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之二十二)
滕文公与孟子讨论治国的方法,孟子主张行仁政,治恒产,取民有制。其间,孟子批判了鲁国人阳虎“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第三章记载: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滕文公问怎样治国。
孟子回答说:“老百姓的生产大事不能拖啊。《诗经》上说:‘白天去打草,晚上搓成绳子。趁空闲赶紧修茅屋,开春又要种庄稼。’老百姓的情况呀,就是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常存的善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便没有常存的善心。老百姓如果不能常存善心,就会为非作歹,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他们犯了罪,然后处罚他们,这叫陷害百姓。哪有仁德的人在位时,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认真办事,节俭用度,礼贤下士,向百姓征税有一定的制度。只有阳虎那样的人才会说:‘要致富就不能讲仁义;要讲仁义就不能致富。’”
这是孟子在滕文公请教时,讲述的一套治理国家的办法。孟子首先提出:“民事不可缓也。”认为治民之道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民的固定产业即土地问题。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由于残酷的战争和凶年饥岁,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使孟子认识到土地是一切财产中最重要的财产,所以他提出“恒产”问题。老百姓有了相对稳定的土地,吃饭问题解决了,才能有“恒心”,人心向善,才会易于接受统治。保存善心,扩充善心,是做仁人的需要,是仁政的需要。孟子还提出“取于民有制”,向百姓征税有一定的制度。因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是很残酷的。孟子从长治久安出发,提醒统治者不能用竭泽而渔的办法对待农民。孟子的关心民事,关心生产劳动,反对乱收税,限制统治阶级过分剥削的主张,是有一定人民性和进步意义的。
这里的阳虎,是鲁国人,是掌过权执过政的宗室实权派。他的思想与孟子的主张是对立的,孟子主张“仁政”,阳虎却主张“为富不仁”。“为富不仁”一语,现在多用来形容富人刻薄成性,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的行为。
1925年冬天,毛泽东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而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在分析到小资产阶级第二部分人的特点时指出:
“他们觉得现在如果只使用和从前相等的劳动,就会不能维持生活。必须增加劳动时间,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他们有点骂人了,骂洋人叫‘洋鬼子’,骂军阀叫‘抢钱司令’,骂土豪劣绅叫‘为富不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页)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不仅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国内所存在的各阶级和阶层的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各阶级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态度。
毛泽东在文中使用“为富不仁”一语,是为了表述小资产阶级对残酷盘剥他们的土豪劣绅的叫骂、指责和义愤,可谓言简意赅。
同时,毛泽东在这里用“为富不仁”也十分形象地形容那些富人——剥削阶级的财产都是用残酷的剥削手段,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