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湖由来
传说龙太子有一块宝玉,硕大晶莹,美丽无比,太子对它爱不释手,配上彩带,饰以美穗,整天戴在身上。一日,路过此地,美玉不慎跌落人间,太子紧追下去,想把它衔回来,但美玉就地化作湖泊,彩带化作江河,美穗则变成湖湾、港汊,弯弯曲曲有120多个。龙太子也随之化为山峦,龙头就是现在的磨山,故磨山有龙头山的美称。
2.珞珈山名称传说
相传南海观世音菩萨从西天佛祖处回普陀山,途经长江中游的江夏(今武汉),觉得一马平川赏心悦目,便流连山水,稍作停留。突然,观音身边的玉女一不小心,把手中捧着的玉镜摔下人间,观音急忙带着金童玉女下凡察看,唯恐镜片破碎伤及生灵。长江中下游淤泥积垫,镜子摔破化成一池碧水,就是现在的东湖。镜框摔断成数截,化成34座山峰环绕着湖水。观音停留在其中一座山峰上,欣赏玉镜落入凡尘幻化出来的美景,然后驾起祥云向东而去。
此后,人们就把观音落驾的山峰称为“落驾山”。后因“落驾”与“罗家”谐音,武汉人又喜欢用姓氏给地方命名,所以,这座山峰就被叫作罗家山。再后来,罗家山上建立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第一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将其改为“珞珈山”,赋予较多文学韵味。
3.佛祖与佛脚岛
相传,很久以前,佛祖要从西天到现今的武汉新洲去建一座寺庙。一天,佛祖途经东湖雁中嘴,发现一蓬枯草中有些大雁的羽毛和一具大雁的尸体残骸。佛祖不解,就去咨询附近老百姓。老百姓回答说,这是狐狸所为。原来,雁中嘴为三面环水的沼泽地,常年荒草丛生。每年冬季,总有成群的大雁到这里越冬,狐狸就趁机偷袭大雁。佛祖环顾四周,发现雁中嘴东边水域比较狭长,呈东西走向,随即来到雁中嘴东岸边,用左脚站立,用右脚向其湖中的湖面上轻轻地踩了一下,湖岸边前方的不远处就出现一座脚底形的岛。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岛称之为佛脚岛。
自此以后,原在雁中嘴栖息的大雁就有了新的栖息之地,避免狐狸们的偷袭之灾。
4.太渔桥传说
临曦台边的太渔桥,相传因姜太公当年在此垂钓而得名。据说唐贞观年间太渔山建有云岩寺,与洪山宝通禅寺和九峰寺齐名。云岩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周围的百姓纷纷来这里祈福还愿,遗憾的是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乱。
5.落雁岛来历
传说春秋时期,楚庄王率部征战到东湖东岸,见湖光山色十分优美,便沿磨山一带驻扎下来。不料大将斗越椒叛变,领兵杀来,庄王擂鼓督战,击败斗越椒。斗越椒乘船逃到这片荒岛上,射雁充饥。
一日,他射伤一雁,那雁带伤直飞庄王营中,庄王将雁伤包扎,由雁带路,捉获斗越椒。为纪念引路雁,庄王将这个荒岛取名为“落雁岛”。
6.鼓架山、清河桥和珞珈山
相传楚庄王领兵出征到达东湖一带,见湖光好,山色美,便驻扎下来,想散散心、养养神后再去打仗。不料手下大将斗越椒突然叛乱,领兵杀了过来。楚庄王措手不及,匆忙间退上一座小山,亲自擂鼓督战。这座山后来就叫鼓架山。将士们拼命抵挡,可是寡不敌众,不久就死的死,伤的伤,情势十分危急。斗越椒一马当先冲向楚庄王,朝他射了一箭。幸亏楚庄王躲得快,那箭射到鼓架上,震落鼓槌。鼓架、鼓槌同时滚下山去,几乎撞翻斗越椒。楚庄王乘机跑下山去,穿过一道长桥,隔着湖汊和斗越椒对峙。
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楚庄王无计可施。这时候,一个叫养由基的小将站出来说:“敌强我弱,只能智取。请让我前去和斗越椒比箭,一定把他射死。”见楚庄王点头,他就飞步来到桥头,朝着对岸说:“斗越椒,你要真有本事,就三箭把我射死,随后楚庄王让位给你,如果三箭射不死我,我就还射你一箭,这叫一箭定乾坤,天下还应该是楚王的。你敢不敢比试呢?”
