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孙满观秦师

王孙满观秦师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周幽王被废,郑武公以卿士身份辅助周王室。郑庄公,郑国国君,名寤生,郑武公之子。周襄王十三年,郑国攻打滑国。襄王派游孙伯为滑国求情,郑国人扣押了游孙伯。襄王大怒,打算借助狄国力量讨伐郑国。十七年,襄王调动狄兵攻打郑国。文王的儿子聃季的封国。聃郑同为姬姓,这是同姓为婚,不合礼制。襄王非常感激狄君,准备立他的女儿为王后。

卷二 周语中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襄王十三年〔1〕,郑人伐滑〔2〕。王使游孙伯请滑〔3〕,郑人执之〔4〕。王怒,将以狄伐郑〔5〕。富辰谏曰〔6〕:“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7〕。’周文公之诗曰〔8〕:‘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9〕。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10〕;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11〕;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12〕也,无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13〕,征于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14〕,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15〕。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

【注释】

〔1〕襄王:东周第六位王,名郑,周惠王之子。十三年:即前639年。〔2〕滑:姬姓小国。〔3〕游孙伯:周大夫。请滑:为滑请免。〔4〕执:扣押,拘捕。〔5〕以:凭借。狄:隗姓国家。〔6〕富辰:周襄王大夫。〔7〕谗阋(chánxì):攻讦争吵。〔8〕周文公:周公旦,“文”是其谥号。诗:指《诗经·小雅·棠棣》。〔9〕败:破坏。亲:亲情。〔10〕郑武、庄:指郑武公和郑庄公。郑武公,郑国国君,名滑突,郑桓公之子。周幽王被废,郑武公以卿士身份辅助周王室。郑庄公,郑国国君,名寤生,郑武公之子。平王东迁,桓王即位,诸侯有人不来朝见,郑庄公奉命讨伐。平:周平王,名宜臼,西周幽王之子。桓:周桓王,名林,周平王之孙。〔11〕晋、郑是依:指周东迁,凭借郑武公和晋文公之力。〔12〕忿(fèn):怨恨。置:放弃。〔13〕征:征召。此指求助。他:此指狄人。〔14〕章怨外利:张扬内部矛盾而使外人得利。 〔15〕令闻:美好声誉。

【译文】

周襄王十三年,郑国攻打滑国。襄王派游孙伯为滑国求情,郑国人扣押了游孙伯。襄王大怒,打算借助狄国力量讨伐郑国。富辰劝谏说:“不可以。古人有句话说:‘兄弟在墙里争吵,但能抵御侮辱自己的外人。’周公旦在《诗经·小雅·棠棣》中说:‘兄弟在墙内争吵,却会共同抵御墙外侮辱自己的外人。’像这样,兄弟的争斗是内部的,即使争斗却不会伤害亲情。对天子来说郑国是兄弟之邦,郑武公、郑庄公在平王迁都、桓王平乱中立下大功;我们周得以东迁便是依靠着晋文公、郑武公;子颓之乱,又是郑厉公帮助平定的。现在因为小小的怨忿而抛弃它,这是因小的怨怒而抛弃大的恩德,这样恐怕不行吧!况且兄弟之间的怨忿不求助外人来解决,求助外人,则会使外人获利。张扬兄弟之间怨忿而使外人获利,这是不义;抛弃亲族而亲近异族狄人,这是不祥;用怨忿来回报恩德,这是不仁。义能够产生财利,祥能够侍奉神灵,仁能够保育百姓。不行义财利就不会丰厚,不吉祥福气就不会降临,不仁德百姓就不会归附。古代圣明的君王都不会抛弃这三种美德,因而才能拥有整个国家,使百姓和睦安宁,美好名声久传不衰。大王还是不要抛弃这些美德。”襄王不听劝谏。十七年,襄王调动狄兵攻打郑国。

王德狄人〔1〕,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2〕。由之利内则福〔3〕,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4〕,杞、缯由大姒〔5〕,齐、许、申、吕由大姜〔6〕,陈由大姬〔7〕,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8〕。昔鄢之亡也由仲任〔9〕,密须由伯姞〔10〕,郐由叔妘〔11〕,耼由郑姬〔12〕,息由陈妫〔13〕,邓由楚曼〔14〕,罗由季姬〔15〕,卢由荆妫〔16〕,是皆外利离亲者也。”

