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之五十九)
“引而不发,跃如也”一语,出自《孟子·尽心上》第四十一章: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道,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可作“规律”或“法则”解。
本章通过孟子与弟子公孙丑对话的形式阐释了学习“道”的方法。公孙丑认为:“道”是很高、很美的,可是,要想得到它好比登天一样,似乎难以达到。为什么不能将它改变,使人不断努力就可以接近呢?
孟子不同意公孙丑的观点,他回答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手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制作的规矩,后羿也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而变更开弓的标准,由此可见,教有成法、授有成例,是不可随意变更做好事情的准绳的。
孟子接着指出:善于教射箭的人,他只拉满弓,不射出去,却摆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学的人观摩领悟。他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学习的人,是让具有学习能力的人,都能够努力跟得上。
这篇文章表明了孟子的这样一个观点: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法则或标准。只要教育者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学习的人是能从实践中努力达到的。如果人为地降低标准,就会脱离实际。这在今天看来,也还有一些参考价值。
引而不发,跃如也:拉满了弓,却不放箭,摆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这里比喻君子教导别人,只教给学习的方法,重在启发引导,让人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做。后用以比喻做好准备,相机行事,或比喻善于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说:
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需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3页)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献,是毛泽东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1926年下半年,湘、鄂、赣三省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觉醒的农民组织起农协,不断攻击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贪官污吏和旧恶势力等各种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统治制度,引发了深刻的农村社会大革命。然而,如急风骤雨般迅猛兴起的农民运动,却遭到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绅的诋毁和破坏,甚至在共产党内也受到了部分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怀疑和责难。
1927年初,毛泽东深入到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在考察工作中,毛泽东广泛接触和访问当地群众,召集农民及其运动骨干,取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2月中旬,毛泽东回到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驻地武昌,在这里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文献。
在这篇两万多字的报告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农民运动与地主阶级激烈斗争的现实,客观分析了农村中各阶级的革命态度和社会处境,热烈颂扬了大革命中农民群众为推翻乡村封建统治进行的一切革命斗争和历史功业,无情地批判了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重申了中国革命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依靠农民阶级的立场。
毛泽东在报告中记述的湖南农民在农会领导下做出了十四件大事。就其基本的精神说来,就其革命意义说来,都是好事。说这些事不好的,只有土豪劣绅吧!
毛泽东在谈到推翻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时,对农民摧毁代表封建势力的祠堂、菩萨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并借用《孟子·尽心上》第四十一章中“引而不发,跃如也”一语,阐明了共产党的策略。这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一种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自觉革命的策略。党对于农民破除迷信和其他不正当的风俗习惯时,不要去发号施令,包办代替,而应该向农民加强宣传,使农民思想觉悟提高后,自己起来进行革命斗争,自己动手去破除迷信。正如毛泽东一再指出:“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