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古时期文学的特点

中古时期文学的特点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说普米王子在这一地区战死,尸体安葬在拉市海附近。

前面我们介绍分析了普米族中古时期的文学作品后,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英雄传说反映出普米族先民进入父系社会后,部族中的统治者抢婚与人民反抢婚的斗争,以及他们随畜南迁到川西南地区,进入了半农半牧的社会生活后,又与毗邻的汉民族先民从征战到建立了友好相处的历史关系。

第二,地名传说反映出普米族的一些先民部落在不断随畜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与其他部族争夺牧场和盐井,在现今川西南的盐源地区至滇西北的永胜、丽江地区,与汉、纳西等民族的统治者,由征战到友好的历史关系。

第三,风俗传说和古歌,反映出普米族先民上古时期驯养牲畜家禽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还反映出与纳西、汉族先民由古羌部落分化成不同民族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怎样由母权社会生活过渡到父权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子。

第四,取经传说反映出中古时期的普米族先民,由坚持本民族的自然宗教,抵制藏族的喇嘛教,发展到部分接受藏族的喇嘛教的历史过程。

第五,动物故事反映出普米族先民解释自然、野兽和牲畜家禽特性的半牧半农社会生活意识外,还反映出本民族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关系。

第六,历史古歌反映出汉代普米族先民在川西南的生活区域,以及与汉王朝直至后来的元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

第七,礼俗歌反映出普米族先民来自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特点,以及他们所信仰的自然宗教观念。

总之,普米族中古时期的这些文学作品,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方面,反映出本民族先民汉、唐、宋、元、明、清以来,如何从游牧社会生活发展到半农半牧的社会生活,以及与汉、藏、纳西和白族先民的历史文化关系,给我们提供了史书上未曾记载的研究普米族的不少宝贵资料。

【注释】

[1]普米语,意为“天下无敌的人王”。

[2]普米语,意为“英雄的人王”。

[3]普米语,意为“神女”。

[4]古时普米族实行火葬,并请巫师念经指路。“道士”是指喇嘛教传入后的巫师。

[5]宁蒗县永宁乡忠实村普米族老人曹二千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256-257页。

[7]《〈册府元龟〉叶蕃史料校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8-19页。

[8]熊胜祥主编:《普米族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176-182页。

[9]普米族人的门上挂白刺,寓意防鬼,就是从这个传说来的。

[10]《玉龙山》1982年第1期,第58-62页。

[11]宁蒗县人大常委会普米族干部马光全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12]在火堆上泼盐水,与火炭一起烧结成黑白相间的碎盐。

[13]宁蒗县民委普米族干部马红升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14]宁蒗县人大常委会普米族干部马光全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15]宁蒗县人大常委会普米族干部熊永忠、丽江县鲁甸乡新主村普米族老人和积贵、维西县攀天阁乡甸姑村普米族老人熊德顺、兰坪县河西乡卓贝村普米族老人杨祖德等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16]即“祖宗牌位”,是借用的藏语名词。

[17]指用麻绳系住木、竹竿做成的捕禽兽的工具。

[18]王震亚编:《普米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2版。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版,第21页。

[20]指纳西族支系“摩梭人”。

[21]王震亚编:《普米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2版。

[22]《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7页。

[23]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24]杨照辉译注:《普米族祭祀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版。

[25]玛格弟:普米语,意为“不中用的人”。

[26]用热大麦酿造的一种水酒,色橘黄、味甘甜。

[27]民间文学杂志社主编:《民间文学》1983年第3期。

[28]兰坪县通甸乡弩村普米族老人熊美珍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29]“江水源头的天山”,指的是黄河源头羌塘河湟地区。

[30]指巫师。

[31]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贡嘎山”。

[32]引自杨学政同志的调查材料。

[33]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印:《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1983年6月。

[34]《〈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3页。

[35]尤中:《云南民族史》(修订本)下册,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编印,1985年8月。

[36]丽江县鲁甸乡甸头村普米族老人和仕伟、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普米族老人吉夺魁、兰坪县河西乡青峰岩村普米族老人和国发等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37]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版。