斗越椒见他只是拿一张弓,却没有箭,心里想:我一向百步穿杨,他终难逃脱我的三箭,万一箭射不中,他也无法射我,那时候大军掩杀过去,还不把他剁成肉泥!于是满口答应,挽弓就是一箭,只见养由基轻轻将弓梢一拨,那箭就落在水中,紧接着第二支箭又嗖地射了过来,养由基将身子一蹲,那支箭从头顶上空飞了过去。斗越椒不等他站起身来,就射过来第三支箭,养由基上下左右都动弹不得,眨眼箭就到眼前,他不慌不忙张开大口,正好将箭镞咬住。斗越椒见三箭不中,反而把一支箭落到他手里,就只好硬着头皮充好汉:“你也还我三箭吧!”
“有言在先,我只还你一箭。”养由基说着把弓拉开,高声喊:“看箭!”却没有射。斗越椒听见弓弦响,身子往旁边一闪,还没有稳住,养由基真的射过箭来。斗越椒躲闪不及,倒地身亡。
叛军见没有了主将,慌得四处躲逃。楚庄王率领将士们直奔湖边,要冲过桥去将叛军斩尽杀绝。养由基在桥头拦住楚庄王请求道:“他们谋叛都是受了斗越椒的骗。别杀他们吧,他们一定会对大王感激不尽,效忠大王的。”楚庄王觉得他说得有理,便同意了。
叛军们都很感谢养由基及时求和免战,就把这座桥叫做“请和桥”,后因谐音就改称“清河桥”。
平了叛乱,又伤亡不多,大家都很高兴。楚庄王特意选择一座秀丽的山,御驾亲临,论功行赏,加封养由基为将军。这座山被称“落驾山”, 即今“珞珈山”。
7.楚王墓传说
渔光村西北凤麟嘴,有一座楚墓,墓主为春秋时楚王熊渠的次子熊挚红。公元前885年熊挚红被封为鄂王,驻守鄂地(今湖北鄂州),熊渠死后继位楚君,不久被弟弟越章王熊执疵(熊延)杀死,相传葬在此地,故称楚王墓。路旁原有一座断碑,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刻立,碑上刻有“本处禁地,不许人埋葬”,说明当时已有保护古墓的意识和措施。在马王庙侧有饮马池,相传为熊挚红饮马之处。
8.行吟阁传说
相传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离开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后沿长江东下到陵阳(今安徽青阳县陵阳镇),不久,又溯江而上抵达鄂渚,行吟于大湖之畔。另有传说:屈原放逐江南溆浦,绕道鄂渚,行吟泽畔。
今武昌东湖风景区行吟阁,取屈原于鄂渚行吟之古意。
9.卓刀泉传说
相传,张飞大闹长坂坡后,关羽迎接刘备一行从当阳来夏口(今武汉),驻军伏虎山一带。这年,夏口大旱,连浩瀚无边的东湖几近干涸。刘、关数万兵马的日常饮水成燃眉之急,派出去寻找水源的几队人马均失望而回。眼看大家就要困死在这伏虎山上,关羽心急如焚,亲自带人外出寻找水源。三天过去,看中东湖边一块洼地,沐浴更衣,焚香祭告,企求神灵:假如天不灭刘备,让我关羽今天掘地出泉,如得所愿,愿修庙建井以谢神灵相助。许愿完毕,关羽气运丹田,手执青龙偃月刀,卓刀于地,寥寥数下,一股清泉从石土中喷涌而出,长流不止,数万大军得解干渴。关羽下令在泉水涌流处建庙造井,从此便有了卓刀泉和卓刀泉庙。传说这眼泉水十分神奇,每天溢出的水不多不少刚刚够刘、关大军之需。
关于卓刀泉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关羽率领着一支人马路过这里,此时正是三伏热天,酷暑难当,出外找水的士兵一无所获。第二天清早,关羽下令集合队伍,见将士们口干舌燥,个个无精打采,士气低落,关羽急忙派出贴身随从,找来一个白胡子老头,问他这里为什么这样缺水。老头说:“这里本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个老虎精,作恶多端,每逢过年过节,老百姓要向它献上一对童男童女上供。”刚说到这里,突然传来一声声怪叫,随后一阵狂风,吹得乱石滚动,人们都站立不稳,关羽只看见一只金睛白额猛虎正张牙舞爪地朝他扑来。他不慌不忙,大喝一声,随手祭起那把青龙偃月刀,大刀金光一闪,瞬时化成一条青龙,呼啸着向猛虎扑去。猛虎不甘示弱,一纵身向青龙窜来。