【注释】

〔1〕德:感激。狄人:指狄国国君。〔2〕阶:阶梯。〔3〕由之利内则福:《国语集解》本“由之”在“则福”之后。〔4〕挚、畴:任姓国家。大任:指太任,周王季的妃子,周文王的母亲。〔5〕杞、缯:姒姓国家。大姒:指太姒,周文王的妃子,周武王的母亲。〔6〕齐、许、申、吕:姜姓国家。大姜:指太姜,周太王的妃子,周王季的母亲。〔7〕陈:国名,妫姓,舜的后代所建。大姬:周武王的长女,周成王的姐姐,嫁给虞胡公而封在陈。〔8〕亲亲者:使亲人亲睦。〔9〕鄢(yān):国名,妘姓。仲任:仲任氏之女。 〔10〕密须:国名,姞姓。伯姞:密须国的大女儿。〔11〕郐(kuài):国名,妘姓。叔妘:郐国的小女儿。〔12〕耼(dān):同“聃”,国名,姬姓。文王的儿子聃季的封国。郑姬:郑国女子,聃季的夫人。聃郑同为姬姓,这是同姓为婚,不合礼制。〔13〕息:国名,姬姓。陈妫:陈国女子,做息侯夫人。〔14〕邓:国名,曼姓。楚曼:邓国女子,楚武王的夫人。〔15〕罗:国名,熊姓。季姬:姬姓女子。〔16〕卢:国名,妫姓。荆妫:卢国女子,做了楚国的夫人。荆,指楚国。

【译文】

襄王非常感激狄君,准备立他的女儿为王后。富辰说:“不可以,婚姻是招致福祸的阶梯,由此给本国带来好处便是福,对他国有好处而对本国不利便是祸。现在大王与狄国结为婚姻对我们不利,这难道不是招致灾祸的阶梯吗?过去挚国和畴国因为太任得福,杞国、缯国因为太姒得福,齐国、许国、申国、吕国因为太姜得福,陈国因为太姬得福,这都是婚姻关系给本族带来好处、使家族亲睦的典范。相反过去鄢由于娶了仲任氏的女儿而亡国,密须由于娶了伯姞而亡国,郐由于娶了同姓女子叔妘而亡国,聃由于娶了同姓的郑姬而亡国,息因为娶陈妫而亡国,邓因为楚曼嫁楚而亡国,罗因为娶季姬而亡国,卢因为嫁荆妫给楚国而亡国,这些都是对外族有利,而导致亲人背离而亡国的例子。”

王曰:“利何如而内,何如而外?”对曰:“尊贵、明贤、庸勋〔1〕、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2〕,官不易方〔3〕,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4〕,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若七德离判〔5〕,民乃携贰〔6〕,各以利退,上求不暨〔7〕,是其外利也。夫狄无列于王室,郑伯南也〔8〕,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狄,豺狼之德也,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9〕,是不明贤也。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庸勋也。郑伯捷之齿长矣〔10〕,王而弱之,是不长老也。狄,隗姓也,郑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亲也。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间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一举而弃七德,臣故曰利外矣。《书》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狄,封豕豺狼也,不可猒也〔11〕。”王不听。

【注释】

〔1〕庸:通“用”。勋:功。此指有功之人。〔2〕审固其心力:尽心竭力。〔3〕易方:改变政令。〔4〕百姓:百官。兆民:大众。十亿曰兆。〔5〕七德:指上文中提到的尊贵、明贤、庸勋等。离判:抛弃背离。〔6〕携贰:怀有二心。〔7〕暨:至。〔8〕南:通“男”,男服。〔9〕蔑:轻视。〔10〕郑伯捷:郑文公,名捷。故称郑伯捷。齿长:指年纪大。〔11〕封豕:大猪。封,大。猒(yàn):古同“厌”,满足。

【译文】

襄王说:“怎样是对内有好处,怎样是对外有好处?”回答说:“尊重显贵,彰明贤者,任用有功的人,敬重年长的人,爱护亲族、礼遇新人、不忘故旧。如果做到这些,那么百姓就没有谁不竭心尽力为君主效命,官府不用变更法令,财物就不会匮乏,官府的需求没有达不到的,做事便可顺利成功。百官和百姓都争相向朝廷献利,这就是对内有好处。如果背弃这七种德行,百姓就会怀有二心,每个人都为自己谋利,官府的要求达不到,这就是对外有利。狄国是夷狄之邦,在周王室没有地位,而郑却位列男服,大王却轻视他,这就是不尊敬显贵。狄人的德行如同豺狼一般,而郑国一直守循着周室的法制,大王却蔑视它,这是不彰明贤者。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受到过郑国的恩惠,大王却要抛弃它,这是不任用有功的人。郑文公年长,大王却把他当作年轻人看待,这是不尊敬年长者。狄是隗姓国家,郑出自宣王,大王却虐待它,这是不爱护亲族。就礼来说,新人不可以替代旧人,大王却要用狄国女子取代姜氏、任氏女为王后,这不仅有违礼法,而且是抛弃故旧之嫌。大王这一举动而抛弃七种美德,所以臣认为这样做让外人得利。《尚书》中说:‘只有忍耐,事情才会成功。’大王不忍小的忿恨而抛弃郑国,还要娶叔隗为王后引狄入室。狄人像野猪豺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襄王不听。

