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典故几似小品,脍炙人口,许多人随口可言。它出自《韩非子》《难势》篇。原文是:
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把它译成白话文就是:(市场上)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称赞自己盾牌的坚固:“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他又称赞自己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任何坚固的盾牌,都没有攻不破的。”有人接着问道:“用你的长矛攻击你的盾牌,结果怎么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无法回答了。
此则寓言,意趣兼有。韩非子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自以为聪明,犯了逻辑错误而十分可笑的人物,他那说话行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被人问得哑口无言的尴尬形象,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人们常用的“矛盾”一词和“自相矛盾”一语,皆来源于这个寓言。
“自相矛盾”一语比喻言行处事前后互相抵触,或用以说明违反逻辑关系。
毛泽东于抗日战争“皖南事变”时,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而使用了“自相矛盾”这条成语。
1940年12月8日,蒋介石指使其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一网打尽”。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一个支队共九千余人,由安徽云岭地区出发北移。1月6日,当新四军行至皖南泾县的茂林一带时,遭到预先埋伏在该地区的国民党军七个师八万余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北移部队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七昼夜,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使部队蒙受巨大损失,除傅秋涛等二千余人分散突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蒋介石在其阴谋得逞之后,于1月17日发布反动命令,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将叶挺军长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同时,下令调集二十万国民党军队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此即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的一次最严重的罪恶活动。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一罪行进行了坚决的反击。
1月20日和22日,毛泽东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名义,发布命令和发表谈话。在“谈话”结尾,毛泽东说:
至于重庆军委会发言人所说的那一篇,只好拿“自相矛盾”四个字批评它。既在重庆军委会的通令中说新四军“叛变”,又在发言人的谈话中说新四军的目的在于开到京、沪、杭三角地区创立根据地。就照他这样说吧,难道开到京、沪、杭三角地区算是“叛变”吗?愚蠢的重庆发言人没有想一想,究竟到那里去叛变谁呢?那里不是日本占领的地方吗?你们为什么不让它到那里去,要在皖南就消灭它呢?啊,是了,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人原来应该如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76页)
毛泽东在《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一文中,使用这个寓言典故,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为掩盖发动“皖南事变”真正目的制造种种借口的荒谬,痛斥了他们的愚蠢和丑恶。拿“自相矛盾”四个字批评他们,一下子就把重庆军委会发言人反共反人民那种蠢猪似的假话谎话戳穿了,从而把他们卖国求荣、“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民族败类真相,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