龙虎相斗,直杀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约斗了半个时辰,青龙越斗越勇,上下翻腾,猛虎开始招架不住。最后,猛虎惨叫一声,趴在地上,身上冒出股股白烟,转眼工夫就变成一座光秃秃、白乎乎的石头山。青龙降伏了猛虎,又变成一把大刀飞回到关羽的手中。关羽以刀卓地,仰天哈哈大笑,就在他以刀卓地的地方,突然喷涌出一股碧绿的泉水。将士们畅饮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身上疾病和疲劳全部消除。关羽将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放在泉水里沾湿,挥刀向石山洒去,刚才还是光秃秃的石山,顿时变成一座青松林立、鸟语花香的花果山。此时,忽然从右边的一座山上传来一阵悦耳的乐声,好像是玉笛轻吹,优美动听。后来,人们就把这眼泉取名为“卓刀泉”,虎精化成的山叫“伏虎山”,传来玉笛声的那座山就叫“吹笛山”。
10.刘备磨山祭天传说
传说刘备在东湖畔磨山顶祭天。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曾在赤壁大战之后,先后两次祭奠;二说他在赤壁大战之前祭奠一次。
第一种说法:赤壁大战后,刘备攻取荆州。孙权和周瑜想伺机夺回。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夫人(甘夫人)亡故,孙权许诺以妹嫁之,想把刘备诱骗到南徐(今镇江),再加害于他。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将计就计,乘船南下。船至武昌,刘备上岸骑马散心。不觉来到一座山下。不料,突然一阵怪风大作,刘备马失前蹄,摔在地上,帽子也吹得无影无踪。刘备大惊,认为这是不好的兆头,立即弃马登上山顶。在山顶上,刘备鸟瞰东湖,烟波浩渺,渔歌阵阵,远处山峦起伏,美景尽收眼底,顿觉心胸豁然开朗。他问一樵夫,此山是什么山,樵夫告诉他,此山叫无名山。刘备见此山六峰插入湖心,峰峰山形如磨,便给它取名磨儿山。六峰之中,东峰海拔最高,宛如戏水龙头插入湖心,南半山腰处有泉水汩汩喷出流入湖中。刘备给东山头取名为青龙嘴。东峰山头,树木山藤互为缠绕,郁郁苍苍,生机盎然。刘备在此搭台祭天,祈求上苍保佑他此次东行一路平安。刘备祭天之后,天空立刻转晴。刘备继续东行,到达东吴。吴国太后看中他的英雄长相,逼迫孙权将妹妹真的嫁给他。刘备心中高兴,再来磨山东一峰再次搭台祭天,感谢上苍垂爱。
刘备在此山祭天的那一年因还没有称帝,只是大汉帝国政权的一方诸侯,依照“天授君权”的传统,祭天只能是君王,诸侯可以祭地不可祭天,所以刘备将祭天名为郊天,郊野拜告上天和神灵的意思。
因为刘备两次祭天的这个传说,被当地百姓称为福地,即趋吉避凶、时来运转之地。
第二种说法:赤壁大战前,刘备曾在此祭天。古代有在大战之前祭天的习惯,尤其是在生死攸关的大战前。
刘备与曹军隔江对峙,曹操准备船只即将渡江南下,形势十分危急。刘备派诸葛亮到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抗曹。孙权派周瑜、程普率水军数万,屯兵三江口,与夏口的刘备互为犄角,共同对抗江北曹操。
此时的东湖与长江相通,是江南训练水师的地方。刘备听到东吴愿意共同抗曹的消息非常高兴,便带领随从巡视水军,登上磨山东部第一峰。刘备放眼望去,只见千顷澄碧,风景如画,两岸战船林立。他想:如此大好江山,怎能拱手相让?与曹操的决战,胜败在此一役。我要在此天赐美景之中,祷告上苍,求苍天助我,剿灭曹贼,匡扶汉室。于是刘备忙命人在磨山顶修筑郊天坛。所谓“郊”就是“祭”的意思。翌日,刘备沐浴更衣,与东吴来报信的鲁肃一起,登上郊天坛,歃血为盟,祭天灵保佑此战必胜。随后,赤壁一战,曹军大溃,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11.白马洲传说
