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生命对每个人都十分宝贵,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没有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生命对每个人都十分宝贵,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孔子不仅强调个人修养,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有“入世”的态度,要对社会发展有所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就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当面临信念信仰和现实利益冲突的时候,君子的选择是以“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标尺。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事迹,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求仁得仁的故事。殷商末年,伯夷和叔齐是辽西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为兄弟之间互相谦让,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亲留下的位置而先后逃出。听说西伯姬昌(即是周文王)很贤能,准备到周国养老。可是等赶到了西伯的地界,却正赶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继承王位,并准备东向伐纣。伯夷和叔齐于是拦住武王的战车,劝周武王不要发动战争,以免让百姓受苦。周武王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革命,所以对此十分生气,要武士把他们杀掉。当时姜太公也在场,为他们求情而躲过一劫。然而,这哥俩也不含糊,当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而取得了整个天下之后,他们两个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线,跑到首阳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终饿死在山中。

伯夷叔齐短暂的一生,所有作为都是为了追求“仁道”,孔子对这种精神十分的赞赏。赞扬他们是“求仁而得仁”,认为伯夷和叔齐的高风亮节是值得敬佩的。他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齐景公很富裕,但他死的时候人们找不出这个人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而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之下,虽然过世很久了人们还在赞扬他。这就是因为他行仁义的结果。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精神,他提倡“舍生取义”。这种“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理念,对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影响十分深远。它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正义的事业而默默地奉献!被尊为“诗圣”的杜甫就自称“千古一腐儒。”他的诗大都是表达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是超越一己一家之苦难,而担荷起天下人民之苦难的仁者情怀的表现。这种无限仁心的境界,表明杜甫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托命之人。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所表达的也是对于天下黎民百姓的关注,这也是仁者情怀的表现。唐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有诗说:“平生企仁义,所学皆周孔。”可见孔子对于中国文化影响之巨大。

中华文化,就是在这种正大刚健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这样有修养、有担当、有气节的君子,数不胜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