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晁错论(苏轼)

晁错论(苏轼)

时间:2023-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1〕晁错,西汉政治家、政论家。吴楚七国叛乱时,他为政敌袁盎等所谗害,终于被杀。对于此事,苏轼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总结了这一历史教训,阐述了晁错受祸,既有天子失察等外在原因,更有晁错咎由自取的主观原因。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2〕,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3〕,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4〕,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敌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5〕,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6〕,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7〕,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释】

〔1〕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政论家。颍川(今河南南禹县)人。早年学申商刑名之学,后以通晓文献大典故任太常掌故。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他为政敌袁盎等所谗害,终于被杀。晁错文三十一篇,今存者不到十篇,以《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为最有名,论述关于经济兵事、边防等问题,主张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广积粮食。其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唯文采略逊于贾谊。

〔2〕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3〕狃(niǔ):习以为常。

〔4〕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5〕循循:徐徐。

〔6〕袁盎:西汉大臣,陷害晁错以报私仇。

〔7〕淬:把刀烧红入水,使之坚硬。砺:把刀磨快。

美文共赏

晁错在汉景帝时为御史大夫,曾提出“削藩”的建议,由于七国的压力和袁盎等人的谗言,景帝诛杀了晁错。对于此事,苏轼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总结了这一历史教训,阐述了晁错受祸,既有天子失察等外在原因,更有晁错咎由自取的主观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这一历史教训值得后人重视。

本文议论纵横,雄辩滔滔,有理论,有事实,正反论证,见解新颖,笔势纵横,显示出作者超人的韬略、宏大的气魄、非凡的睿智。

本篇名句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世上的君子如果要建立非凡的功业,就不要只考虑如何保全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