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的《昭明文选》把先秦到梁代的赋分为15类:1.京都(如班固《两都赋》);2.郊祀(如扬雄《甘泉赋》);3.耕藉(如潘岳《藉田赋》);4.畋猎(如司马相如《子虚赋》);5.纪行(如班彪《北征赋》);6.游览(如王粲《登楼赋》);7.宫殿(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8.江海(如木玄虚《海赋》);9.物色(如宋玉《风赋》);10.鸟兽(如贾谊《鸟赋》);11.志(如班固《幽通赋》);12.哀伤(如司马相如《长门赋》);13.论文(如陆机《文赋》);14.音乐(如王子渊《洞箫赋》);15情(如宋玉《高唐赋》)。
此外,属于“辞赋”类的还有五类:1.骚(如屈原《离骚》);2.七(如枚乘《七发》);3.对问(如宋玉《对楚王问》);4.设论(如东方朔《答客难》);5.辞(如汉武帝《秋风辞》)。
历代编撰赋集者大多采用此方式分类,如宋代《文苑英华》把梁末至唐代赋作分为42类:
天象、岁时、地类、水、帝德、京都、邑居、宫室、苑囿、朝会、禋祀、行幸、讽喻、儒学、军旅、治道、耕藉(附田农)、乐、钟鼓、杂技、饮食、符瑞、人事、志、射、博弈、工艺、器用、服章、图画、宝、丝帛、舟车、薪火、畋渔、道释、纪行、游览、哀伤、鸟兽、虫鱼、草木。
清代陈元龙编的《历代赋汇》,收录先秦至明历代赋作,分为38类:
正集: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典礼、祯祥、临幸、蒐[搜]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宝宇、器用、舟车、音乐、玉帛、服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鳞虫;
外集: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喻、情感、人事。
清代张维城编的《分类赋学鸡跖集》专收清代赋作,也分赋为30大部。每部之下,又分列若干细目,如“文学部第九”下载:
书籍、碑帖、文、诗、词赋、勤学、博学、书法等。
“人事部第十六”下载:
形体、壮志、早慧、交际、思慕、游览、送别、感愤、梦寐、人事杂载等。
这种分类过于琐细,有时甚至难以分辨,如在《文选》的分类中,有“情”类,又有“志”,有“哀伤”。正如姚鼐所说:“昭明太子《文选》分体碎杂,其立名多可笑者。后之编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古文辞类纂序》)由于过于琐细,一篇赋作因编纂者的理解和观察角度不同,经常在不同的集子中被归入不同的题材类型,如《长门赋》在《文选》中入“哀伤”类,在《历代赋汇》中则入“美丽”类;《登楼赋》在《文选》中入“游览”类,在《历代赋汇》中则入“览古”类,其实还可以入“哀伤”类;等等。但是在这里,作者首先按辞赋表现的题材内容分类,然后按时代先后分列作家作品。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展示历代辞赋创作题材的启承沿革,以及同类作品思想艺术的发展变化,很有意义。人们可以据此得悉历代辞赋的取材范围、作家关心和涉足的问题,或在表现和描写同类事物时采用的各种手法。现代的许多研究已将这种分类加以概括,使之更具有“类”的特征。如周振甫就曾把赋从内容上分为三类:一为言情述志,如《离骚》、《九辨》、《鸟赋》;二是咏物,如荀子《礼赋》、《智赋》,祢衡《鹦鹉赋》;三是事类,排比故事或分类叙述,如《天问》、《招魂》、《子虚赋》(周振甫《文心雕龙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