十八年,王黜狄后〔1〕。狄人来诛杀谭伯〔2〕。富辰曰:“昔吾骤谏王〔3〕,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4〕!”乃以其属死之〔5〕

【注释】

〔1〕黜:罢免,废黜。〔2〕谭伯:周大夫,食邑在谭(今河南武陟),史称谭伯。〔3〕骤:屡次。〔4〕怼(duì):怨恨。〔5〕属:部属。

【译文】

十八年,襄王废了狄后。狄人前来报复,并杀了谭伯。富辰说:“过去我多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以至于遭此祸难。如果我不出来抗击狄人,大王大概会认为我怨恨他呢!”于是便率领自己的部属与狄人力战而死。

〔1〕,惠后欲立王子带〔2〕,故以其党启狄人。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于郑〔3〕,晋文公纳之。

【注释】

〔1〕初:当初。〔2〕惠后:周惠王王后。王子带:周惠王之子,周襄王之同母弟,或称叔带。〔3〕出居:出奔避难。

【译文】

当初,周惠王王后想立自己的小儿子叔带为王,因此叔带让他的党徒为狄人做内应。于是狄人攻入了周的都城,襄王出奔到郑国避难,后晋文公杀王子带并护送襄王回国就位。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1〕,王劳之以地〔2〕,辞,请隧焉〔3〕。王不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4〕,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5〕,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6〕。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7〕。内官不过九御〔8〕,外官不过九品〔9〕,足以供给神祇而已〔10〕,岂敢猒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11〕?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注释】

〔1〕晋文公: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为春秋五霸之一。郏(jiá):地名,在今河南洛阳附近。〔2〕劳:慰劳,犒赏。〔3〕隧:一说,据《国语》韦昭注:“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隧,诸侯则无也。”一说,贾逵注《国语》曰:“隧,王之葬礼,开地通路曰隧。”晋代杜预沿袭贾逵的说法,在注解《国语》时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案:据下文“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之句,可推断此处“隧”当为丧葬之礼,非六隧也。〔4〕规方千里:指王畿内千里之地。〔5〕祀:祭祀。〔6〕不庭:不直,变乱。不虞:没有意料之事。 〔7〕赖:利,私利。〔8〕内官:宫中女官。九御:是宫中九种女官,也是帝王的妃子。〔9〕外官:朝廷上的官吏。九品:即九卿。〔10〕神祇(qí):天神地祇。〔11〕百度:指各种法规、法纪。

【译文】

晋文公把周襄王护送回郏地复位,襄王赏赐土地给他,文公推辞不要,请求襄王允许他死后能用天子的隧礼安葬。襄王没有答应,说:“过去我们先王取得天下,规划京畿方圆千里的地方作为甸服,用来供给祭祀上帝山川神灵的祭品,用来贮备官员和百姓的财用,以应对意想不到的变乱和灾害。其余的土地按不同标准均分给公、侯、伯、子、男,使他们都有安定的居处,以顺应天地的意志,免于遭受灾害,先王哪有什么私利可图呢?他宫中的女官不过九御,朝廷上的官员不过九卿,仅能够供奉天地神灵罢了,哪敢放纵自己的声色口腹的欲望而破坏法纪呢?只是在生前死后衣服、器物的色彩和纹饰方面,与臣民有所不同,以表明天子是治理百姓的君王,以示尊卑不同,除此之外,天子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1〕,余一人仅亦守府〔2〕,又不佞以勤叔父〔3〕,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4〕,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5〕?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6〕。’叔父若能光裕大德〔7〕,更姓改物〔8〕,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旅于裔土〔9〕,何辞之有与?若由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懋昭明德〔10〕,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11〕,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注释】

〔1〕今:现在。天:上天。祸灾:指王子带勾结狄人叛乱之事。〔2〕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也写作“予一人”。〔3〕佞:善。勤:劳。叔父:天子称同姓诸侯年幼者为叔父。〔4〕班:分。大物:指隧礼。〔5〕爱:吝惜。〔6〕改玉改行:古代佩玉,以玉节行,具有严明的等级,佩玉改变,步伐也要跟着变化,同时代表着身份的改变。〔7〕光裕:发扬光大。大德:美德。〔8〕更姓改物:指改朝换代,自立为王。〔9〕裔土:边疆。〔10〕懋:勉励。〔11〕忝:辱没。

