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越语下
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1〕:“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2〕。”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3〕,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4〕。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5〕;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6〕。”王弗听。
【注释】
〔1〕范蠡:越国大夫,字少伯。〔2〕持盈:保持国家强盛的局面。定倾:在危难时刻匡扶国家。节事:妥善处理日常政务。〔3〕与:赞同,顺从。〔4〕矜:夸耀。〔5〕人客:指作别人的客人。此指攻击别的国家。〔6〕靡:损害,伤及。躬身:自身。
【译文】
越王勾践登上王位三年后就打算征伐吴国。范蠡进谏说:“治理国家有三件大事要做好:国家强盛时要想办法加以维持,国家面临覆灭威胁时要想办法安定社稷,平时处理政务要得当。”越王问:“要做到这三个方面,应该怎么办呢?”回答说:“要维持国家强盛局面就一定要顺从天道,要扭转社稷覆灭的威胁就一定要顺从人道,要妥善地处理国家政务就一定要顺从地道。如果您不问我,我还不敢说。天道要求人满盈却不会外溢,气盛但不骄横,辛苦但不夸耀功劳。圣人顺应时令行事,这叫做守时。上天还没有征兆,不要主动出击;别人不挑起祸端,不要首先发难。如今您实力不够就觉得不得了,国势还没强盛,就骄傲起来;没有劳苦,却夸耀自己的功劳;上天没有征兆,就想主动攻击别国;对方没有挑起事端,自己却首先发难。这种做法忤逆天意,而且不和人心。您如果这样做,将会危害国家,伤到您自身。”越王不听范蠡的劝告。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1〕;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2〕。淫佚之事〔3〕,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4〕!”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5〕,不胜,栖于会稽〔6〕。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7〕。”王曰:“诺。”
【注释】
〔1〕逆:违反,悖逆。〔2〕卒:最终。〔3〕淫:过分。佚:放纵,放荡。〔4〕贰言:异议。此指上文范蠡劝谏的话。断:决定。〔5〕五湖:今天的太湖。〔6〕栖:据守,滞留。〔7〕身:亲自。市:好处,利益。
【译文】
范蠡又进谏说:“蛮勇,与仁德相违背;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争斗是处理问题最次的方式。玩弄阴谋忤逆德行,喜欢动用兵器,首先攻击别人的人,最终将受到伤害。做事情放纵过分,上天也会禁止的。首先挑起事端的人,没有什么好处。”越王说:“不要再有什么不同意见了,我已经决定了!”越王于是带兵征伐吴国,在五湖展开大战,结果被打败,退守到会稽山。越王召见范蠡而询问他,说:“我不听你的劝告,才落到这步田地,现在我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您难道忘了吗?维持强盛局面要顺从天道,扭转危局安定社稷要顺从人道,处理政事得当要顺从地道。”越王问:“顺从人道,该如何做呢?”范蠡回答说:“事奉吴王要言辞谦卑,礼节恭顺,再献上宝物和女乐,尊称他为天王,向他求和。如果这样还不行,君王就要亲自侍奉他。”越王说:“好的。”
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1〕,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2〕,属国家〔3〕,以身随之,君王制之〔4〕。”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5〕。
【注释】
〔1〕行成:讲和,求和。〔2〕委:交出。管籥(yuè):锁和钥匙。籥同钥。〔3〕属:托付。〔4〕制:裁制,安排。〔5〕入宦:入宫为仆隶。此指前往吴国侍奉吴王夫差。
【译文】
于是让大夫文种前往吴国请求和解,说:“请让我们士人的女儿给贵国的士做女仆,大夫的女儿给贵国的大夫做女仆,同时将我们国家礼器宝物一并献上。”吴国没有应允。文种返国后又回到吴国,说:“请允许我们交出国库的锁钥,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贵国,越王也亲自来贵国,听候吴王发落。”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求和。越王对范蠡说:“你替我在国内好好镇守。”范蠡回答说:“治理越国内政,处理百姓事宜,我比不了文种。处理国外事端,应对敌国挑衅,果断作出决定,文种赶不上我。”越王说:“好吧。”于是便让文种在国内镇守,自己带着范蠡到吴国侍奉吴王夫差。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1〕。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2〕,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3〕,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4〕,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5〕。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6〕。无旷其众,以为乱梯〔7〕。时将有反,事将有间〔8〕,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9〕,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10〕。”
【注释】
〔1〕吴人:指吴王夫差。〔2〕容畜:容纳养育。〔3〕自若:镇定自如。〔4〕正:匡正。〔5〕天殃:天降的祸殃。〔6〕殷:富裕,富足。〔7〕旷:旷废。梯:阶梯。〔8〕间:罅隙,漏洞。〔9〕恒制:常法。〔10〕须:等待。
