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内容涉及学习、仁义、孝道、礼节、修养等诸多方面,是后人学习孔子思想的入门之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概是孔子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毛泽东品《论语》说得最多的大概也是这句话。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整部《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还因为长期以来,它似乎成了《论语》和儒家思想的代名词,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语句。
此语见《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通假字,通“悦”,喜悦,高兴。愠:含怒,怨恨。
孔子说的大意是:“学了知识或技能以后,找一定的时机去实践,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远方来求教,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也是整部书的压卷之作,旧时家喻户晓。它专论学习,着重讲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千多年来,在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宋代大儒朱熹对此篇评价甚高,以为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能作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极不简单,微言大义讲的是学习方法:孔子施教强调学与习相结合,将“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习”,主要指练习、实践。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均须不断练习实践,方能真正掌握。如“射”,指射箭,是习武;“御”,即骑马、驾车,不付诸实践何以能学会。《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是孔子重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教学思想的反映。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它倡导的是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与习相结合是孔门力学的特征之一,为历代所推崇。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指出为学者“千年大患只为忘了孔门‘学而时习之’一句也”(《习斋言行录》卷下)。
孔子生平以“学不厌而教不倦”自许,一个“说(悦)”充分表现出孔子的好学乐学精神和情趣。这一章可视为孔子的夫子自道,是其自学之自述。孔子在这里叙述的此种求学态度和方法,在今天看来,仍极有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