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早使用源自《管子》一书的成语“不翼而飞”,已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1927年春天,湖南农民运动正在蓬蓬勃勃地发展。此时,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发展状况。
对这件事情,毛泽东自叙说:“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1月4日起至2月5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想这些情形,很多地方都有。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毛泽东对农民运动持肯定、支持态度。考察之后,他写作了著名的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除了讲农民运动的正确性、必要性,批驳“糟得很”“痞子运动”等错误荒谬指责外,还讲了农民运动带来的十四件大好事,其中第八件是“普及政治宣传”,毛泽东说:
开一万个法政学校,能不能在这样短时间内普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像现在农会所做的政治教育一样呢?我想不能吧。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比如有一群小孩子在那里玩吧,如果你看见一个小孩子对着另一个小孩子鼓眼蹬脚扬手动气时,你就立刻可以听到一种尖锐的声音,那便是:“打倒帝国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4页)
“不翼而飞”也作“无翼而飞”或“毋翼而飞”。出自《管子·戒》篇:
桓公将东游,问于管仲曰:“我游犹轴转斛,南至琅邪。司马曰,亦先王之游已。何谓也?”
管仲对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秋出,补人之不足者,谓之夕。夫师行而粮食其民者,谓之亡;从乐而不反者,谓之荒。先王有游夕之业于人,无荒亡之行于身。”
桓公退再拜命曰:“宝法也!”
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此谓道之荣。”
桓公退,再拜:“请若此言。”
这段古语译成白话则是:
桓公将要到东方去游乐,咨询管仲:“我的出游,准备东起之罘,南到琅琊。可是大司马王子城父却说,你的出游也要像先王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
管仲回答:“先王的出游,春天出发,是去调查农业生产没有本钱的困难,这叫作‘游’;秋天出发,是去补助人们生活上的困难,这叫作‘夕’。人马出游后,粮食取给予老百姓,这叫作‘亡’;乐不思归,这叫作‘荒’。先王对人们有游、夕之事业,自己却没有荒、亡的行为。”
桓公听进了此言,有些诫惧,退后拜谢说:“这真是宝法!”
管仲又对桓公说:“没有翅膀却能飞的是声音,没有根本却很牢固的是感情,没有地位而尊贵的是人性。您应该巩固感情,谨戒声色,以严尊心性,这叫作道的发扬光大。”
桓公后退再拜说:“我愿意顺从你的指教去做。”
管仲认为君王出游要解决“农事之不本”和“补人之不足”等农业生产上的问题,否则出游则是“荒亡”的行为。
《管子》此篇名“戒”,其含义在于告诫君主和臣僚,戒除腐败、贪婪、游乐等败象之意。《戒》篇此段大意是君主不要只顾游乐,要关注农业和民生,能戒声色逸乐者,才能弘扬大道。
其中讲到“无翼而飞者,声也。”成语“不翼而飞”即来源于此。《战国策·秦策三》则说:“众口所移,毋翼而飞。”这已经是把“不翼而飞”使用到舆论传播上了:大家口耳相传,移动扩散,消息舆论没有翅膀却飞了。
毛泽东使用成语“不翼而飞”,取形容事物传播得很迅速之意。用它来形容农民运动政治宣传工作开展得异常迅速,并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举例鲜活:连儿童嬉戏打斗,都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可见农民运动中的宣传鼓动是做到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有这样的舆论动员,自然会兴起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