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体与诗法
诗体是指诗歌的各种不同体裁,亦即运用不同的外在形式所做的划分:初唐确立的具有严谨格律形式的格律诗则区别于以往较为自由宽松的古体诗;骚体诗是充满原始宗教色彩的楚国巫系文化养育的诗体,多用地方语与“兮”这一常见的语助词;而乐府诗则是一开始即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并独立于古体诗与格律诗之外的一种诗体。
诗体就大体而言,具体可指古体诗、入律古风、歌行体、古乐府、新乐府、正乐府、格律诗(含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格诗、拗体、杂言诗、杂体诗(含离合体、回文体、辘轳体、柏梁体、宝塔诗、续句诗等),等等。
诗法是指不同的诗体都应运用不同的规则以达到某一诗体外在形式的方法。对格律诗而言,大体上则指出句、对句、节奏、首联、领联、颈联、尾联、押韵、违韵、转韵、重韵、邻韵、宽韵、窄韵、险韵、四声、八病、对粘、孤平、三平调、大拗、小拗、对仗、合掌、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严对、宽对、隔句对、借对、流水对、犄角对、巧对、探春对,等等。
总之,诗体与诗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与不同的范畴。
诗歌节奏
诗歌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四个基本特点,其中的音乐性就是要讲究音韵与节奏。
节奏是随着诗人情感起伏运用诗歌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古典诗歌中,节奏与押韵均为构成诗歌的要素,节奏甚至比押韵更为突出。可以说,凡是诗都有节奏,没有节奏的就不成诗。从先秦的《诗经》、《楚辞》起,至“五四”以前的所有旧体诗,都有节奏。“五四”后的新体诗诗歌语言的节奏,由于大量采用多音节的节拍,其旋律显得更宽广。
我们先看以二字尾结句为主的《诗经》中的几个例子。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齐风·鸡鸣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小雅·北山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再看《楚辞》中除去助词同样以二字尾结句的例子。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助),
朕×皇×考×曰×伯×庸×。何×桀×纣×之×猖×披×兮(助),
夫×唯(助)捷×径×以×窘×步×。固×时×俗×之×流×从×兮(助),
又×孰×能×无×变×化×。
《楚辞》中也出现一些以三字尾结句的例子。
湘夫人
沅×有×茝×兮(助)醴×有×兰×,
思×公×子×兮(助)未×敢×言×。
大司命
壹×阴×兮(助)壹×阳×,
从×莫×知×兮(助)余×所×为×。
少司命
悲×莫×悲×兮(助)生×别×离×,
乐×莫×乐×兮(助)新×相×知×。
山鬼
既×含×睇×兮(助)又×宜×笑×,
子×慕×予×兮(助)善×窈×窕×。
旧体诗的词汇多由双音节构成,这对律诗来说,由于平仄有严格规定不能随着变动,故节奏点在第二、四、六字上,而古体诗的节奏因不拘平仄相对就要自由。因此,律诗的节奏一般均有固定的格式。
举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的节奏格式,除颔联是“×××××”(2+2+1)型,其他都是“×××××”(2+1+2)型。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的节奏格式:前四句是“×××××”(2+2+1)型,后四句是“×××××”(2+1+2)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的节奏格式:前两句是“×××××××”(2+2+2+1)型,后六句是“×××××××”(2+2+1+2)型。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此诗的节奏格式:除颈联是“×××××××”(2+2+2+1)型,其余均为“×××××××”(2+2+1+2)型。
事实上,律诗节奏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按一定的规则交替使用平仄,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五言节奏点在第二、四字上,七言节奏点在第二、四、六字上,体现了高低、轻重不同音韵规律性的配合,使人获得音乐上美的享受。
(2)节奏在固定格式内,自由灵活,使得诗歌读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3)不论五言或七言,每句句首总是以双音节开头,三字尾结句。五言三字尾结句的,如“辅×三×秦×”、“望×五×津×”、“玄×鬓×影×”、“白×头×吟×”……不是(1+2)型,就是(2+1)型。七言三字尾结句的,如“贾×亭×西×”、“云×脚×低×”、“披×絮×帽×”、“挂×铜×钲×”……同样是(2+1)型或(1+2)型。
格律诗押韵要遵循五项规则
押韵,主要是体现格律诗语言和谐流畅的音乐回环之美。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前者两句十个字一次回环,后者七个字一次回环。
举例:
八阵图(五言绝句正格)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图”隔了两句到第十个字有了“吴”,“图”与“吴”押的都是上平声七虞韵。
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正格)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隔了两句到第十个字有了“流”,依次类推又有了“楼”、“舟”。“游”、“流”、“楼”、“舟”,押的都是下平声十一尤韵。
