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粲《登楼赋》

王粲《登楼赋》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登楼赋》是魏晋辞赋的代表作,其作者是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小赋,王粲的《登楼赋》摆脱了赋极端铺陈的风格与相互问答的体式,抒情与行动、事件描写相结合,前后有序,通顺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鉴赏】

《登楼赋》是魏晋辞赋的代表作,其作者是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它创作于天下大乱、豪强并起、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此时王粲避中原战祸,正流落于荆州一带。他所依附的刘表徒有延揽贤才的美名,实际缺乏赏识与重用人才的眼光和能力。王粲壮志难酬,内心忧悒,又兼天涯羁旅、只身漂泊,因此更添惆怅。一日登楼,极目远眺,思乡之念和乱离之感涌上心头,于是有了这篇旷世名作。

全篇紧扣标题,由“登楼”写到“下楼”,由白昼转入黄昏、夜晚,作者把其间的景色变换和心情起伏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

第一段主要写登楼四望之景,眼前境界开阔,楼外烟波浩淼,有陶牧、昭丘,古意葱茏,更有良田沃野,花繁果盛,黍稷香飘。而后作者笔锋一转,“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境和情绪顿时堕入惆怅,为整篇赋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第二段即承接此意绪,展开了对纷纭往事的回想和对政治形势的忧思,作者写自己临风北望,山水逶迤,长路漫漫,旧乡邈远,归思缠绕,不禁泪下沾襟。同时,结合孔子、钟仪等历史典故,进一步渲染了故园之情和失路之感。第三段写下楼的经过,作者借夕阳西下、萧瑟风起、天色惨淡的暮夜之景,抒发了岁月空逝、天下罹乱的忧愁,又用求群之兽和相鸣之鸟加以比兴,更加衬托了自己飘零在外、故土难回的悲伤和怀才不遇、时不相济的忧愤,几种深沉的感情发于心内,汇聚一端,汹涌而下,读来使人不胜悲恻。

此篇赋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抒情逐段而深。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眼前之景皆着“我”之色彩,情与景相融相生,共同表现了作者复杂而深切的思想情怀。其次,就是典故和比兴的使用,这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形象生动。

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小赋,王粲的《登楼赋》摆脱了赋极端铺陈的风格与相互问答的体式,抒情与行动、事件描写相结合,前后有序,通顺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登楼赋》中的用语精美而自然,如“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等,语词既典雅工丽,又本色天然,读来气韵顿挫、音节和谐,慷慨而多文士气。这在宋之前的辞赋作品中十分鲜见。

曹丕的《典论·论文》曾高度评价王粲之赋:“王粲长于辞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浦铣《复小斋赋话》也曾说过:“《登楼赋》情真语至,使人读之泪下。文之动人如此。”皆为中肯之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