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际,围绕着“合纵”“连横”,出现了许多以“游说”为职业的策士。其中,最著名的是苏秦和张仪。
早年毛泽东就注意到纵横家苏秦、张仪。1915年7月,正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泽东给友人写信说:
苏张纵横,其舌未敞也;离朱巧察,其目不眯也。(《致友人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页)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学友谈志趣情操,就以纵横各国叱咤风云的苏秦、张仪为楷模。
说到苏秦、张仪这两个人的名字,人们是很熟悉的,因为他二人是战国后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所谓“合纵”“连横”,就跟这两人大有关系。因为战国是“七雄”,这七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个特点:以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为界,西部关中有强秦,东部是其他六个国家,从北向南,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六国联合就叫“合纵”;秦在西,向东扩张,拉拢六国中的亲秦派,对付反秦派,各个击破,东西为横,就叫“连横”。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两个阵营里就会出现智囊人物,出谋划策,并四处游说。苏秦站在东方六国一面,主张搞统一战线,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强秦;张仪忠心效力于强秦,千方百计打乱六国联合阵线,拉拢离间,暗中交易,私下挑拨,以求逐一吞并六国,扩大秦国的势力范围。
本篇前一节提到,毛泽东讲述过鬼谷与张仪、苏秦师徒的故事。1960年12月25日,即毛泽东诞辰六十七周年前夕,毛泽东在住所召集了十多个身边工作人员聚餐庆祝。席间,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讲开了鬼谷子与苏秦、张仪的故事。
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员正在开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大概出现了些问题,毛泽东想借这个机会开导一下他们。所以,他在讲故事前,还有一段开场白:
像今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一样,大家团结得很好,这就好。你们整风,检查一下,批评一下,大家还是团结在一块。这就叫作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
接着,他讲述了苏秦用计逼迫张仪成为纵横家的故事:
从前有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鬼谷是个地方,出了一个先生,所以叫鬼谷先生。
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邯郸这个地方,你们到过没有?
张仪在楚国做个小官。楚相丢了一块宝玉,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那个时候,大概还不会安假牙吧!张仪回到家里,叫老婆看看他嘴里的舌子还在不在。他老婆说,舌子还在。他说,那就不要紧了。他跑到邯郸找苏秦,一去就住进“招待所”,大概是现在北京饭店之类的住所,好几天没有见到苏秦的面。
后来,苏秦请他吃饭。张仪到了苏秦的衙门,看到摆了酒席,排场大得很,苏秦坐在当中高处,请了各国使节,也有契尔沃年科。席面当然比我们今天吃的丰盛得多。但是却把张仪安排坐在下面角上,盛了点仆人吃的饭食给他吃。这下子张仪的气可就大了,无非是破口大骂苏秦你这个王八蛋,等等。回到“北京饭店”,满肚子的气。“北京饭店”的“经理”看他这个样子,就问他:张先生脸色不痛快,有什么生气的事吧?他说,当然有气。就把当年和苏秦是同学,今天苏秦如此这般对待他说了一番,并且骂苏秦此人简直是无情无义,是王八蛋。这位“经理”说:这样看来,你在赵国待不住了。张仪说:当然待不下去了,马上走。“经理”问他:你到哪里去呢?他说:这倒还没有想好,不管他,走了再说。“经理”说:看来只有到秦国去。张仪一想也对,就此动身。
“经理”陪他走到秦国,一路花费大概相当现在的三四十万人民币吧。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就走走门路,行些贿赂和送些衣服,一共又花了四五十万人民币。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北京饭店”的“经理”就向他告辞回国,并问他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并说过了两年要出兵攻打赵国。“经理”见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他,是故意的,怕他在赵国安居下来,不想上进,做不了大事。苏秦知道张仪是个人才,能做大事,如果在赵国依靠苏秦,他也只能当个“科长”什么的就算到顶了。策划张仪到秦国来,和给他一切花销,都是苏秦主使的。
张仪一听,这才恍然大悟。“经理”又说:苏秦只希望你当了秦国宰相,十五年内不要出兵攻打赵国。张仪听后表示,只要苏秦活着,我就决不出兵打赵国。
讲完故事,毛泽东又回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题上来,他总结说:
这是一个故事。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中共党史资料》第四十六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毛泽东讲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讲古却用了一些现代术语。例如用“招待所”“北京饭店”“经理”“科长”“人民币”这样的现代名词,代替古代称谓;用“契尔沃年科”(时为苏联驻华大使)指代古代别国使臣。十分有情趣,使人易懂好记。毛泽东讲的这个故事,正是《史记·张仪列传》所载内容。
毛泽东为什么选了这么一则故事给在场的人讲呢?他在“开场白”中讲得很清楚,话题是“整风”引出来的。毛泽东从苏秦张仪故事引申出“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这样一个更深刻的哲理,既针对在场的人而言,又跟当年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有关。时值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孤立无援,国内遇到了严重的饥荒,党内也有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毛泽东当时不可能不直面这一现实,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使党与国家克服眼前的困难这一重大的问题。他在生日宴会上,借古喻今,流露出不怕压力、将压力变成动力的自信和精神。他从来不认为具体的困难有什么了不起,关键在于统一思想。如果大家都这样看问题,那么困难也就能够战胜了。
大庆石油工人说得好:“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毛泽东阅读纵横家《张仪传》,受到了启发,增强了信心。“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司马迁提到撰写苏秦、张仪列传的动机时说:
天下患衡(横)秦毋餍,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纵)以抑贪强。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既从(纵)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作张仪列传第十。(《史记·太史公自序》)
张仪和苏秦到处游说,艰难宣传自己主张,表现出的几度挫折而坚韧不拔精神,身处困境仍然奋斗不止精神,百折不挠成就宏伟大业精神,是值得后人效法的。这也正是毛泽东点评这两个历史人物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