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之二十五)
在本书前面《孟子所论浩然之气》一篇,曾经引录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一书批注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吾尝观古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发横之人,其力至猛。谚所谓一人舍死,百人难当者,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至刚而至强也。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泡尔生所谓大人君子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由活泼之地感情之冲动而陶铸之,岂不然哉,岂不然哉!(按:吾之意与孟子所论浩然之气及大丈夫两章之意,大略相同。)(《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0页)
这里青年毛泽东特别提到“孟子所论浩然之气及大丈夫两章之意”。
关于“大丈夫”一章,也就是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见之于《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道,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本文主要是孟子与纵横家景春讨论什么人是“大丈夫”。所谓“大丈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伟大人物。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兼并战争频繁。为了适应诸侯国战争的需要,兴起了纵横家。合纵派的代表是公孙衍,连横派的代表是张仪,他们凭借唇枪舌剑,玩弄权术,显赫一时。景春是纵横派的追随者,他吹捧像公孙衍和张仪这样的人物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说公孙衍、张仪一发脾气,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孟子反驳说:他们怎么能叫作大丈夫呢?孟子认为大丈夫是实行仁义的大道,得志的时候,同老百姓一道实行仁义;不得志的时候,自己坚持仁义之道。而像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不管是主张连横事奉大国,还是主张合纵说援救小国,他们都是顺从霸主的君意行事,发动战争。他们不是引导君主实行仁政,而是替君主强行战争,助桀为虐。因此,孟子斥责纵横家实行的是“妾妇之道”,其所作所为,根本不是什么“大丈夫”。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情操: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有了仁义之德的修养,他在实践上必然是富贵不能迷乱其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其意志,威武不能使其屈服变节,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