【译文】
过了三年,吴王让越王他们回国。回到越国后,越王便咨询范蠡说:“妥善处理政事,应该怎样做呢?”回答说:“妥善处理政事应遵循地道。因为只有大地才能容纳万物,让它们成为一体,确保事事不失时令。大地滋生万物,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了滋养万物的好名声,获取了丰厚的利益。东西无论好坏,都能得以生长,用它来养活人的生命。如果时机不成熟,不能强制使它生长;事情发展火候不到,也不能勉强行事。泰然自处,考察天下政局变化趋势。等待有利时机来匡正变乱,抓住适宜的时机安定国家。君王要与百姓同耕织,为百姓消除祸害,以此避开上天降下的灾殃。还要开垦荒田,充实粮仓和府库,让百姓生活富足。不要让百姓旷废本业,而使之成为导致祸乱的阶梯。天时将会有所转变,事情也会有隙可乘,只有深刻了解天地之道,才可以获取天下事情成功的有利条件。如果吴国的事情还没有间隙可乘,天时还没有转变,君王您还是好好安抚和教育百姓,等待复仇时机到来吧。”
王曰:“不谷之国家〔1〕,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2〕,不乱民功〔3〕,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4〕,君臣上下交得其志〔5〕,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6〕,因以为常;死生因天地之刑,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是故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兵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注释】
〔1〕不谷:也作“不榖”,古代君王自谦用语。〔2〕三乐:指春、夏、秋三季的农务。韦昭注“三乐,三时之务,使之劝事乐业也”。〔3〕民功:指农事。〔4〕蕃滋:繁殖增益。〔5〕交:相互,都。〔6〕德:奖赏。虐:惩罚。
【译文】
越王说:“我的国家,也就是你范蠡的国家,你还是好好谋划一下!”范蠡答道:“治理越国内政,处理百姓事宜,按时节安排春、夏、秋三季的生产,不扰乱农事,不违背天时,使五谷丰收,百姓繁衍生息,使君臣上下都如愿以偿:在这些方面我比不了文种。处理与国外关系,应付敌国制裁,决断军国大事,遵从阴阳变化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常法,做到柔弱而不屈服,坚强而不刚愎,奖赏和惩罚的实施,都要以此为常法;生杀予夺也要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天遵从人的意愿,圣人遵从天的指示;人自然出生了,天地赐给了他形体,圣人按照天地运行规律使他长大成人。因此战胜敌人而让它没有机会报复,占有敌国的土地而不让它收回,军队在国外打了胜仗,越国上下得福;力量很小,名声却很大:在这些方面,文种却比不上我范蠡。”越王说:“好吧。”于是便让文种治理国内政务。
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
四年〔1〕,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2〕,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3〕。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4〕。吴人之那不穀〔5〕,亦又甚焉。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对曰:“未可也。蠡闻之,上帝不考〔6〕,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7〕。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王曰:“诺。”
【注释】〔1〕四年:指越王勾践由吴国回国后的第四年,即前486年。〔2〕先人:指勾践的父亲越王允常。就世:去世。〔3〕禽荒、酒荒:指沉迷于畋猎、饮酒。荒,因过分沉溺于某事而废弃了正业。〔4〕委制:顺服并接受统治。〔5〕那:对,对待。韦昭注“那,於也”。〔6〕考:成全。〔7〕蚤:通“早”。
【译文】
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四年,召见范蠡向他询问说:“先王去世,我继承王位。当时我年轻,性情不稳定,在外迷恋于田猎,在家沉溺于饮酒。从没考虑治理百姓的事,只知道坐车乘船到处游乐。结果上天降下灾祸,让越国顺服吴国受其管制。吴国人对待我也太过分了。我打算和同你商量报仇的事,现在可以吗?”范蠡回答说:“现在还不行。我听说,如果上天不成全我们,就要等待时运转变再行动。时机不到强取不吉祥。时机到了不抓住时机成就大事,反而要遭受灾难。这样就会失去威德、败坏声名,甚至被流放、逃亡以致死掉。上天时而剥夺,时而给予,有时又不肯给,您还是不要过早地打算向吴国报仇。那吴国,早晚都是您的,您要是过早动手,事情进展如何就不好说。”越王说:“好吧。”
蠡谓人事至而天应未至
又一年〔1〕,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信谗喜优,憎辅远弼〔2〕,圣人不出,忠臣解骨〔3〕;皆曲相御,莫适相非,上下相偷〔4〕,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王曰:“诺。”
【注释】
〔1〕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五年,即前485年。〔2〕优:倡优,伶优,以歌舞杂技娱人的艺人。辅、弼:指辅佐君王的左右重臣。〔3〕解骨:解体。此指人心叛离,涣散。〔4〕偷:苟且偷安。
【译文】
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询问他说:“以前我和您商量找吴国报仇,你说还不行。现在吴王沉迷于声色,置百官于不顾,扰乱百姓的农事,违逆天时;听信谗言,宠幸伶优,厌恶疏远那些直言进谏的辅国重臣,使得圣贤之士退隐不出,忠良之臣都人心叛离。他身边的人都曲意逢迎,颠倒是非,君臣都苟且偷安,现在可以报复吴国了吗?”范蠡说:“人事方面机会成熟了,但上天的征兆还没有出现,您还是姑且等一下吧。”越王说:“好吧。”
