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宜远行离家;若不得已要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此条语录,是孔子对于孝敬父母的具体要求之一。由此出发,我们才能读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超越时代的意义。古时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父母在,可以远游了,但务必“游必有方”!受访者普遍认为,阿华事件并非个案,这样的年轻人很多。

——《论语·里仁》

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宜远行离家;若不得已要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这样就能够减弱一些让父母对子女的担心和思念)。

古代音讯交通不方便,无法很快把子女召回,如果是什么大事,这将会让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抱恨终身。此条语录,是孔子对于孝敬父母的具体要求之一。

较之于春秋时期,如今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问题来了:信息时代,孔子的这句教诲还有意义吗?

孔子推行孝,尤其强调,所谓“孝”是要真正能够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理解父母对于我们的完全忘我之至爱!由此出发,我们才能读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超越时代的意义。子女在外,父母常常忧虑,子女现在到了哪里?生活在外地习不习惯?会不会照顾自己?天气变化时是否及时添加衣服?工作学习顺不顺利……。虽然孔子说这句话是因为当时在现代社会,虽然通讯、交通十分便捷了,但父母对于子女的这种挂念、想念,确实完全于古人无二!

孔子与学生宰予关于“三年之丧”的对话,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孝”的。古时父母去世,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孝子要住草庐,睡草垫,枕土块,衣丧服,食粗食。宰予认为三年丧期太长,所以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答:“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新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宰予(前522-前458),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字子我,亦称宰我,“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发现孔子推行孝,是强调人应该从情感,自觉自愿地去孝敬父母,如果缺少这样的情感自觉,则很难去求取仁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此番亲情,亘古不变!《为政》篇记载孟武伯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一旦孩子患了疾病,父母都会有一种但愿让自身来承担病痛,以免除孩子疾病之苦的心愿。

今天我们读《论语》,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生活格局千变万化,但父母疼爱子女的亲子至爱却从未改变。因此,当我们远离父母,外出或求学,或创业,便要记得常常与父母保持畅通的联系,经常用各种通讯方式向父母报方位,报平安,免除父母的挂念和担忧。如今是信息时代,通讯交通无比便利。父母在,可以远游了,但务必“游必有方”!谨记:儿行千里母担忧!《弟子规》所说“出必告,反必面”是每个儿女外出前后必须做的事情;出门在外,不论时间长短,短信、微信、QQ,E-mail,取其一即可,常常联络父母;有空常回家看看。

不过现实却是残酷的,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正在阻断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崇尚的亲情至上的信仰。2012年春节前后,一条新闻引起了读者的热议:从山东到东莞工作的大学生阿华(化名)不但不愿回家看父母,甚至老父亲千里迢迢来探视,他也避而不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一项千人在线调查显示,91.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被金钱扭曲了亲情观的年轻人很多。调查还显示,对于青年因没钱春节不回家的做法,56.8%的人表示“同情”,认为当前社会“成功标准太单一,青年压力太大”;19.6%的人对此表示“支持”,说“如果没钱的话,回家也没什么意义”。受访者普遍认为,阿华事件并非个案,这样的年轻人很多。特别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一旦事业不顺利,就误以为无脸见江东父老。其实这样的年轻人是忘记了我国的一句民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亲人团聚,才是父母最需要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