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之完璧〔2〕,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4〕,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5〕,而归直于秦〔6〕?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8〕,柔廉颇〔9〕,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王世贞(1526—1590):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
〔2〕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赵王得和氏璧,秦昭王愿用十五城交换。秦强赵弱,赵王不敢不献,又怕秦王骗他。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见秦王无意兑现,后完璧归赵。回国后得到重用。
〔3〕九宾: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即自公、侯以至大夫、士,九种人都参加。
〔4〕绐:欺骗。
〔5〕舍人:此处指左右亲近之人。
〔6〕归直于秦:反使秦国理直了。
〔7〕武安君:秦大将白起。
〔8〕劲渑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赵王相会于渑池(今属河南)。在宴席上,秦王请赵王鼓瑟,以侮辱赵王。蔺相如当即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即以刺杀相威胁。秦王无奈,只得击了一下。
〔9〕柔廉颇: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当了赵相,赵国名将廉颇不服,多次想侮辱他。他处处退让,终于使廉颇感悟,负荆请罪。相将和好,保证了赵国的安全。
美文共赏
王世贞针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作了这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开头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该史实发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先声夺人;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否定的理由。首先,分析秦以十五城的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的举动,失于智;接着,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替相如策划,指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失于利;从而得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假设论证的一段文字,合情合理,是故这篇翻案文章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总体看来,不失为一家之言。
本篇名句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我却不敢苟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