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头学的是“学而时习之”

开头学的是“学而时习之”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我的学习是从唯心主义学起。开头学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在东山高小这所“洋学堂”,毛泽东第一次知道康有为和梁启超,并借到了一套《新民丛报》。严复的这些译本给了青年毛泽东很大的影响。他在同河北省委书记、省长李尔重的谈话中,也说他的学习也是从“学而时习之”学起的,后来才学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省长的李尔重在回忆文章《向毛主席那样学习和思考》中写道:我们几次对他老人家说:

“主席应该多腾出些时间,多写些文章,留给后代。因为您的马列主义修养不是一般人能赶得上的。”他总是笑着说:

“我的学习是从唯心主义学起。开头学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后来,学了点外国的哲学,十月革命后,才学的马克思主义。什么‘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别听那一套。我上井冈山,也是大革命失败逼出来的。蒋介石的刀子逼着你去想自己办过的蠢事,逼着你去实事求是地想问题、找出路。在我被撤职、晒太阳、捉虱子的时候,我才更深入地想了问题。人,不是生下来的圣人,实践的磨炼,才出真知。”(余飘主编:《中外著名人士谈毛泽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毛泽东8岁入私塾,先后在韶山冲附近的几家私塾上6年学。在毛泽东少年时代,虽然科举已经废除,但学堂里学的仍然是“四书五经”这一类旧学。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我的学习是从唯心主义学起。开头学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在毛泽东看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就其思想性而言,无疑是唯心主义的。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辞别了双亲,第一次离开家乡,到邻县湘乡的“洋学堂”去从师求学。从此,也就走出了风气闭塞的韶山冲。

在东山高小这所“洋学堂”,毛泽东第一次知道康有为和梁启超,并借到了一套《新民丛报》。这是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时,从1902年到1907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刊物。梁启超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介绍,使他觉得无比的新鲜。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对这些新学的理解和接受显然要比前两年读到的《盛世危言》更多。

1912年春毛泽东考取了省立第一中学,在长沙图书馆,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逻辑》及卢梭的著作等。严复翻译的《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等书,都是18、19世纪欧洲社会学说方面的名著,这些较之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经典来说,依然是进步的东西,这是不论《论语》《孟子》都完全没有的全新的道理。

严复(1854—1921年)是中国第一批到英国留学的人,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的启蒙思想家。自1896年至1908年,他先后译出了西方八大名著。他原原本本地介绍西方的名著,着重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使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了解西方学术。严复的这些译本给了青年毛泽东很大的影响。后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被并列于“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长沙“一师”学习五年半时间,在这块培育“拄天大木”的沃土里,他遨游于古今中外的书海之中,如饥似渴地对“中学”和“西学”兼收并蓄,并在苦苦求索和良师的指点下,确立了远大志向和学习目标。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学习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义无反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友人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小时也上过私塾,读过孔孟的书,也信过神,母亲生病也去求过神佛保佑哩!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有段时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我才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尹高朝:《毛泽东的老师们》,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毛泽东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书籍引导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36年他同斯诺谈起过。他说: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的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75页)

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毛泽东,这位农民的儿子,童年和少年时代接受的是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孔孟儒学。从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到王船山、顾炎武;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到孙中山;从赫胥黎的进化论、康德的二元论,到十八九世纪欧洲的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至托尔斯泰主义……他的思想历程是曲折的。在北大“旁听”学习期间,他有幸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二位思想导师之后,才得以接受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自1918年8月至1920年4月的两次北京之行,他在老师的引导及自我反思、自我扬弃之中,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做出了“走俄国人的路”的抉择,走上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从事革命后,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对仅有的几本马列著作反复研究,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延安时期他才有可能系统读到一些马恩列斯的著作。“大跃进”失败以后,他才着意研读政治经济学。由此可见,毛泽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在同河北省委书记、省长李尔重的谈话中,也说他的学习也是从“学而时习之”(“四书五经”等旧学)学起的,后来才学的马克思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