[38]宋恩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429页。

[39]普米语,意为男天神。

[40]兰坪县通甸乡弩弓村普米族老人熊美珍口述,本书作者记录。

[41]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版,第73-74页。

[42]熊胜祥主编:《普米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14-515页。

[43]王震亚编:《普米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2版,第350-352页。

[44]马帮的头领。

[45]兰坪县文化馆施中林供稿,本书作者整理。

[46]即“孩子”。

[47]指开火山地。

[48]指古代成年的年龄。

[49]熊胜祥主编:《普米族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10-12页。

[50]宁蒗县永宁乡温泉瓦都村普米族老大妈扎尔布尺唱,本书作者记录。

[51]段宝林、过伟编:《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366页。

[52]宁蒗县永宁乡木底箐村普米族恕人怒卡唱,本书作者记录。

[53]兰坪县通甸乡弩弓村普米族杨发玉唱,本书作者记录。

[54]《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55]陶学良:《彝族文学杂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月版,第174页。

[56]同上。

[57]熊胜祥主编:《普米族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30-538页。

[58]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印的《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1980年9月,第1页。

[59]普米语,即“有密林的江水源头”之意,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的青藏高原。

[60]熊胜祥主编:《普米族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2-3页。

[61]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清)佟镇纂之《康熙鹤庆府志》,第189页。

[62]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45页。

[63]《山茶》1989年第3期,第75-77页。

[64]《西藏民间歌谣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65]寓意数点了祭羊身上的十三截骨肉,以示齐全。

[66]寓意给祭羊打上了暗号,以示不能与其他活着的羊相混。

[67]指《给绵羊的来历》传说中,在大竹菁林中被蚊子跳蚤吃掉的祖先“玛里”。

[68]呼喊玛里时的拖长音,寓意让他保佑死者灵魂。

[69]兰坪县老君山麓西边锣锅形状的“锣锅箐”地方,此地是普米族聚居区之一。

[70]通甸坝子东面与丽江县接壤的“老君山脉”。

[71]指丽江县西面金沙江边的石鼓山谷。

[72]指石鼓镇边的金沙江面,即“金沙江渡口”。

[73]指金沙江渡口的江北岸。

[74]指石鼓镇旁金沙江北岸的长山梁。

[75]这里的“江水流向”,是指从丽江县石鼓向北拐到丽江六区阿喜地方的金沙江段。

[76]这里的“岩山水潭”,指的是现今的玉龙山与其脚下的拉市海。传说普米王子在这一地区战死,尸体安葬在拉市海附近。

[77]指送给死者的作为祭品的青篾竹桌。

[78]巫术中谓此举可驱魔消灾。

[79]指以上普米族先民部落在丽江被纳西族打败后,留下的庄稼和死人的亡灵。

[80]“阴间阎王”是指掌管在那次战争中战死的死者们的阴间阎王。

[81]指现今川西南木里县境内的一处地方。

[82]指盐源县境内的盐井。

[83]指盐源地区的古纳西人。

[84]意指男女各走一途,不能相混。

[85]指木里县境内的一处地方。

[86]指木里地区。

[87]指木里县境内理塘河东岸的“瓦耳寨”。

[88]指理塘河东面的雅砻江。

[89]指青海省境内的柴达木盆地中的沙漠。

[90]寓意古代本民族先民部落南迁后留下的活人活畜,不能往死过人畜的南迁路线上走,死过人畜的南迁路线,只有死了的人畜阴魂才能走。

[91]同上。

[92]可能指柴达木盆地北面的“巴音郭勒河”流域。

[93]可能指甘肃省境内的“古丝绸之路”。

[94]同样指的是“黄栗树山”发生过战争或疾病,死亡过不少人,普米人把它看成阴曹地府,地望不详。

[95]可能指柴达木盆地北边的湖泊群区。

[96]可能指现今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

[97]这里也曾发生过战争或疾病,死过人。

[98]相传古代普米族先民来自这条“白色的路”,所以族称“普米”,即“白人”。

[99]可能指新疆天山以北的一处草原。

[100]指牧区。

[101]指雨季中的彩虹。

[102]指地名。

[103]现在普米族中的“熊”家。

[104]现在普米族中的“和”家。

[105]现在普米族中的“鹿”家。

[106]现在普米族中的“杨”家。

[107]现在普米族中的又一“杨”家。

[108]现在普米族中的“胡”家。

[109]现在普米族中的又一“熊”家。

[110]兰坪县河西乡青峰岩村普米族老祭司和国发介绍,本书作者调查翻译注解。

[111]兰坪县通甸乡弩弓牙际村普米族老祭司熊福金吟唱,本书作者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