泊秦淮(七言绝句正格)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沙”隔了六个字有了“家”,第三句不押韵,再隔六个字,有了“花”。“沙”、“家”、“花”,押的都是下平声六麻韵。
无题(七言律诗正格)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难”隔了六个字有了“残”,第三句不押韵,再隔六个字又有“干”,依次类推又有了“寒”、“看”。“难”、“残”、“干”、“寒”、“看”,押的都是上平声十四寒韵。
其实,在齐梁永明体以前的古体诗虽不讲究平仄,但却追求诗韵,这早在先秦《诗经》中已见端倪,例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韵脚“角”、“屋”、“狱”、“足”;《召南·小星》:“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韵脚“东”、“公”、“同”;《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韵脚“舟”、“流”、“忧”、“游”。……其致力谐韵,可见一斑。
写诗选择韵部字数多、余地大的称“宽韵”,如平声韵三十个中的“东、支、虞、真、先、阳、庚、尤”等八个;选择韵部字数少、余地小的称“窄韵”,如“微、文、删、青、蒸、覃、盐”等七个;选择介于“宽韵”与“窄韵”之间的称“中韵”,如“冬、鱼、齐、灰、元、寒、萧、豪、歌、麻、侵”等十一个;选择韵部字数更少的称“险韵”,如“江、佳、肴、咸”等四个。以上划分的范围只要一查诗韵表便可领会。有人多选用“宽韵”作诗,较为省力;有人却故意选用“窄韵”,甚至“险韵”,以此炫耀才华,比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黄庭坚等人,然而这些诗人也确非等闲之辈。
诗歌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如果情绪慷慨激昂,那么多选用声调洪亮的“东”、“冬”、“江”、“阳”等韵部为宜;如果格调轻松欢畅,多选用“先”、“歌”、“麻”、“青”等韵部较佳;如要表现郁悒低沉,则选用“微”、“虞”、“齐”、“删”等韵部为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韵脚“星”、“萍”、“丁”、“青”,押的是下平声九青韵。诗人身处逆境,被押俘在广东零丁洋一带,虽有哀婉,却以大无畏的精神,视死如归,尾联显得无比的慷慨刚劲,不用“东”、“冬”、“江”、“阳”等韵同样能铮铮誓言来表达这位民族英雄拥有浩然正气和非凡节操的高大形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迭替,汉语的语音也发生了变化,当时平水韵与现代语音在某些字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的韵脚押的是下平声一先韵,“天”、“眠”、“船”,用今音来读分别是tian、mian、chuan,其中“船”字由声母ch与韵母uan相加,而“天”、“眠”由声母t与韵母ian、声母m与韵母ian分别相加,“船”跟“天”、“眠”由于韵母不同,显然不合韵,但是按当时诗韵押韵是完全符合规则的。要鉴赏旧体诗当然要懂得古人的诗韵,尤其是平水韵;要写格律诗,对初学者来说,是增加了一些难度,但对具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人而言,这种情况只要在同一韵部中换字另行构思诗句,也可迎刃而解。
格律诗押韵要遵循以下五项规则。
(一)每首诗必须一韵到底,排律同样如此。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押平声韵的是正格,押仄声韵的是变格。
举例:
中秋月·其二(五言绝句)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空”、“同”、“风”,押上平声一东韵,正格。
江雪(五言绝句)
柳宗元
注:这是一首名诗,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将其列为五言绝句,但严格地说,此诗失粘不合格律要求,应是古绝或拗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押入声九屑韵,变格。
桃花溪(七言绝句)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烟”、“船”、“边”,押下平声一先韵,正格。
寒闺怨(七言绝句)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静”、“影”、“冷”,押上声二十三梗韵,变格。
夜宿七盘岭(五言律诗)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西”、“低”、“啼”、“鸡”,押上平声八齐韵,正格。
望蓟门(七言律诗)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惊”、“营”、“旌”、“城”、“缨”,押下平声八庚韵,正格。
(二)首句可以借用邻韵来押韵。
由于五言古体诗首句不存在押韵的传统,故五言律诗首句多不入韵;而七言柏梁体因句句押韵,七言律诗受传统影响首句多入韵。所以,在正格与变格的区别上,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恰好相反。但是不论首句是否入韵,要求却相对宽松,入韵的也不计在韵数之内,故五律、七律皆有“四韵诗”之称。因此,首句入韵的允许借用邻韵来押韵,这种情况盛唐前较少,中唐后增多,到了晚唐渐趋普遍,到宋则成风气了。(▲表示借押邻韵)
举例:
马诗二十二三首·其十(五言绝句)
李贺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江”,上平声三江韵;“风”、“雄”,上平声一东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江”韵来押韵。
越上闻子规(五言绝句)