【译文】

“现在上天降给我们周室灾难,我自己也仅仅守住王室的府藏,我又因为无能而烦劳叔父,如拿先王的丧葬大礼来酬劳您对我的私惠,这也是叔父所应该反对并且憎恶的。因为这不是我个人的财物,否则,我怎敢吝惜呢?前人有句话说:‘佩玉变了,步伐就要改变。’叔父如果能发扬光大美德,改换朝代,为天下创造新的制度,显示您的功业,从而取得天子的礼法来镇抚百姓,我即使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现在还是我们姬姓的天下,您还将是诸侯,担负着恢复先王礼制的职责,那天子的隧礼制度还是不可改变。叔父还是继续努力发扬美德,那样的话隧礼就自然会得到,我哪里敢为了私惠而改变前代的的规章制度,以辱没天下,那我如何面对先王和百姓?又如何颁布政令呢?如果不这样,叔父有土地而设隧,我哪里能知道呢?”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译文】

晋文公于是不敢再请求隧礼,接受封赏土地就回国了。

阳人不服晋侯

王至自郑〔1〕,以阳樊赐晋文公〔2〕。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仓葛呼曰〔3〕:“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4〕,阳樊怀我王德〔5〕,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6〕,使无有远志〔7〕?今将大泯其宗祊〔8〕,而蔑杀其民人〔9〕,宜吾不敢服也!夫三军之所寻〔10〕,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羸者阳也〔11〕,未狎君政〔12〕,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13〕,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14〕?臣闻之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15〕。觌武无烈〔16〕,匿文不昭。’阳不承获甸,而祇以觌武〔17〕,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且夫阳,岂有裔民哉〔18〕?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晋侯闻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民〔19〕

【注释】

〔1〕王:指周襄王。自郑:王子带之乱,襄王于郑国避难,后在郑伯与晋侯的护送下回国复位,因此说自郑。〔2〕阳樊:地名,在今河南济源县,当时在周天子“王畿”之内。〔3〕仓葛:阳樊城中人。〔4〕劳:慰劳,犒劳。〔5〕怀:思。〔6〕布:布施。怀:来。柔:安抚。〔7〕远志:叛离之心。〔8〕泯:灭。宗祊(bēng):宗庙,家庙。〔9〕蔑:通“灭”。〔10〕寻:指讨伐,征伐。〔11〕羸:弱。〔12〕狎:熟悉。〔13〕官:官吏。征:召。〔14〕玩:轻慢。顿:疲敝。〔15〕觌(dí):显露。匿:隐藏。〔16〕烈:威武,威严。〔17〕不承获甸:阳樊原在王畿之内,属于甸服之列。现赐给晋君,因而说不承获甸。祇(zhī):恰好。〔18〕裔民:边远蛮夷地区的百姓。〔19〕出:使……出,解除包围。

【译文】

周襄王从郑国回到王都复位,把王畿内阳樊城奖赏给了晋文公。阳樊人不服从管理,晋文公便派兵包围了阳樊。阳樊人仓葛大声说道:“周王以为晋君能推行德政,故而才以阳樊城犒劳您,阳樊百姓感怀周王的德政,因此才不肯服从晋国的管理。大家都以为您将布施什么德政来感化安抚我们,让我们消除叛离之心。现在却要毁掉我们的宗庙,屠杀我们百姓,我们不服从管理还真是对的。诸侯三军是用来征讨的应该是蛮、夷、戎、狄的边民,他们骄横、放肆、不恭,因而要武力征讨。我们这些瘦弱的阳樊人,还没有熟悉您的政令,所以不肯服从。您如果对我们施加恩惠,我们都乐于听从官员的调遣,哪里敢抗逆政令,更用不着您兴师动众!您如此炫耀武威,恐怕是滥用武力而使军队疲敝吧?我听说:‘武力不要随意展示,文德不要刻意隐藏,随意展示武力就会失去威严,刻意藏匿文德就无法彰显。’阳樊人在失去了甸服之列的地位之后,又刚好遇到您大肆展示武力,因此我感到很畏惧。如果不是这样,谁敢吝惜自己而不服从管理呢?再说阳樊并没有蛮夷之地的边民,都是周天子的近亲,您怎么能虐杀他们呢?”晋文公听了这些话,说:“这是道德高尚人所说的话呀!”于是解除了对阳樊的包围。

襄王拒杀卫成公

温之会〔1〕,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2〕。晋侯请杀之〔3〕,王曰:“不可。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无怨。今叔父作政而不行,无乃不可乎〔4〕?夫君臣无狱〔5〕,今元咺虽直〔6〕,不可听也。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而叔父听之,一逆矣。又为臣杀其君,其安庸刑〔7〕?布刑而不庸,再逆矣。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不然,余何私于卫侯〔8〕?”晋人乃归卫侯。

