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做革命的促进派》,他就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指出: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树人,减少九十年,十年树人。十年树木是不对的,在南方要二十五年,在北方要更多的时间。十年树人倒是可以的。我们已经过了八年,加上十年,是十八年,估计可能基本上造成工人阶级的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家队伍。十年以后就扩大这个队伍,提高这个队伍。”(《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毛泽东说的“中国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首见于《管子·权修》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管仲的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种植树木;作终身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谷物不过一种一收,树木则一种十收,培育人才却是一种百收。作为君主,如果能培育人才,将收到神奇的功用。成就大业有如神效,这是建立霸王之业的唯一门路.
由管子这段话,概括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成语,比喻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也比喻人才培养很不容易。毛泽东引用和阐释这句由《管子》而来的成语,有意不用其原意,而是作了语意翻新。他把“百年”这个“树人”的长期效果,转释为“树人”所需的较长时间,提出“减少九十年,十年树人”。他要求用“十八年”时间“基本上造成工人阶级的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家队伍”。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十年树人”的思想,是个重要的指导原则。一是“专家队伍”是“工人阶级的”,这就把知识分子划归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列,再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了,这个区别十分重要;二是造就无产阶级的“专家队伍”,也就是形成知识分子的强大阵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加入。那时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亲临讲话,讲得知识分子们心里热乎乎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三是缩短培养人才即知识分子的时间,由“百年树人”变成“十年树人”,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对知识分子的迫切需要。
尽管后来事情发生曲折,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三番四复之后才走入正轨。但是,毛泽东改造管仲“百年树人”为“十年树人”的思想,在信息化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对造就人才仍有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