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
又一年〔1〕,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骤谏其王〔2〕,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对曰:“逆节萌生〔3〕,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4〕,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注释】
〔1〕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六年,即前484年。〔2〕申胥:伍子胥,吴国大夫。骤:屡次。〔3〕逆节:指吴王杀害忠良臣子,行为有失君道。〔4〕征:征兆,兆头。
【译文】
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询问他说:“以前我和您商讨找吴国报仇的事,您说还不行。现在吴国大夫伍子胥因为多次劝谏吴王,吴王盛怒之下杀了他,现在可以对吴国开战了吗?”范蠡回答说:“吴王暴虐不仁的行为才萌发,天地还没有显示吴国灭亡的征兆,如果我们过早征伐它,事情恐怕难以成功,还会和它一起受罚。您还是姑且等一下吧。”越王说:“好吧。”
范蠡谓人事与天地相参乃可以成功
又一年〔1〕,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2〕,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穀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3〕,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4〕,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5〕。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6〕;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7〕,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8〕,王姑待之。”
【注释】
〔1〕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七年,即前483年。〔2〕稻蟹:吃稻的蟹。韦昭注“稻蟹,谓蟹食稻也”。不遗种:指发生灾荒蟹吃光稻苗,连稻种都没留下。〔3〕参:三。古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配合,事情才能成功。〔4〕支:维持。〔5〕殆:危险。〔6〕弋猎:射猎,狩猎。〔7〕觞饮:执杯而饮,畅饮。〔8〕殛(jí):诛杀,杀死。此指(亡国的)惩罚。
【译文】
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询问他说:“以前我和你商讨向吴国寻仇,你说还不行。现在吴国发生灾荒,蟹子把稻苗都吃光了,连来年的稻种都成问题,现在咱们可以对吴国开战了吗?”范蠡答道:“上天的征兆已经出现了,但人事方面还不成熟,您还是再等等吧。”越王愤怒地说:“按道理原本就是这样的吗?还是你妄加推测欺骗我呢?我和您讨论人事,您回答说需要再三等待天时不到;现在天时到了,您又说人事不具备,这是什么原因?”范蠡回答说:“您暂且不要怪罪我。人事要和天地三者相结合,然后才能够获得成功。现在吴国刚发生灾荒,百姓都怀有惊惧之心,吴国君王臣民都知道本国的财物维持不多久,他们一定会戮力同心,拼死抵抗我们,因此现在与吴国开战,还是很危险。您还是暂且外出骑马射猎,但不要过于沉溺于打猎;可以在宫中饮酒取乐,但不要过分沉迷于酒色;可以和大夫们开怀畅饮,但不要忘记国家大事。这样以来,吴国将会放松警惕,不修德政,百姓将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让他们对统治者心怀怨恨而又吃不饱肚子,那时我们才可以执行天地的惩罚,去征伐吴国了。您暂且再等一下吧。”
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反至五湖〔1〕,范蠡辞于王曰〔2〕:“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3〕,蠡请从会稽之罚。”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4〕,莫知其所终极〔5〕。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6〕,浃日而令大夫朝之〔7〕,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8〕。”
【注释】
〔1〕五湖:指现在的太湖。〔2〕辞:辞别。〔3〕济:成功。〔4〕浮:泛游。〔5〕终极:最后的归宿。〔6〕写:摹写,描绘。〔7〕浃(jiā)日:十天。古代以干支纪日,从甲至癸为一轮,正好十天。〔8〕地主:指地方军政首长。正:通“证”,证明,作证。
【译文】
越王灭吴返国走到五湖,范蠡向越王辞行说:“您好好治理国家吧,我不再回越国了。”越王不解地说:“我不懂您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范蠡回答说:“我听说,当人臣子的,君王有忧虑的事,臣子就要奔走效劳;君王遭受耻辱,臣子就要以死拼命。从前您受辱被困在会稽,当时我之所以没以死拼命,就是为了报仇而消灭吴国。现在复仇事情已经成功了,请让我补受会稽之辱的惩罚。”越王说:“如果有谁不原谅您的缺点,不赞扬您的好处,他在越国一定不得善终。您听我的话,咱们共同管理国家。您要是不听我的话,性命不保,妻儿也要遭到杀戮。”范蠡回答说:“您的命令我知道了。您执行您的法令,我按照我的想法做事。”于是便坐着小船在五湖之上泛游,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去处。于是越王让工匠用上等金属铸造了范蠡的像,每天加以礼拜,每十天也让大夫们礼拜一次,同时把会稽山周围三百里地方封给范蠡,发誓说:“后代子孙,谁敢侵占范蠡封地,就让他在越国不得善终,天地神灵和四方的官员都来作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