【注释】

〔1〕温之会: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晋文公与齐、鲁、秦、宋、蔡、郑、陈、莒、邾等国诸侯在温地召开盟会,史称“温之会”。温,在今河南温县。〔2〕晋人执卫成公:卫成公与大夫元咺闹矛盾,会盟期间,诸侯们临时组成审判团来审理卫成公,并将他押送到周王都城(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卫成公,卫国国君,名郑,卫文公之子。〔3〕晋侯:指晋文公。〔4〕无乃:恐怕。〔5〕狱:争讼。〔6〕元咺(xuǎn):卫国大夫。〔7〕庸:通“用”,需用。〔8〕私:偏爱。

【译文】

在温地的诸侯盟会上,晋人抓捕了卫成公并将他押送到王都。晋文公请求杀了卫成公,周襄王说:“不可以。政令是君主制定而臣下推行的,君主制定政令,而臣下执行不违抗,因而君上和臣下都没有怨恨。现在叔父您制定政令却不照此办事,恐怕不可以吧?君臣之间不存在诉讼,现在元咺即是有理,也不能受理这个案件。如果君臣之间都可以有了诉讼,那父子之间也将产生诉讼,这就没有尊卑上下了。可叔父您却受理了元咺的诉讼,这是第一点违背了政令。又要为了臣子而杀掉他的君主,那还需用刑法干什么?有刑法而不用,这是第二点违背了政令。与诸侯一次会盟却两次违背政令,我担心您今后将难以号令诸侯了。如果不是这样,我又怎么会偏爱卫侯呢?”晋人于是就放卫成公回国了。

王孙满观秦师

二十四年〔1〕,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2〕。左右皆免胄而下拜〔3〕,超乘者三百乘〔4〕。王孙满观之〔5〕,言于王曰:“秦师必有谪〔6〕。”王曰:“何故?”对曰:“师轻而骄,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无礼则脱〔7〕,寡谋自陷。入险而脱,能无败乎?秦师无谪,是道废也。”是行也,秦师还,晋人败诸崤〔8〕,获其三帅丙、术、视〔9〕

【注释】

〔1〕二十四年:指周襄王二十四年,即前628年。〔2〕周:周的都城洛邑。〔3〕左右:车左、车右。免胄:摘掉头盔。〔4〕超乘:跳跃上下车,不庄重。三百乘:三百辆战车。〔5〕王孙满:周朝大夫,名满,周襄王之孙。〔6〕谪:惩罚,贬谪,此指遭受挫败。〔7〕脱:散漫。〔8〕崤(xiáo):晋国地名,在今河南陕县东。〔9〕丙、术、视:指崤之战中秦国三员大将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

【译文】

周襄王二十四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路经王城洛邑的北大门。约有三百多辆战车的车左、车右只是摘下头盔、没解甲就下车致敬,然后跳跃上车。周大夫王孙满看到这些,对襄王说:“秦军一定会遭受挫败。”襄王说:“为什么?”王孙满回答说:“秦军轻率而骄横,轻率则缺少谋略,骄横则没有礼数。没有礼数就会行为涣散,缺少智谋就会自陷于险境。既入险境又行为涣散,能不失败吗?秦军如果不溃败,这只能说是没有天理了。”这次行动,在回国途中,秦军在崤山被晋人打败,三员大将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也被俘虏。

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

晋侯使随会聘于周〔1〕,定王享之肴烝〔2〕,原公相礼〔3〕。范子私于原公曰〔4〕:“吾闻王室之礼无毁折〔5〕,今此何礼也?”王见其语,召原公而问之,原公以告。

【注释】

〔1〕晋侯:即晋景公,名獳(nòu),晋成公之子。随会:姓祁,名会,晋国正卿。因随和范两地曾是其采邑,故又称随会或范子。聘:古代国家之间遣使访问叫做聘。〔2〕定王:周定王,东周第九位王,名瑜,周顷王之子。肴烝:将煮熟牲体节解,连肉带骨放在俎上,以招待宾客。〔3〕原公:原襄公,周王卿士。相:引导,辅佐。〔4〕范子:指随会。私:私下,暗地里。〔5〕毁折:指切碎,分割。

【译文】

晋景公派随会到周进行访问,周定王用肴烝款待他,原襄公陪同接待。随会私下问原襄公说:“我听说王室的宴饮之礼牲体是不切割的,现在的酒宴用的是什么礼节呢?”定王看到他们私下交谈,便召来原公询问,原公把随会的话告诉了定王。

