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义”又称“六诗”,见于《周礼·春官·太师》。郑玄注《周礼》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无疑是汉儒诗教观的反映,但以“铺”释“赋”却揭示了《诗经》在表现上的某些特点。也许正因如此,才使后代把“铺采摛文”的赋与《诗经》表现方法的赋联系起来。从东汉班固以来,这种看法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左思《三都赋序》说:“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扬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自诗出,分歧异派。”李善注班固《两都赋》更明确说:“《诗大序》曰:‘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故赋为古诗之流也。”元代祝尧《古赋辨体》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清代程廷祚《骚赋论》说:“赋与骚虽异体,而皆源于诗。”现代学者瞿蜕园在《汉魏六朝赋选》“前言”中说:“《诗大序》说:诗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赋即其中之一。到了后来,它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制。”
但是,由于主张这种说法的学者对“古诗之流”的“诗”理解不同,所以议论的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别。
有人认为,这里的“诗”就是指《诗经》。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所作的“序”言中说:“诗人之作,杂有赋体。子夏序诗曰:一曰风,二曰赋。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萧统在《文选序》中也说:“《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刘熙载《艺概·赋概》更明确说:“言情之赋本于《风》,陈义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现代学者徐宗文《试论古诗之流——赋》从儒家论诗的角度,认为《诗经》与汉赋有着“相同、互通之处”。他说,孔子论诗,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从诗的意义功用来说,有颂美、怨刺、事君父三个方面;二是从诗的题材内容来说,有言志抒情、多识两个方面;三是从诗的表现手法来说,有赋、比、兴三个方面;四是从诗的语言形式来说,有四言、押韵两方面。而诗的这些特点,用赋加以比照,都可以得到共同的认识(《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有人则认为,这里的“诗”是笼统的古诗。清代的魏谦升在《二十四赋品·源流》中说:“岷山导江,积石碓河。跨瀛涉汉,接轨沿波。上追统系,原始诗歌。”这里的“诗歌”显然不专指《诗经》,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诗歌。孙尧年《〈赋体源流辨〉驳议》(《学术月刊》1983年第10期)认为,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赋只是作为诗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用这种方式表达的诗,原本不合乐歌唱的,便可称为赋。也就是说,古诗有可合乐歌唱和不合乐的两种,赋由不合乐歌唱的那部分发展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