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政治家和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曾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为太常掌故,迁博士,拜为太子家令,景帝时以辩智得幸,任内史、御史大夫,很受宠重,时号“智囊”。他的政治主张和贾谊基本相同,都能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提出改革主张。他力主改革政治,奖励农耕,抗击匈奴。他还针对吴王等蓄谋反叛的形势,提出削藩。但当各诸侯王以“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起兵反抗削藩时,景帝不得不腰斩晁错以缓解矛盾。晁错以对汉王朝的耿耿忠心而遭此难,实属时代及其个人的悲剧。他的政论散文有《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其中以《论贵粟疏》最为著名。
(一)《论贵粟疏》
汉文帝时,“民近战国,背本趋末”,为了解决现实矛盾,继贾谊《论积贮疏》后,晁错于文帝十年(前170)上《论贵粟疏》,主张重农抑商,发展生产,“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既增加粮食的储备,又可以入粟于边,巩固国防。文章开始以历史经验谈到粮食生产对于安抚百姓、巩固王朝统治的重大作用:“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他认为粮食的重要胜过金玉,希望文帝如古代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然而,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剥削苛重,农民一年辛苦,仍然入不敷出,处于穷困的境地: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对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得如此真切具体,没有对农民的深刻了解和同情,是写不出来的。与农民相比,商人“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交通王侯,力过吏势”。这种状况,是商人乘上之急,囤积居奇造成的,是商人对农民兼并的结果。因而,他对汉王朝没有认真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发出深沉的感叹:“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样下去,要想“国富法立”是不可能的。对此,晁错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入粟以受爵。”这样,顺于民心,所能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这对朝廷,对百姓,对鼓励农业生产都有好处。晁错的思想主张,比贾谊《论积贮疏》更具体深刻,重农贵粟的道理和措施,讲得更充足有力而切合实际。虽然“入粟受爵”最终还是有利于地主豪商,但在当时确实可以推动生产的发展,缓和农民与地主商人的矛盾。文章说理透辟,语言朴实,态度冷静,与贾谊铺张扬厉、感情奔放的文风不同。
(二)《言兵事疏》和《守边劝农疏》
为抵御匈奴,晁错提出了比贾谊更为实际的政治主张。他在这两篇文章中,首先提出“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又提出用兵和临战交兵,必要“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并主张“募民相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言兵事疏》)。把百姓按古代制度组织起来,兵民结合,以防备匈奴:“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晁错抗击匈奴的主张,较之贾谊《治安策》中的自信豪言,“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就显得更为切实有效。
(三)《贤良对策》与《论削藩疏》
晁错总结秦末之衰,是由于“任不肖而信谗信贼;宫室过度,嗜欲无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他要文帝引为鉴戒:“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另外,他主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态度比贾谊更坚决。他在《论削藩疏》中针对吴王濞的骄恣谋乱,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反迟,祸大。”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十分透辟。晁错的削藩主张使诸侯哗然。其父自颍川来召错,曰:“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为了汉王朝政权的统一巩固,他不惧个人安危,终以身殉。
晁错的政论文,善于结合实际,深入分析,立论精辟,论证周详。其冷静沉实,颇似法家韩非的文风。
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同为西汉鸿文,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相异之点。明代李贽在其《藏书》中说:“人皆以贾生通达国体,今观贾生之策,其迂远不通者,犹十而一二,岂如晁之凿凿可行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指出:“晁、贾性行,其初盖颇同。一从伏生传教必传《尚书》,一从张苍受《左氏》……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晁错之深识为伦比矣。”这些评论都是十分准确而中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