王召士季〔1〕,曰:“子弗闻乎,褅郊之事〔2〕,则有全烝〔3〕;王公立饫,则有房烝〔4〕;亲戚宴飨,则有肴烝。今女非他也〔5〕,而叔父使士季实来修旧德,以奖王室〔6〕。唯是先王之宴礼,欲以贻女〔7〕。余一人敢设饫褅焉,忠非亲礼〔8〕,而干旧职,以乱前好〔9〕

【注释】

〔1〕士季:随会的字。〔2〕褅郊之事:古代天子祭祀始祖和天神的大型祭祀活动。褅,祭昊天圜丘曰褅。郊,在南郊祭祀上帝曰郊。〔3〕全烝:祭祀用整个牲体,不分割。〔4〕王公:天子和诸侯。立饫(yù):韦昭注“立谓立行礼不坐也。立曰饫,坐曰宴”。房烝:宴饮用半个牲体。〔5〕女:通“汝”,你。他:别人,外人。〔6〕奖:此指辅助。〔7〕贻:赠送,此指招待。〔8〕忠:厚。亲礼:指招待亲戚的宴飨之礼。 〔9〕干:违背,触犯。旧职:先例。前好:指过去的友好关系。

【译文】

定王召随会过来,对他说:“您没听说过吗,像褅郊类的大祭牲体不切割,天子诸侯站着进行饫宴时才用半个牲体,招待亲戚的家宴则用些切割了的熟肉。今天您不是别人,晋侯派您来重修晋国与王室过去的友好关系,来辅助我们王室。只有用先王的宴饮之礼,来款待您。我怎么敢摆下房烝、全烝之宴呢,这决非是接待亲戚的宴飨礼节,还违背了先例,损害了过去的友好关系。

“且唯戎、狄则有体荐〔1〕。夫戎、狄,冒没轻儳〔2〕,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其适来班贡,不俟馨香嘉味〔3〕,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4〕。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时相见,将和协典礼,以示民训则。无亦择其柔嘉〔5〕,选其馨香,洁其酒醴〔6〕,品其百笾〔7〕,修其簠簋〔8〕,奉其牺象〔9〕,出其樽彝〔10〕,陈其鼎俎,净其巾幂〔11〕,敬其祓除,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于是乎有折俎加豆,酬币宴货,以示容合好,胡有孑然其效戎、狄也?

【注释】

〔1〕体:整个牲体。荐:进献。〔2〕冒没:通“冒昧”,行为莽撞。轻儳(chán):轻率。〔3〕班贡:进贡。俟:待。〔4〕舌人:古代的翻译人员。周代称为“象胥”,汉代称为“舌人”,南宋以后改为“通事”。〔5〕柔嘉:细软精美的食物。〔6〕醴:甜酒。〔7〕笾:竹器,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用以盛放果品等。〔8〕簠簋(fǔguǐ):指簠与簋,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9〕牺象:古代饰有鸟形、鸟羽或象骨的酒器。一说为牺尊和象尊的合称。〔10〕樽彝:古代祭礼用的酒器。〔11〕巾幂(mì):古代覆盖、裹扎东西的巾。

【译文】

“况且王室只有在招待戎狄之人时才用全牲。因为戎狄之人行为莽撞轻率,贪婪而不知礼让。这种性格若不加调治,就会像禽兽一样。他们到王都来进贡时,不用馨香美好的酒食来招待,将他们安置在门外,让翻译人员把整个牲体丢给他们。现在你们晋国是王室的兄弟之邦,我们依礼会面,要以恰当的礼节,来为百姓作个表率。因此我们选取了柔软精美的鱼肉,选用了香美的菜肴,准备了清洁甘甜的美酒,准备了大量盛放食物的竹器和簠簋等食器,捧来了鸟羽、象骨花纹的杯子,抬出了酒器,摆上了鼎俎,洗净了覆盖礼器的巾幂,恭敬地打扫了殿堂,分解牲体、切好了牲肉,然后大家一起来宴饮享用。于是就有了切割牲体等待客的礼仪,有了宴饮中酬宾的礼物,以表示亲近友好,哪能像对待戎狄那样用全牲招待呢?

“夫王公诸侯之有饫也,将以讲事成章〔1〕,建大德、昭大物也,故立成礼烝而已〔2〕。饫以显物,宴以合好,故岁饫不倦,时宴不淫〔3〕,月会、旬修、日完不忘〔4〕。服物昭庸〔5〕,采饰显明,文章比象〔6〕,周旋序顺,容貌有崇,威仪有则〔7〕,五味实气〔8〕,五色精心〔9〕,五声昭德〔10〕,五义纪宜〔11〕,饮食可飨,和同可观,财用可嘉,则顺而德建。古之善礼者,将焉用全烝?”

