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十家赋钞》

《七十家赋钞》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除辑有《七十家赋钞》外,编有《词选》,选录唐五代两宋词凡44家160首,影响很广。《七十家赋钞》选辑自屈原至庾信70家之赋共206篇。其中先秦赋4家,汉赋34家,魏晋赋20家,南北朝赋12家。阮籍源于《庄子》,但其辞悲韵迫,是“忧患之词”,还是屈赋之属。黄立新校点本《茗柯文编》收录了《七十家赋钞目录序》。

清代张惠言辑,6卷。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自幼勤奋好学,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是清代中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博通经史,尤精《易》学和《礼》学。文学创作上,工骈文,擅辞赋,喜填词,具有多方面成就,并与恽敬开创散文流派阳湖派。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除辑有《七十家赋钞》外,编有《词选》,选录唐五代两宋词凡44家160首,影响很广。

《七十家赋钞》选辑自屈原至庾信70家之赋共206篇。其中先秦赋4家,汉赋34家,魏晋赋20家,南北朝赋12家。书前有作者的自序,序中略述了他的赋学理论,其要者有:

第一,探讨了辞赋文体的渊源。他认为,赋是一种“统乎志”、“归乎正”的文学,是“有感于心,有慨于事,有达于性,有郁于情”时自然而然地叙写世事、表达性情的文学样式。这种样式,是在“周泽衰,礼乐缺,诗终三百,文学之统熄”的背景下,由荀卿、屈原创造出来的。他认为,“赋”是《诗》风雅颂赋比兴六体之一,而且符合《诗经》“六者之体,主于一而用五”的创作原则和“述三王之道,以讥切当世”的文学精神,因此提出“赋者,诗之体也”的观点。这个观点虽然并不新鲜,但是其从文学的本质与流变、文学的创作原则和文学精神上加以认识,则具有新意。

第二,梳理了辞赋文学的流变。在序言中,张惠言用了大段篇幅论述了先秦到南北朝各时期赋家的特征与渊源,反映了辞赋文学的流变。他认为,赋体从产生之初就有两个系统,一是屈原之赋,一是荀卿之赋,两个系统后代各有承续。屈原之赋源于《诗》,传于宋玉、景差,又传于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王延寿,又传于曹植、左思、陆机、潘岳,又传于谢庄、鲍照、江淹、庾信。荀卿之赋,源于《诗》和《礼》,传于孔藏、司马迁。阮籍源于《庄子》,但其辞悲韵迫,是“忧患之词”,还是屈赋之属。从文学风格上去溯源寻流,可以理清文学的流变,但本书的划分有的比较牵强。

第三,评价了各家赋作的风格。序中条陈了各家赋作的艺术特点,正文中对各家所录辞赋也间有评说。评论各家,于屈原、宋玉、荀卿、贾谊之外,极推司马相如、扬雄,而于曹植之下,多有微词,隋以下更不复收录。从具体作品看,先秦两汉辞赋占了三分之二。可见,他论赋是以战国两汉为宗,但对于“变而不失其宗”的曹植而下至于庾信都欲有所肯定。但他又说赋至庾信,“其体之变则穷矣,后之作者概乎其未之或闻也”,则过于武断了。

本书版本较多,有道光元年(1821年)合河康氏刻本、光绪四年(1878年)宏达堂刻本、光绪八年(1882年)广东戴文堂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江苏书局刻本。黄立新校点本《茗柯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收录了《七十家赋钞目录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