈现杂言句式的转换,与《巫山高》大体相当。再如汉乐府歌辞《古歌》:“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14]用更成熟的句式和平易的语言风格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对于《巫山高》诗歌进行标点,在充分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参照相同时期的同类作品,尽量展示出这首古老而优秀的诗篇自身的语言、节奏和内容方面的美。
(载《兰台世界》2013年第7期)
【注释】
[1]〔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1页。
[2]闻一多:《乐府诗笺》,《闻一多全集(第5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2—723页。
[3]〔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年,第113页。
[4]〔唐〕杜佑:《通典》,四库全书本,卷一百八十一。
[5]杨铭:《巫山得名、诸多地望及其历史内涵考》,《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15—20页。
[6]闻一多:《乐府诗笺》,《闻一多全集(第5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3页。
[7]〔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41页。
[8]〔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28页。
[9]闻一多:《乐府诗笺》,《闻一多全集(第5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2—723页。
[10]〔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4页。
[11]〔清〕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证例略》,转引自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7页。
[12]〔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页。
[1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98页。
[1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