【注释】

〔1〕讲事:研究军旅大事。章:章程。〔2〕立:站着。烝:升,进献。〔3〕时:四时。淫:沉溺。 〔4〕月会:每月核算。旬修:每旬的事情。日完:一天做的事情。〔5〕庸:功。〔6〕文章:指花纹的纹理。〔7〕崇:敬。则:法度。〔8〕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味。〔9〕五色:指青、白、赤、黑、黄五色。〔10〕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11〕五义: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译文】

“王公诸侯站立着举行饫宴,是要研究军国大事,制定法规章程,建立大功德、表彰大事物,所以站着完成礼节,宴饮也只用半个牲体罢了。站着饮酒为了突显礼节,举办宴会是为表示和睦友好,所以每年都举行立饫不觉厌倦,每季都举行宴饮不觉过量,每月、每旬、每天的事情都烂熟于心。服饰和器物的华美能够彰明功绩,彩色的配饰可以显示德行,花纹的纹理可以比拟物象,招待应酬井然有序,容貌很恭敬,威仪有法度,美味的食物充实气志,缤纷的色彩净化心灵,纷呈的乐声彰显德行,繁复的纲纪约束行为,酒饭可口,气氛和谐,酬礼可嘉,一切都依礼而行,于是德政就建立起来了。古代精通宴饮礼仪的赞礼者,哪里用得上全牲呢?”

武子遂不敢对而退〔1〕。归乃讲聚三代之典礼〔2〕,于是乎修执秩以为晋法〔3〕

【注释】

〔1〕武子:指随会。〔2〕聚:汇集,汇编。三代:指夏、商、周。〔3〕执秩:主管爵秩的官名。这里指晋文公所制定的执秩之法。《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晋文公)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

【译文】

随会于是没敢应对便告退了。回国后便开始研习并汇编夏、殷、周三代的典制礼法,于是对晋文公所制订的执秩之法作了修订,作为晋国的法规。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1〕,发币于大夫〔2〕。季文子、孟献子皆俭〔3〕,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4〕

【注释】

〔1〕刘康公:名季子,周顷王之子,为东周刘国的开国君主,史称刘康公。〔2〕发币:分发见面礼物。〔3〕季文子:季孙行父,鲁国正卿。“文”是其谥号。孟献子:仲孙蔑,鲁国正卿。“献”是其谥号。〔4〕叔孙宣子:叔孙侨如,鲁国下卿。“宣”是其谥号。东门子:指公孙归父,鲁国大夫。

【译文】

周定王八年,派遣刘康公出使鲁国访问,并分发见面礼物给鲁国大夫。季文子、孟献子都很节俭,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家都很奢侈。

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

【译文】

回来之后,定王询问鲁国大夫谁贤能?刘康公回答说:“季孙氏、仲孙氏大概能够在鲁国长久安身立命,叔孙氏、东门氏大概要败亡吧!如果家族侥幸不亡,他们本人一定逃不掉祸患。”

王曰:“何故?”对曰:“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1〕。宽肃宣惠〔2〕,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3〕,肃所以济时也〔4〕,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5〕。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6〕?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7〕,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彻〔8〕,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9〕。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

【注释】

〔1〕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徐元诰《国语集解》本注曰“臣尚敬,君尚惠也”。〔2〕肃:整。宣:遍。〔3〕本:根基,基业。〔4〕济:成,成就。〔5〕阜:厚。〔6〕彻:通达。〔7〕上下:指君臣。隙:间隙,矛盾。〔8〕任:委派,派遣。〔9〕令闻:美好的名声。

【译文】

定王说:“为什么呢?”刘康公回答说:“我听说:作臣子的一定要遵守为臣之道,作君主的一定要恪守为君之道。政令宽和、吏治严整、教化周遍、待民慈惠,这是君主应该做到的;敬事君上、谨慎守家、恭顺为政、作风俭朴,这是臣子应该做的。政令宽和才能保障基业,吏治严整才能完成政务,处事公正才能实施教化,待民慈惠才能和睦民众。基业得到保障就一定稳固,适时行动而政令畅通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教化周遍就会普及,待民慈惠来和睦百姓就会物用富足。如果基业稳固而政令畅通,教化周遍而百姓物用富足,这样才可以长久地保育百姓,还有什么事情不顺畅呢?敬事君上以完成君命,谨慎持家以守住家业,恭顺为政以处理公务,作风俭朴以丰足财用。以敬上的态度来承受君命就不会违抗,以谨慎的态度来守护家业就不会懈怠,以恭顺的态度来处理公务就会避免受到刑戮,以俭朴来丰足财用就会远离困乏的忧愁。如果遵守君命不违抗,守护家业不懈怠,不犯法令而远离忧愁,就可以君臣没有矛盾了,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呢?君上行政通达,臣下胜任其职,所以国家能够美名远扬且长治久安。现在季孙氏、仲孙氏节俭,他们财用能够满足,财用满足家族就能得到庇护。叔孙氏、东门氏奢侈,奢侈就不会考虑匮乏,匮乏而不去考虑,忧患一定会降到他们头上,如果这样那么他们一定会加大搜刮百姓来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何况作为臣子如果奢侈,国家将不能承受,这是自取灭亡的做法。”

