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之五十二)
《孟子·告子下》第十五章中,孟子表达了这样一种历史观:
孟子认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是在忧患中和磨难中产生和成长的。他列举了古代几位著名人物:
舜称帝前,曾耕于历山田野。
辅佐商王武丁的傅说,曾从事过筑墙的劳动,武王寻访得到他,举为相,殷(商)国大治。
胶鬲,殷人,曾从事过卖鱼贩盐活动,初隐于殷,后为周文王所重用。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鲍叔牙服侍齐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以后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入狱被囚。经鲍叔牙的推荐,从狱中得到释放,被齐桓公任为上卿,进行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孙叔敖,春秋时楚人,曾在淮河治水灌溉,被楚国举为令尹。曾辅佐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军,对楚称霸具有决定意义。
百里奚,少时贫困,乞讨于齐,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国大夫。晋献公灭虞,他被俘虏,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中途逃走,又为楚人所捕获。秦穆公用五张牡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理国政,最终帮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
孟子一连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为例子,说明大丈夫都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他接着总结了一条令古今许多人却很服气的人才成长经验,他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意是,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能力。
孟子上面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凡能干出大事业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砺和修养。在孟子看来,一个人要卓然挺立,并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经过一个苦其心志的过程。也就是说,坚强的意志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逆境的洗礼,艰苦的锤炼,才能逐渐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