白马洲位于东湖风景区北部,毗邻武钢及洪山区和平乡,四面环水,与小龟山、飞峨山隔岸相对。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83万军马直扑江南,准备攻破长江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诸葛亮乘舟东下来到东吴军队驻地(今九江)舌战群儒,成功说服孙权联手抗曹。诸葛亮乘船离开柴桑镇(今九江),东吴谋臣鲁肃放心不下,害怕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消息之前慑于曹操大军威力而投降,和孙权商量后跳上一匹白马,沿长江岸向上游奔去,希望尽早将东吴同意联军抗曹的决定告诉刘备他们知道。
跋山涉水跑了一天,来到东湖边上,白马累得气喘吁吁。正在这时,忽然前面山头忽隐忽现飘动刘备军队的旗帜,鲁肃心急,顾不得怜惜坐骑,提起缰绳,重抽一鞭,向前奔去,谁知前方湖水隔断去路,白马陷进湖边沼泽,挣扎不出来,鲁肃只好只身爬上陆地,看着爱马在面前死去。站在对岸山头的刘备,看见远处一团白影飞奔而来又陷入湖中,赶忙让人前去查看,就这样鲁肃被邀请到山间军营与刘备见面,共商抗曹大计。赤壁大战之后,鲁肃和军士们将白马埋在沙洲上,称之为“白马冢”,那个沙洲也因此命名为“白马洲”。
12.彤云阁传说
相传曹操赤壁之战路过此处,寄宿阁中,故又称曹操庙。此阁在武汉大学左侧,后移建周家岭。阁内旧有“鼎足三分”匾。
13.鄂公窑传说
在饮马池附近,有个村庄名“四十八窑湾”。唐贞观元年(627年)尉迟敬德被封鄂国公,传说他大修鄂州(今武昌)城,在此建砖窑48座。20世纪50年代此地尚存古窑址4座。
14.放鹰台传说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安陆成家后,还想在官场上建功立业,于是四处拜谒名人,但处处碰壁,十分沮丧。公元760年,他来到江夏,去访问东郊李邕故居,只见故居中堂墙上挂着李邕书写的“学我者死,逆我者俗”,龙飞凤舞,气势不凡。李白问及仆人,才知道李邕死后,家境贫寒,其子到梁子湖边的龙泉寺当和尚去了。
李邕生前高官厚禄,字写得绝好,名气极大,因为在官场上爱说真话遭到非议,后代衣食不保。想到这里,李白感到难过,沿洪山北麓向东信步走去。忽见路边草丛中一只雏鹰被猎人下套套住,挣扎得十分痛苦,心中不忍,上前解开套子,雏鹰展翅绕着他盘旋两圈,然后飞上蓝天。
望着越飞越高的雏鹰,李白豁然开朗,随即吟诵《观放白鹰》二首。此后,人们便称此地为放鹰台。
15.吹笛山名称传说
吹笛山位于东湖风景区东南部,其名称的由来,古往今来说法不一,民间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曰:很久以前,此山盛产翠竹,有一书生考中进士,见官场黑暗,不愿为官,隐居此山。每天白天吟诗作画取乐,一到夜晚便携妻面对清幽的东湖水吹笛自娱,笛声高亢响亮,周围百姓无不称赞。于是,称此山为吹笛山。
二曰:有一仙人,云游天下至此,偶然吹笛一曲,没想到山中鸟儿都随笛声欢唱,水中鱼儿都随笛声跳跃。仙人大悦,认为自己与此山此湖有缘,便将此山取名为吹笛山,长居于此。
三曰:古代有一位商人在此山种芦制笛。由于此山面临东湖,土地肥沃,芦质较好,制成的笛子精灵妙巧,音质音色俱佳,当地人遂把此山叫做芦笛山。后来,由于战争和历史变迁,商人流亡,芦苇砍尽,但却常有笛声悠扬,于是,人们便将此山改名为吹笛山。
四曰: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被封为楚王。他住武昌时,听说东湖边有一座无名小山,芦苇丛生,在那里折芦吹笛美妙无穷,就带着随从前去观看。当他看到那座小山绿水环绕,芦苇葱茏茂密,不觉动情,便兴冲冲登上山顶,折芦吹笛,笛声响亮,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座小山,后被命名吹笛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