王曰:“几何〔1〕?”对曰:“东门之位不若叔孙,而泰侈焉〔2〕,不可以事二君。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犹可〔3〕,若登年以载其毒〔4〕,必亡。”

【注释】

〔1〕几何:多久。〔2〕泰侈:骄纵奢侈。〔3〕蚤世:指早死。〔4〕登年:犹延年,指长寿。载:行,行使。毒:害,毒害。

【译文】

定王问:“他们还能维持多久?”刘康公回答说:“东门子在鲁国的地位不如叔孙宣子,却比叔孙宣子骄纵奢侈,恐怕难以侍奉两个君主了;叔孙宣子的地位比不上季孙、仲孙,却也比他们奢侈,恐怕难以侍奉三个君主了。如果他们短寿还可免于灾祸,假若他们长寿而多行不义,一定会举家败亡。”

十六年,鲁宣公卒〔1〕。赴者未及〔2〕,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3〕

【注释】

〔1〕鲁宣公:鲁国国君,名馁,鲁文公之子。〔2〕赴:通“讣”,讣告。〔3〕殁(mò):死,去世。

【译文】

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去世。报丧的使臣还没到王都,东门氏就来报告发生变乱,东门子家逃往齐国。周简王十一年,叔孙宣子也逃到齐国,事情发生在鲁成公去世前二年。

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

简王八年〔1〕,鲁成公来朝〔2〕,使叔孙侨如先聘且告〔3〕。见王孙说〔4〕,与之语。说言于王曰:“鲁叔孙之来也,必有异焉。其享觐之币薄而言谄〔5〕,殆请之也〔6〕。若请之,必欲赐也。鲁执政唯强,故不欢焉而后遣之。且其状方上而锐下〔7〕,宜触冒人。王其勿赐。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8〕,是不赏善也,且财不给。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王曰:“诺。”使私问诸鲁,请之也。王遂不赐,礼如行人。及鲁侯至,仲孙蔑为介〔9〕,王孙说与之语,说让。说以语王,王厚贿之〔10〕

【注释】

〔1〕简王:东周第十位王,名夷,周定王之子。〔2〕鲁成公:鲁国国君,名黑肱,鲁宣公之子。〔3〕叔孙侨如:指上文的叔孙宣子。〔4〕王孙说:周大夫。〔5〕觐:臣子朝见君主。谄:讨好、奉承。〔6〕殆:大概。〔7〕方上:指上额方。锐下:指下颏尖。〔8〕贪:贪婪。陵:侵凌。盈:满足。〔9〕介:副手。〔10〕贿:财物,此指赏赐财物。

【译文】

简王八年,鲁成公要来朝见,派叔孙侨如先行进献聘礼并且告知此事。叔孙侨如见到周大夫王孙说,并和他交谈。王孙说对简王说:“鲁国叔孙氏来聘,一定有别的目的。他朝见时聘礼少,而言辞谄媚,大概是他自己主动请求来的。如果是自己要来的,一定是想得到赏赐。叔孙氏作为鲁国执政而势力强大,鲁君即使不高兴也不得不派他来。况且他的脸上额方,下颏尖,这种人最好冒犯他人。大王还是不要赏赐他。如果贪婪而强势的人来了,而满足他的私欲,这就是奖赏恶人了,况且赏赐的财物也难以满足他的欲望。因此圣人在给与不给问题上要权衡考虑的,在喜怒取予问题上也要权衡考虑。因此不主张太宽厚慈惠,也不主张太严厉苛刻,主张依德而行罢了。”简王说:“好的。”简王于是派人暗中到鲁国打听,果然是叔孙自己请求要来的。简王便没赏他财物,以接待普通使节的礼节接待了他。等鲁侯到来的时候,仲孙蔑为副手,王孙说和他交谈,他很谦逊。王孙说把情况告诉了简王,简王赏赐了仲孙蔑大量的财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