范仲淹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啼”,上平声八齐韵;“飞”、“归”,上平声五微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齐”韵来押韵。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五言律诗)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中”,上平声一东韵;“浓”、“钟”、“峰”、“松”,上平声二冬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东”韵来押韵。
读渡江诸将传(五言律诗)
王迈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下,尺土不能归○。
“传”,下平声一先韵;“衣”、“机”、“希”、“归”,上平声五微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先”韵来押韵。
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七言绝句)
杜甫
幕下郎官安稳无▲,从来不奉一行书○。
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
“无”,上平声七虞韵;“书”、“疏”,上平声六鱼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虞”韵来押韵。
清明(七言绝句)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纷”,上平声十二文韵;“魂”、“村”,上平声十三元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文”韵来押韵。
望湖楼醉书(七言绝句)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山”,上平声十五删韵;“船”、“天”,下平声一先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删”韵来押韵。
题岱宗无字碑(七言绝句)
李昉
巨石来从十八盘▲,离宫复道满千山○。
不因封禅穷民力,汉祖何缘便入关○。
“盘”,上平声十四寒韵;“山”、“关”,上平声十五删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寒”韵来押韵。
牡丹(七言律诗)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人”,上平声十一真韵;“君”、“裙”、“熏”、“云”,上平声十二文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真”韵来押韵。
送宫人入道归山(七言律诗)
于鹄
十五吹箫入汉宫▲,看修水殿种芙蓉○。
自伤白发辞金屋,许著黄衣向玉峰○。
解语老猿开晓户,学飞雏鹤落高松○。
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
“宫”,上平声一东韵;“蓉”、“峰”、“松”、“钟”,上平声二冬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东”韵来押韵。
西塞山泊渔家(七言律诗)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丝”,上平声四支韵;“矶”、“归”、“肥”、“依”,上平声五微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支”韵来押韵。
山园小梅·其一(七言律诗)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妍”,下平声一先韵;“园”、“昏”、“魂”、“樽”,上平声十三元韵,这首诗首句借用邻韵“先”韵来押韵。
必须指出,正格与变格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审视概念。
(1)就句型的组合而言,首句不入韵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属正格;首句入韵的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属变格。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属正格;首句不入韵的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属变格。
(2)就句尾押韵而言,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凡押平声韵的,属正格;押仄声韵的,属变格。
以上不论哪一种,律诗多为正格,变格是少数的,不常见。
所谓“邻韵”,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前后排列相邻的韵部;虽不相邻,但语音接近之韵。按照平水韵,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九类:(1)东、冬;(2)江、阳;(3)支、微、齐;(4)鱼、虞;(5)佳、灰;(6)真、文、元、寒、删、先;(7)萧、肴、豪;(8)庚、青、蒸;(9)覃、盐、咸。
首句借押邻韵,古人称之“孤雁出群”,生动形象。
(三)除首句可借用邻韵外,其他偶句的韵脚不得出韵,出韵也叫违韵。违韵即为不合格的落韵诗,这是格律诗之大忌。
(四)不得转韵。古体诗可以在若干句转一次韵,以致一首诗出现两个以上的韵,格律诗则不允许。而“江”韵可转入“东”、“冬”韵;“鱼”、“虞”韵可转入“尤”韵,这种情况在首句转韵有过。比如上面列举的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江”,属上平声三江韵;“风”、“雄”,属上平声一东韵,“江”韵转入“东”韵。
(五)不得重韵。在一首诗的韵脚,同一个韵字不准重复出现。古体诗对重韵并不回避,格律诗却不允许。比如,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蓐收困用事,玄冥蔚强梁。……”韵脚“梁”字重复出现,这是一首长达三十六句的古诗,当然不能与格律诗相提并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