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之志于道也

君子之志于道也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水这东西,一定要把洼地注满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但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事理。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记有《讲堂录》。但在毛泽东看来,李鸿章最多只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封建卫道士,绝不能成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结合李鸿章的命运,毛泽东或老师袁仲谦借用孟子的名言“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来说明事理。

(引用之五十七)

“君子之志于道也”一语,出自《孟子·尽心上》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对于看过大海的人来说,一般的江河他不会看在眼里,对于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来说,一般的言论他不会感兴趣。看水有它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再小的缝隙也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一定要把洼地注满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但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事理。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阐释了一个道理:圣人之道至深至大。有志之士立志学道,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向圣人学习,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到一定程度不罢休。否则,学习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无法领会道的真正含义。

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记有《讲堂录》。12月13日听袁仲谦讲国文“集”课,毛泽东记录: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其跼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口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07页)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记录的这段话,最后两句:“浅薄者流,亦知省哉”,非孟子所言,乃是毛泽东自己发挥加上的内容。

“合肥李氏”指李鸿章(1823—1901年),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淮军首领,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所谓“平发夷捻”,指其镇压太平军、捻军农民起义。

“登坛口理国交”,原件有一字缺损,疑为“陛”字。

这是一篇有文字记载的毛泽东或老师袁仲谦评价李鸿章其人的言论。从《讲堂录》记录来看,毛泽东开篇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它反映庄子论述“大与小”的哲学思想。庄子认为,水的积蓄不深,就没有力量承载大船。在厅堂内的低洼处倒上一杯水,放上一根小草就可以当船;若是放上一个杯子就会被粘在地上,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

显然,毛泽东或老师袁仲谦对庄子的这一观点是赞同的,并由此联想到晚清名臣李鸿章,于是就有了这段有关李鸿章其人的评论。

李鸿章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李文安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并在京为官。李鸿章少年聪慧,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便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李鸿章离开翰林院,回乡创办淮军,以书生之身发迹于乱世之中。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又镇压了捻军。因军功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

在常人看来,李鸿章堪称军功显赫。毛泽东或老师袁仲谦却认为此不过“杯水芥舟”而已。等到李鸿章执掌朝廷重权,代表清政府开办外交事务时,丧权辱国,着着失败,让国家蒙羞受辱,自己也被后世唾骂。什么原因呢?“水浅而舟大也”。

如何理解毛泽东或老师袁仲谦这一评价?腐败的清政府与李鸿章相比来说,已处在“水浅”的尴尬局面,李鸿章作为清朝仰仗的中兴名臣,在浅水之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说他“水浅舟大”,比喻其生不逢时。李鸿章算是一个强人,但他所处的晚清时代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大舟被小水所误,徒劳搁浅,也是李鸿章个人在时代中的悲剧。

毛泽东或老师袁仲谦认为李鸿章尽管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但其才能尚不能登坛立政,比如他在外交方面的才能就十分薄弱,以致屡有丧权辱国的“和谈”。尽管李鸿章本人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亦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在毛泽东看来,李鸿章最多只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封建卫道士,绝不能成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孤身一力难扶大厦,背负骂名,成为祭坛上代人受过的牺牲品,也是在所难免。

结合李鸿章的命运,毛泽东或老师袁仲谦借用孟子的名言“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来说明事理。李鸿章的“志于道”还“不成章”,也就是还没有达到登堂入室治国安天下中兴清王朝的程度。毛袁师生这样评价李鸿章,其意不再褒贬近代史人物,而在以李氏之例,以孟子之理,勉励天下学子不断求业学道,脚踏实地,努力进取,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达到“盈科”“成章”的境界和程度,成为有功于天下,有功于历史的“拄天大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