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回军三韵
(唐)李益
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
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
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1]。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年),中唐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平生自负才学,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重新起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年)任礼部尚书,后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长于诗歌,著有诗集一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二卷。
【词语简注】
[1]故营:旧的营垒。营指驻军的营垒。
【内容简析】
李益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曾有过十年戎马生涯,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乐工常常付之管弦。李益边塞诗,尤其是七言绝句,其境界之蕴藉,语言之隽美,音韵之流畅,确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观回军三韵》一诗,虽为五言,却也充分展现了李益边塞诗“慷慨意气,武毅犷厉”的特点。
中唐国势衰微,藩镇割据,边防不固,内乱频仍,李益的家乡凉州就是此时陷入吐蕃之手的。时代的风雨不能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阴影,在李益诗集中,像高、岑那样描写雄伟壮阔的征战场面的作品几乎没有,歌唱胜利的声音渐渐喑哑了,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我们也很难找见,更多的是对边疆紧张形势的担忧焦虑。《观回军三韵》是写将军阵亡、部队回撤的景象。“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全诗起笔即写气氛的低沉,月色的凄清,表现大军回撤上六盘山时的低落情绪。“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两句,则交代了士气低落的原因:将军出征阵前亡,全军回撤戍边防,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末两句,以六盘山之水呜咽流淌,重入古旧营垒的自然现象,谴责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士兵们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同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